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情况分析及前景展望

引言

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深度融合的产物。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对推动建筑施工方式变革、保障工程建设质量安全、促进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等具有重要意义,对减少污染物和废弃物排放、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人口调控与管理等也具有积极作用。

随着上海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装配式建筑已成为上海市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建成绿色宜居美丽城市的重点工作。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上海市积极响应全国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要求,围绕体制机制建设、市场培育和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加快装配式建筑推进步伐,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进展。

1、基本情况

上海市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起步较早,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年前的试点探索期,发布了《上海住宅产业现代化试点工作计划》等文件,初步形成住宅产业化的工作框架,“万科新里程”成为国内第一个装配式建筑项目;

二是年到年的试点推进期,通过行政监管结合市场激励等手段,技术积累取得突破,住宅产业化水平稳步提高;

三是年到年,进入面上推广期,覆盖范围由住宅建筑普及至了公共建筑领域,装配式项目成倍增长。

近年来,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工作得到了上海市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经过多年来的持续推进,目前,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一是装配式建筑项目大幅增长。年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量达到31万平方米,较年翻了一番;年落实装配式建筑近万平方米,全市累计落实装配式建筑总量已超过万平方米。

二是预制构件产能提升较快。装配式建筑项目大规模落地,大大提振了构件生产企业的信心。产能从年底满足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需求,提升至年底近万平方米,另有万平方米产能正在筹建或在建过程中。

三是建筑工业化产业链初具雏形。成立了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涵盖建设、设计、施工、构件生产企业及科研单位等全产业链单位,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平台。

、主要推进措施

装配式建筑发展初期,相关从业单位围绕着先有项目(市场)还是先有产业链争论不休。业主不愿开发建设装配式项目,怕后续设计、构件预制跟不上;企业不愿投资生产线,怕项目不落地,投资打水漂。两者相互博弈,掣肘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笔者认为,应当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将推进工作重点放在项目落地上,以实实在在的项目释放市场需求,才能盘活产业链发展。由此,上海市在坚持政策引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引”“逼”结合,着力抓好项目落地,打开了装配式建筑发展新局面。

.1坚持顶层设计扩大政策引逼效应

一是明确发展目标。发布了《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两个强制比率”(装配式建筑面积比率和新建装配式建筑单体项目的预制装配率)的发展目标。即年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不少于50%;年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外环线以外超过50%;年起外环以外在50%基础上逐年增加。年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年起不低于40%。为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完成,将装配式建筑推进任务逐级下放,并定期开展稽查工作,对全市装配式建筑落实情况进行了动态管理。

二是建立推进机制。由分管副市长召集市规土、发改、住建、财政等0余家委办局,组建“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有效增强了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制定和工作协调的力度。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将装配式建筑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保障装配式项目顺利落地。同时,将装配式建筑项目纳入建管信息系统监管,在报建、审图、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进行把关。按照“区域统筹、相对集中”的原则,针对不同类型、达到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提出了装配式建筑落实要求,采取“两个强制比率”和“建筑规模”双控,增加了项目落地的可操作性。

三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政策。对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平方米以上,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0%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万元;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的容积率奖励;对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墙体部分,不计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计算范围,装配式保障房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明确装配式建筑工程项目可实行分层、分阶段验收,新建装配式商品住宅项目达到一定工程进度可进行预售,与传统建造方式的预售政策相比,此举大幅降低了装配式建筑开发企业的财务和时间成本,起到了较好的市场激励作用。

.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提升装配式建筑质量水平

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为找准上海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路径,实现又快又好发展,全市在通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下功夫,初步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先后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等7本标准和图集。年,还启动了《上海市建筑工业化核心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装配式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装配整体式叠合板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装配式部品构件图集》等科研及标准、图集编制工作。上述标准规范与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相关标准规范互为衔接补充,基本能够满足当前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

二是提升建筑产品的性能。结合全国工程质量治理两年行动要求,全市以装配式建筑发展为契机,积极推广预制外墙、门窗、外饰面砖、保温体系一体化预制技术,探索解决了一批门窗、墙体渗水、外保温、外饰面砖脱离等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力度提升建筑性能的若干规定》,对全市公租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的装配式商品住宅,提出了实施全装修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楼板设计厚度等技术标准,鼓励采用降噪静音管材和同层排水技术,探索研发民用建筑外遮阳技术。通过上述举措,推动了内装工业化和叠合楼板应用。

三是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取消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市场准入的背景下,积极探索行政监管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模式,重点强化了构件生产的事中事后管理。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部品构件必须实施首件试拼装。同时研究编制构件生产企业登记管理办法,督促行业协会完善质保体系。另一方面,抓好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管理。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深度规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管要点》等文件;定期开展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质量检查,切实落实好建设工程五方主体质量终身责任制。

.3强化产业链培育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一是发挥试点示范效应。为引导骨干企业先行先试,发挥自身技术优势,推动全市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上海市积极申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并于年6月正式通过了住房城乡建设部的批准。同时,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上海市建筑施工行业协会开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创建,促进传统建筑生产企业转型升级。01年以来,全市共确定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示范项目17个,示范项目建筑面积87.77万平方米,其中11个项目预制装配率达到5%及以上。由上海城建建设实业集团建设的松江佘北大居项目预制率已达到80%,属国内领先水平。

二是加大培训和宣传力度。着力加快装配式建筑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培育,年以来已开展了多轮集中培训,培训建设、设计、施工企业、建设主管部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余人次;依托上海建工(集团)学校,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为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吸引更多的龙头企业投资本市建筑工业化项目,全市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并取得较好成效,装配式建筑的社会







































北京那个医院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33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