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口行原董事长如何拆穿西方忽悠中国的五个

本文作者系中国进出口银行原董事长兼行长,是当代中国有国际影响和国际经验的金融家之一

如今的世界正上演着一出宫心计——唱衰中国

世界也面临着一个新的课题:面对中国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如何接招?

面对中国传统进出口贸易下滑、制造业工业萎靡,海外国家面对中国的投资采取能遏制决不合作!逼着央企国企大佬们纷纷带资出走亚非拉,员工纷纷抱团驻外,立志攻下海外这座高地!

面对西方国家的质疑与揣测,我们又该如何展开博弈与较量?下面略举西方误导我们的几例。

诡计一

看世界经济增长、投资消费与产业结构三者关系

中国经济如此大的经济规模多年来持续的高速发展,是个别发达国家无论如何也无法应付的。他们极力“唱衰”中国,称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加剧了内部不平衡,导致二三产业失调、产能严重过剩、债务和金融风险激增,这种模式难以为继。更有甚者,背弃中国入世时的承诺,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谋求对中国的出口进行歧视性的打压。他们甚至试图改变WTO的规则,用TPP、TIPP等方式改变贸易规则,架空WTO,以便让中国再次屈从他们的苛刻条件。他们极力鼓吹中国应减少投资、发展第三产业、以消费推动增长,而自己却在积极推行“再工业化”。

没有任何经济理论认为消费是长期增长的决定因素。欧美发达国家偏重消费,是由于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大量产业外移,经济变成以服务业为主,消费需求成为影响增长的重要因素。这在中国显然不适用。而且长期依靠消费拉动的政策,成为本次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生产和消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不可偏废。但生产(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产业结构呈现出一些的新变化,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上升,而第二产业比重相应下降;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年的贡献率约达61%,比资本形成总额约高19个百分点。但这种现象需要进一步分析。

图1中国二、三产业增速,-年(%)

数据来源:Wind

图2中国消费与投资增速,-年(累计同比,%)

数据来源:Wind

图3中国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拉动

数据来源:Wind

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具有相当高的消费率,甚至高于欧美发达国家和亚洲新型工业化国家,但这能否说明他们的经济结构更加健康?我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平均消费率达到过70%以上,但与今天人民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相比,难道当时的物资短缺才更加可取?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高积累、高投资,我国经济难以取得快速发展。相比之下,最近几年我国投资增速显著下降,消费在GDP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经济增长动能也随之减弱。尽管经济增速放缓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投资的大幅下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因素。而消费和服务业难以对经济产生持久的推动作用。例如,近年旅游业发展比较快,出行人数不断增加,但如果进一步分析,旅游业收入增长仍然与经济形势密切相关。

图4中国旅游业总收入和GDP增速,-年(%)

数据来源:Wind

我国仍处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考虑到人均GDP和人均资本存量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基础设施与欧美国家也相去甚远,投资仍有很大空间。年我国人均GDP约为美元,距离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平均约美元的水平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人均资本存量也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0%左右,根据瑞银的估算,年为美国的1/7、日本的1/13,仍处于需要加强积累和增强生产能力的阶段。日本和韩国过去的经验也表明,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投资率上升是正常现象。-年是日本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日本的储蓄率和投资率也保持了较高水平。即使是工业化完成后,日本投资率的下降也花费了较长时间,直到二十年后的年才降至30%以下,那时日本的人均收入已超过3美元(当年价格)。

韩国经济的高增长期是-年。30年间其经济增长率平均约为8%,投资率的峰值为年的39%。年以后,韩国的投资率也没有快速降低,年以来一直保持在29%左右。

正确理解积累、消费与投资的关系。既不能过分压制收入和消费来为投资和生产积累资金,也要避免超前消费,像欧美国家那样。因为这是将经济增长的动力本末倒置,如果过度鼓励消费而不注重积累和投资,将会使经济丧失长期增长动力。以产业空心化为代价压低投资则更不可取。中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不应该也没有能力去搞消费拉动增长。既使将来人均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了,也不能搞过度消费。个别发达国家现在也正在改变消费推动增长的模式,提出再工业化、出口倍增计划。

当前我国储蓄率仍在较高水平,但已经开始下降。现在的年轻人又更加注重消费,等老一代人退出劳动力大军时,我国储蓄率下降的幅度恐怕会更大。到那时支撑投资的基础会进一步受到影响,因此要提早重视。

图5中国人口抚养比和储蓄率,-年(%)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当前,第三产业已逐步成为许多发达国家的主导产业,比重如此之高,也是建立在对海外市场的占领之上。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程度提高,全球的制造业和消费者支持了发达国家的服务业发展。

而我国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如果我国的制造业下降,服务业将随之会下降,因为我国的服务业主要面向本国制造业和消费者,还没有能力为全世界提供服务。所以,如果中国放弃制造业,服务业也会垮台,这是给中国经济设置的陷阱。如果服务业可以拉动经济长期更快增长,是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那西方还提再工业化、出口倍增计划及工业4.0干什么?

第三产业是为第一、二产业服务的。离开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第三产业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次贷危机的爆发与个别发达国家经济过度依赖第三产业有着内在联系,这是金融危机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

对主要OECD国家的研究表明,工业比重高、且高附加值制造业比重大的国家在危机前后经济增速变化更小,恢复速度更快,说明经济韧性更强。特别是,德国、韩国之所以在发达国家中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与这两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先进制造业,保持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适度比重是分不开的(表3)。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OECD

注:GDP增速历史波动情况采用相邻两年GDP增速变化绝对值的平均计算得出。

三次产业间并不存在所谓“最优比例”或国际标准,各国只能根据自身国情及不同发展阶段的需要来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现在说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要发展第三产业,减少第二产业,其根据要么是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要么是世界各国第三产业普遍占GDP的2/3左右这一现象。但如果看一看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发达国家在危机中的表现,可知这一“高级”的产业结构没带给他们好处,对克服危机,保持发展无益。因此我们不宜向这种所谓“高级”的产业结构发展。

当然,这不是不要发展第三产业,而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适合本国的需要。中国的服务业主要面对的是本国的制造业和消费者,中国的服务业扩大,应该以制造业的扩大为基础。由于产能问题和成本上升,我国制造业正面临发达国家曾出现的产业空心化危险,连纺织业这种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在向发达国家转移,如不采取措施扭转,前景是十分可怕的。

近年来,全社会杠杆率上升比较明显。但与其他经济体横向比较,中国债务总水平并不及日、美、英等发达国家,不过企业债务负担是最重的(图6)。

图6主要国家实体部门债务规模和结构比较(GDP占比,%)

数据来源:李扬,张晓晶,常欣等著:《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杠杆调整与风险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7月

中国的企业负债偏高,不仅与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有关,也与企业负债构成有关。中国企业债务占GDP的%多,国有企业负债总额79万亿元,占GDP比重为%,中国企业总负债中超过70%为国有企业负债。-年的8年间,国有控股企业资产从14万亿扩大到97万亿,而其实收资本中的国家资本仅从1.5万亿上升到3.3万亿。因为直接融资一直不发达,企业要发展只能更多依赖外部融资,特别是银行贷款。因此,从账面上看国有企业债务率很高。但去杠杆也要从给国有企业注资、减税上想办法,而不仅仅是限制发展。

图7中国国有控股企业资产及资本金情况,-年(亿元)

一些西方媒体反复强调中国政府和企业债务问题,就是想让我们不敢投资,束缚手脚。如果真的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经济才会陷入失速和危机。

诡计二

收入分配、劳动力成本和劳动生产率

西方的药方是:增加分配,减少投资,向第三产业过渡,放弃制造业。但是实际上中国的劳动生产力,收入可以增加,但是劳动率是一个标准,工资增长、收入增加、福利增加,必须伴随劳动生产率的增加。

当前我国投资效率已有所下降。增量资本产出率(ICOR),即增加1元GDP所需要的资本增量,已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最低时的2元多上升到年的8元多(表4)。这与劳动生产率不高有密切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作者计算

年以后,我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即呈上升趋势,年增速更达到16.8%。尽管劳动生产率也有所提高,但并不足以抵消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幅度。~年,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工资年均上涨速度2.7个百分点。近年劳动生产率增速呈现下降趋势。甚至一些企业反映,个别发达国家的投资成本比中国低三分之一。

图8中国劳动生产率,-年

数据来源:国际劳工组织(ILO)数据库、Wind

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发达经济体10%-30%的水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提升的必要。如果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效率提高一倍、两倍,中国的增长速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有些发达国家一再批评中国产能过剩,要我们去产能。但为何波音、空客没有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因为他们面向全世界市场;问题的关键不是产能过剩,而是产品的唯一性和产品的技术含量。

中国一些产品产能之所以过剩,第一是我们的产品不具有唯一性。第二是国际贸易的规则被改变,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被颠覆。因此,要战胜贸易保护主义,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是唯一的路径。而实现这一点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大科技研发和创新的投入。

诡计三

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气候变化是一个涉及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资源能源战略等方面的全球性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世界各国在这一问题上利益博弈、谈判纷争不断。西方国家突出宣扬全球变暖的人为因素,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建立国际“碳减排”规则,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

而发达国家在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节能减排技术和资金援助上也毫不积极。例如,个别发达国家针对中国的光伏产品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如果它们真的关心“气候”、“减排”问题,为何要对中国的太阳能产品设限,不让它们的老百姓用上更便宜的清洁能源?同时,发达国家对于飞机这个高排放产品却不提限制,因为飞机是它们出口的强项。这充分说明它们保护环境是假,保护生产力、竞争力才是真。因此我们对于碳减排也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发展为代价,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寻求平衡。

在当今国际形势渐趋复杂的环境下,我们没有时间去慢慢调整结构、慢慢发展,要像邓小平同志讲的那样,七八年上一个台阶,抢先冲破敌对势力围堵中国的布局企图。破局之道只有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发展科技、支持创新,提高我们的国际竞争力。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尽管消费占到经济总量的约六成,但日本经济仍难见起色。如果我们也放慢投资、放慢增长速度,就有可能重蹈日本二十多年经济停滞的覆辙,在西方大力推动“再工业化”的形势下,这将再次拉大我们与发达国家间的距离。

诡计四

汇率与人民币国际化

美国是靠印美元度过金融危机的难关,因为美元仍是主要国际货币,让全世界替它分担了风险和损失。美元不是数量违约,而是价值违约,这就是它的经济和货币没有垮台的原因。因此它会不遗余力地捍卫其对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权。打压人民币也就成为必然。

年之后,人民币汇率不断成为西方







































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8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