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环境质量是劳动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吗

肖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

内容摘要

本文以我国各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污染气体排放为例,从环境质量的视角对“逃离北上广”问题进行分析。以-年期间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污染排放对各城市劳动人口流动所造成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以及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等因素作为门槛变量估计上述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污染排放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口流失,但这种驱赶效应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沿海及内地中心城市,且随着收入水平的增长,环境质量对于人们的迁移决策造成的影响程度会逐步提升。此外,生活在工业化为导向的城市以及生活在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居民对于环境问题较为敏感,只有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保持相对均衡而健康的比重时,环境对人口造成的驱赶效应才有所缓解,据此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环境质量│污染气体排放│人口流动│产业结构

01

引言

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造成中国人口大规模迁移的现象已持续了多年,春运时“人海”是这一问题最直观的表象。可以说经济发展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但并非唯一的原因,伴随着民众对生活质量要求的提升,城市的人文以及自然环境在现代社会中对人口的吸引力作用开始凸现出来。人类往往会被特定的环境所吸引,同时也同步改变着环境,大量劳动力的涌入对于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这一点上,中国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仍显相对滞后,就如同近年来经常见诸报端的暴雨后城市内涝严重等不堪就是最明显的写照。有专家指出到年,中国城市人口预计将达到10亿,几乎占到世界人口的1/8,这就对我国城市未来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外来人口通常表现为低成本的特征,这可能诱发城市工业企业固守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链低端,从而导致企业的污染排放提升,加大了城市控制排污、节能减排工作的难度,城市环境自然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并被社会各界所广泛垢病。随着自然环境的恶化,在经历了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摆脱贫困后民众对于高质量宜居环境的需求上升;加之大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生活成本持续增长等多方面因素“逃离北上广”等思潮也在一线城市的年轻白领群体中兴起。有调查显示,年超六成的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选择离开北上广,回归二三线城市工作生活。究其原因,在于我国的城市发展并没有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而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辅助政策下实现的,造成了城市功能的超载,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及当地固有的社会结构,一部分富裕的城市阶层出于对环境破坏的恐慌而被“驱赶”。这一逻辑在现实中也并非个例,根据一项网络调查的结果显示,大约有三成受访的应届毕业生表示,选择中小城市工作的原因是出于对空气环境的追求,因此可能对过去那种单纯地依赖于收入为参考的人口流动特征提出了挑战(吕晓兰、姚先国,)。但有理由相信,环境对人口的驱赶效应程度在不同情境下是有差异的。经济发展进程或是产业结构的动态调整,都可能使得驱赶效应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应该说发掘以及把握这些规律,对于管理者更好地规划城市的产业结构以及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针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与工业污染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在该领域内的理论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争议。Morgenstern等()认为政府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势必增加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成本,而以利润追求为导向的企业会雇佣更多劳动力以增加产量从而吸纳更多的外来劳动力。这个逻辑不由使人产生疑虑,当然,Morgenstem在论文的结尾处也提出企业存在为降低成本而选择裁员的可能,但这种现象并未在文章的实证结论中得到体现。应当指出的是,学者们的假设前提是外来劳动力属于低成本的劳动人口,雇佣这些劳动力很容易实现产业规模的扩张以及产出能力的提升,这在经济快速发展、初级劳动力成本提升的当下中国似乎越来越难以得到印证。但能够肯定的逻辑是,短期内企业无法迅速改变污染排放的硬件条件,因此劳动力的涌入一定会加剧城市工业污染排放问题(李晓春,)。Chao等()以效用为理论基点,结合“Harris-Todaro()”模式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开放经济劳动力转移中的最优化环保水平进行了分析和预测。但这样的理论体系在我国还无法得到运用,杨俊和盛鹏飞()指出由于我国劳动力转移人口主要来自于农村,低收入人口为主的劳动力群体对于环境和健康问题的承受力相对较高,而主要







































北京怎么治疗白癜风好
治疗白癜风专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833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