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亭在考察调研杭州大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

开栏语:

年5月10日,笔者有幸作为省发改委分管全省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负责人,曾随时任浙江省常务副省长的陈敏尔同志,对拟建的杭州大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进行了考察调研。在相关省级部门和市县区领导参加的这次座谈会上,我做了一个发言。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到了年,这一产业集聚区实际上已被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更名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定位于“我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平台,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主引擎”。已经退休的我,作为“大走廊”决策咨询委的经济组负责人之一,日前曾应邀在“大走廊”的工作会议上作了一次讲座。在事先备课的过程中,我翻出了当年的发言速记稿,读后很有点感触。现编发成系列二,以求教于诸友和方家。

——年9月10日

总#地方走访和建言献策系列二(03)#

在考察调研杭州大城西科创产业集聚区座谈会上的发言(之三)

(上接之二)

第二点意见,如何实质性地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提几点具体的建议,供参考。

第一个建议,如果是搞科创的产业基地,那从理念上就要更新。不能再沿袭原来我们搞产业园区、搞开发区的那种模式,应当是科技和产业、人居和现代服务业高度融合,是这样一种发展的趋势。像我们原来搞工业园区,几通一平,远离母城;一批人早上过来,晚上回去;白天机声隆隆,晚上黑灯瞎火,和这种开发模式要不一样了。

另外,要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式的。原来我们都是些制造企业,一块块地把连片的土地分割成小豆腐干,把50年的使用权一买断,就围墙高砌、闭门造车了。现在我们不是这个套路了,我们搞的是开放式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包括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老办法不灵了,恐怕要学一学美国,办像哈佛那样“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大片区整体开发,公共功能区和单位机构所占地块的功能高度融合,是开放性的一体化。另外,还有一点是产学研和官(政府),四者联动开发,这也是开发理念的一个创新。

第二个建议,这个区块要发展的产业,应当严控制造业。说白了,原则上就不要再上新的制造业了。某种意义上,是控制原有的制造业,到了一定的程度也就“退二进三、腾笼换鸟”了。

前一段时间,杭州的一些大的制造业都搬到临安去了,今后真是要搞这个产业集聚区,我看就“到此为止”吧。可以往更远的地方去搬,但这个地区今后就是“寸土寸金”之地,再搞一般的制造业就“不上算”了。产业当中农业要保留一些,这也符合省级产业集聚区三次产业融合的理念。更重要的,农业的发展,今后将越来越多地兼具生态的功能,水稻田恐怕也就是城市湿地吧?在这个产业集聚区里,生态环境恐怕是第一位重要的。今后要搞高端的现代服务业、科创产业,要吸引和留住高端的人才,没有一流的生态环境无法想象。所以,对于那些可能产生负面环境影响的企业和产业,今后要严加监管和控制。

第三个建议,如果说是上升到省级战略层面的集聚区,必须要较大范围,也就是“一轴两基地”的大规划要统一编制。总体而言,规划的层次应该提高,实施的层次可以放低。现在杭州市提的三个方案推荐的是二方案,我看这个方案比较稳妥。在这个方案的总体规划中,要按照城市化的标准来统筹谋划,而不能再是那种“先城乡分割、后机械叠加”的办法,再是那种支离破碎、混乱插花的状态。一律都按城市的规划标准来开发建设。

这个集聚区在地理空间或者说地形地貌上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我在这里用两句形象的话来加以表达,虽然有点拗口,但叫顺了也还行。一句就是“近城不进城”:靠近杭州的主城区,但没有进入杭州的主城区。前面的“近”是靠近的“近”,后面的“进”,是进入的“进”,叫作“近城不进城”。还有一句就是“似城不是城”:和城市相似,但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前面的“似”是相似的“似”,因为公共服务的环境和功能同城市差不多。后面的“是”是是否的“是”,但又不像我们城市中心区那么拥挤、那么繁忙、那么喧嚣。因为城市化本身也是一个“国土重整、河山再造、家园改建”的过程,最后推进新型城市化可能出现的愿景就是“两个一边”:“一边是二三产业和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及其连绵带”,我们这里就是杭州大都市圈;“另外一边是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片绿野良田和景色怡人的秀美山川”,今后城市化到位以后,就应该是这么一个国土开发的空间格局,要有一个长远的理念和愿景。(下接之四)

(本文系作者于年5月10日在杭州余杭良渚白鹭湾君澜度假酒店会议室的发言)

.

新朋友:点击右上角-查看







































皮肤病最好的医院
北京皮肤病医院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39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