宗庆后和刘永好有很多共同点,他们都深耕食品行业,几十年来经营着国人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他们都曾是时代的弄潮儿,在改革开放初期艰难创业,白手起家,也都问鼎过中国首富。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里,他们又将如何带领自己的企业,应对新的挑战?
刘永好是年出生的人,改革开放在他人生的黄金时代开始,他在那时就和他的兄弟们一起毅然辞去公职,开始创业,成为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代企业家的杰出代表。
四十年弹指一挥,从养鹌鹑,卖饲料开始,刘永好创建的新希望集团,逐步发展成为围绕现代社会消费升级,以农业和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综合性企业。他的创业故事也被世人所津津乐道,从小作坊到大企业,刘永好的每一步都稳扎稳打,紧跟时代潮流,用他的话说,“埋头拉车、抬头看路、仰头看天”,坚持“比时代快半步”,这是他独到的商业哲学的一部分,也让他在大部分同辈人都不再活跃的今天依旧倍受瞩目。
1
在新时代转型升级
做“五新”企业
新希望集团在顺义的基地有一整层楼的展厅,珍藏着刘永好创业初期骑过的自行车,也展示着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时代发展,新希望集团推出的一系列新产品、新业务。
刘永好说,他们是在年、年时意识到了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年时集团业务良好,于是他们定下了年要突破千亿的业务目标,但是一连两年过去了,这个目标都没有实现。
身经百战的刘永好由此意识到时代变了,市场变了,格局也变了,经过认真研究,他提出新希望要做“五新”企业:要建立“新机制”、培养“新青年”、把“新科技”引入运营管理中、拓展“新赛道”、勇担“新责任”。
2
新的合伙人机制是转型的关键
刘永好说的“新机制”是指广泛的推广合伙人制,现在集团有家企业是合伙人制,新成立的企业都是合伙人制,老企业也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改造,将原有的中高层都转变成合伙人,到目前一共发展了将近位合伙人。
成为公司的股东、利益与管理层密切相关以后,刘永好说他们的干劲、活力、激情就迸发了。毕竟在中国,一家成立三十七年的企业已经算是老店了,不从最根本的机制上下手,很多固有的机制和流程都很难发生改变。
3
企业传承
就是要培养大批年轻人接班
当年和刘永好一起打江山的功臣,现在也大都五六十岁了。对老员工的优势和劣势,刘永好认识得很清楚。
他提出让年轻人走上管理的第一线。现在整个集团层面,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在挑大梁,多个中层以上的管理员工,平均年龄大概不到三十岁,年轻化才更有活力、创新意识和更紧贴市场,因为消费往往由年轻人引领。
而老员工毕竟年龄大了,体力差一些,冲劲也差一些,因为已经有房有车,生活安定,对新生事物的敏感性也差一些。所以他们到退休年龄的就退下来,一些优秀的则被赋予一些新的使命,比如当辅导员、当师傅、到监理部门,到培训部门,用自己的经验为年轻人保驾护航。
过去几年里一直伴随刘永好的另一个话题是女儿刘畅的接班。在中国第一代民营企业里,刘家父女的传承一直备受肯定。但刘永好说,其实“上来”的年轻人不止女儿刘畅一个,而是一批年轻人都被培养起来了。
在刘永好的理解和经验里,企业的传承绝不止是手把手地教,而是要用新的机制、新的政策、新的措施,去培养一大批年轻人接班。
刘永好也乐意给年轻人试错的空间——无论是培养女儿,还是培养员工,他都鼓励他们去闯,去试,去干;只要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即使犯错也能被理解原谅。
4
从科技赋能农业出发
拓展新赛道
刘永好在农业中充分应用科技去提升质量、效率和降低成本,比方说投资超过亿建设现代化的养猪体系,改善猪的育种,使猪长得快、长得好、少生病、饲料用得少;通过大数据和智能化进行自动化的养殖体系,开发猪脸识别等技术;同时把养猪和生态环保结合,减少污染,循环使用废物,从规划设计、粪便处理站、污水处理站等入手解决。
另一个新尝试则是把科技应用到管理体系中,在几百个工厂把财务、生产、销售、采购、人力和培训等整个体系实现信息化和大数据的集中。刘永好说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效率提升,过去需要准备一个月的年报,现在只要一天就可以出来了;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通过这个新的系统随时发现生产、财务等各方面的问题;大数据的发展也对智能化运营带来极大的方便,使得企业能够用大数据来分析研究生产、营运、采购、销售、资金等等;成本也降低了,比如说大集中以后,光是出纳就省掉个人,每年节省两个亿。
企业同步向上下游产业发展,拓展新赛道。例如组建了全线上、全实时、全周期的新网银行和新希望金融科技公司赋能40家银行技术的提升,更好地为农村产业、为家庭农场主、为农村进城的青年,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他们还把科技、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在食品产业和城乡再造等领域,比方说水务的智慧化管理、土壤的改造、环境保护。他们孵化了能量物流体系、宠物食品体系、医疗健康体系等等,不断抓住新机遇。
刘永好说在这个寻找新赛道的过程中,他们也摸索出来一套办法,比如整合业内最好的几家企业,作为股东给新企业赋以品牌能、资金能、机制能、文化能和管理能,但并不干涉具体的管理,让企业继续相对独立地运作。
刘永好用数据说明了新希望赋能的效果,本来成功率只有10%左右的创业企业在经过新希望赋能以后,成功率达到了70%~80%。
新希望最令人震惊的一点就在这里,作为一家老牌农企,他们不止是用科技赋能农业,甚至还能作为一个科技孵化平台,去赋能其他行业。这当然是因为刘永好热爱学习,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也因为他以谦卑的心态去看待创新,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认为自己是不可取代,承认不同的时代、企业发展不同的阶段、不同的领域需要不一样的知识与经验,愿意放权和信任他人,启用了新的合伙人机制,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愿意起用年轻人,承认他们了解这个时代的需求。
5
自负责任帮助1万个贫困人口脱贫
培养10万信息农民
刘永好在采访中格外强调的是社会责任。他希望新希望能不忘初心,时刻反思,怎么样食品才能更安全、更卫生、更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刘永好自己是学电子的,但是从农村走出来,又在农业领域深耕数十年,对农民和农村,我能感到刘永好是富有感情的。他提出要帮助1万个贫困人口脱贫,培养10万个乡村技术人员和信息农民的目标。
另一方面,刘永好正积极在农村打造田园综合体,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联动起来,把农业的现代化和智慧农业结合起来,把农业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和乡村旅游、智慧城乡结合起来,为农村造血,让乡村更美好,让农民的收入更高,让农村和城市的差距更小。他希望能够出力、出钱、出时间,来为乡村振兴做贡献。
6
利用“五新”克服创新的窘境
我最喜欢的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ClaytonChristensen),在他最著名的“颠覆性创新”理论中,就有解释为什么成熟的大企业这么难实现创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运作了多年的企业有着固有而成熟的机制、文化、流程、人才,不适合和很难再实现创新。而刘永好就是这“五新”,特别是机制的转变解决了创新的窘境。
这样反而让刘永好的压力减少了,心情更愉快了,人看起来也更年轻了,一点都不像快70岁的人。他依然精力旺盛,反应敏捷,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在过去五年,他一手创建的这所企业,走出了一条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路,变成了一个创新的科技孵化平台,这样企业就能走得更远更稳!
1
宗庆后:如何顺应新的消费理念
对于80后,90后来说,娃哈哈是伴随我们成长的,但是三十年以来,市场和消费习惯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市场保持敏锐洞察的宗庆后,提出要开展产品转型升级。
“现在年轻人,跟以前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不一样的。以前就是营养不良的时候,习惯料要足一点,所以比较甜,比较浓。但现在的人,是营养过剩,所以他要吃清淡一点。”
同时,如今的年轻消费者注重“喜欢就好”,所以包装也要漂亮,此外,如何用新的营销方式去争取市场也是新的命题。“社会在进步,所以人也必须要进步。”
产品方面,宗庆后希望转向保健品。
“因为现在的人的寿命长了,都希望健康的活着。但是现在的年轻人,有很多的亚健康问题。另外我们年轻人,现在吃得多了,消化得少了,也多了很多富贵病,如高血糖、高血压。同时,因为压力太大,可能有很多失眠”。所以他们我们决定利用老祖宗留下来的中医食疗的宝贵财富,以及现代先进的生物工程技术去开发提升健康的产品。
2
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
宗庆后坚持,创新在娃哈哈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娃哈哈发展到今天,实际上靠的是不断的创新,”不断自主研发产品,推出智能化生产线。他们的工厂是行业里面唯一实现全自动化的,他带我参观时,产线上基本见不到什么人。他在全国有80多个工厂,准备搞一个中央监控,从中央监控可以看到各个厂的情况。
宗庆后还一直以来坚持与社会各阶层人员交流,用脚去丈量市场,了解消费者真正需求什么,“我们就坚持领先半步就可以。因为过早的领先或过大的领先,可能还没到这个时候,所以你可能开发出来,消费者还不能接受。所以你只要领先半步的话,我觉得就永远是赢家。”
而在管理创新方面,多年以来,宗庆后一直都是强势法则的践行者。
而如今,他也打算“放手”。“企业小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管还可以,但是企业大了,根本是做不到的。所以现在要慢慢放出去,哪怕出一点问题,我也要放手让他们去干。干得不好的时候再去纠正,总归要有这么一个过程。”
3
“没有人会把我当成讨饭的”
宗庆后专注、勤奋、坚持,用一瓶一瓶水卖成了“首富”。三次问鼎首富,彷佛都对宗庆后的生活没有带来太大的改变,直到今天,他仍然过着简单、简朴的生活。
采访当天,他穿着一件旧旧的微微泛黄的白衬衫。他说,“穿衣服我喜欢穿宽松一点。我从来也不打领带,我这个脖子短,打了领带就不舒服。”“说实话,我是哪怕穿得再差一点,人家也不会把我当讨饭的。”
他认为自己从小苦惯了,没有消费奢侈品的习惯,自己也不喝酒,原来抽烟,现在也戒掉了,也不太应酬,每天在食堂吃饭,听说出差有时还坐的是经济舱,一个人行动,买回来也大体是世界各地的饮料,用于产品分析。对于他来说,什么是值得花的钱,什么是不值得花的钱,非常清晰。他认为可花的钱有限,多了的,就应该回馈社会。
早年的磨难锻炼了宗庆后非凡的毅力,“我感觉后面碰到的一些困难,比较艰苦,都不算什么了。因为那个时候比现在更艰苦,困难更大,所以心态比较好。”
他认为自己最开始的时候是为了生存而奋斗,现在财富积累多了,实际上是在履行社会责任,“我认为每个人都会一步一步地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现在之所以还干,就是因为我感觉我这一生,就办了这么一个娃哈哈,我不能在我活着的时候,这个企业垮掉了,所以我要不断的发展。”
刘永好和宗庆后的创业创新之路,对于他们这样改革开放第一代的企业家来说,这只能说是在大时代、大背景下,他们那一代人做出了自己的人生选择,从谋生、赚钱,慢慢演化到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不断根据时代发展调整、创新,一路向前。
你所在的企业有哪些不断创新的故事?
欢迎留言分享
编辑:胡呼呼、林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