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银行樊志刚商业银行如何走出冬天

文/樊志刚(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长)

冬天来了,天变冷了。气候有春夏秋冬四季循环,银行发展也有四季循环,股改上市迎来春天,年之后在大规模经济金融刺激下进入蓬勃发展的夏天,年之后进入持续高盈利的收获之秋,年年初以来,银行经营环境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化,银行业逐渐入冬。在此背景下,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方式都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如何通过改革和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商业银行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经济逐步进入“新常态”

随着金融危机后我国政府大规模刺激政策效果的逐渐消减,年以来,中国经济逐步迈入了“新常态”发展阶段。从本质上来说,“新常态”是指中国经济发展告别过去连续30年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主要包括四个特征。

经济增速下降。中国经济从年开始增长放缓,、年GDP仅增长7.7%,明显低于至年9.9%的年均增速。截至年三季度,GDP已连续十一个季度在7.3%~7.9%之间窄幅波动。经济增速的下降是由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下降所决定的。从基数因素看,中国经济总量已十分庞大,基数巨大使每提升1个百分点的难度都较以往有所增加。从发展条件看,加入WTO带来的全球化红利日渐减弱;人口老龄化趋势使人口红利逐渐衰退;资源约束强化,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全面上升。中国社科院《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的研究显示,在进入“十二五”之后,中国将步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基于工业化的规律,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后,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会逐步放缓。

经济结构优化。新常态下,经济结构将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产业结构方面,随着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服务业比重上升将是长期趋势。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城乡区域结构方面,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步缩小。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更多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在这些结构变迁中,先进生产力不断产生、扩张,落后生产力不断萎缩、退出,既涌现一系列新的增长点,也使一些行业付出产能过剩等沉重代价。

增长动力切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

风险挑战增多。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逐渐显性化。尽管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但房地产市场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暴露。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一个点的爆发可能引发全局性的连锁反应。

二.经济“新常态”对商业银行带来外在挑战

在宏观经济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新常态”下,商业银行面对的挑战也有所增大。

经济增长减速给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全局性的压力。从经营数据看,年开始整个银行业无论存贷款还是利润增速都明显下降,不良贷款也出现回升势头。从经营实践看,商业银行在跟随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已经遇到了很多现实困难。比如那些新兴产业,自身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商业银行并不熟悉其发展规律,也难以预测其发展前景,因此在为这些产业提供金融服务并控制风险时,深刻地感觉到了能力的欠缺与手段的局限。

金融市场环境变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冲击较大。近年来,国内金融市场环境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概括起来就是“两化”——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化。从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加快,从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全面放开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存款利率浮动区间,到呼之欲出的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完全实现市场化指日可待。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直接挤压了银行的利差空间,商业银行利差收窄将是长期趋势。未来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由“大资管”推动的金融脱媒趋势不可逆转,社会投融资渠道将进一步拓宽,各类机构的竞争将更趋激烈。这意味着利率管制条件下银行通过存款特许权垄断低成本资金来源的格局将被打破。新进入者尤其将瞄准那些发展潜力大、盈利前景好的业务领域发起冲击。如果商业银行不及时变革,那么其在金融体系中的份额将会不断被蚕食。

监管日益强化,银行面临严格约束。金融危机对全球金融环境造成了严重冲击,无数个人和家庭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经济体启动了新一轮监管,这些监管规定使商业银行面临着资金成本上升、盈利空间压缩的局面。一是通过更加严格的资本金和流动性监管,限制银行经营管理中对高风险的偏好。同时,还相继引入一系列有关流动性的新指标,以进一步增加银行管理流动性的能力。二是金融监管的范围更加全面,突出了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除了将系统重要性银行纳入监管之外,还对证券化市场、场外交易市场,特别是对场外衍生品市场,以及具有系统重要性的支付、清算、结算体系的全面监管采取了更多措施,维护消费者的权益,要求银行提高透明度。

金融机构体系不断发展和完善,商业银行迎来竞争格局大调整的考验。一是外资银行大量进入,成为国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外资银行倾向于采取投资参股的方法更为迅速地获得市场份额,并主要在发达地区、高端业务、高端客户领域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竞争。二是民间资本正在加快融入正规金融体系。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过程中,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机构开始建立,包括私有和个体所有的民间资本借此进入了农村银行。同时,今年民营银行正式启动试点,这预示着我国银行体系更大范围的多元化的开始,长期以来对国内私有资本封闭的银行业大门已经打开。三是政策性银行加快转型步伐。继国家开发银行成功实现商业化改制后,农业发展银行启动体制改革,进出口银行也有望在今后几年改组为商业性银行。金融格局的这些调整将带来银行业市场的重新“瓜分”,开启一个更为激烈的竞争局面,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将加速优胜劣汰。四是存贷款利率尤其是存款利率放开,将进一步形成更为激烈的银行竞争局面,一些竞争实力相对较弱的银行可能被淘汰出局。

技术创新对传统金融模式带来挑战。当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电子商务发展正引领着商业模式的创新,一大批电商企业正在快速崛起。他们一方面掌握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客户信息,另一方面把持了电商平台的交易信息,垄断交易过程,把大量客户从银行柜台引向网络平台。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他们也正在大举挺进支付、融资、财富管理等商业银行传统业务领域。商业银行在网络交易的消费链、资金链,特别是在信息链方面,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更值得







































安徽白癜风医院
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8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