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的前世今生,辉煌与落寞

原创文/李博

可能是由于年中国GDP增长中东北三省最为缓慢,其中辽宁更是全国垫底的现象引起了社会媒体舆论等对于东北经济和东北人的热议,有些文章还以东北那些狗逼、官僚等为题被热炒。我想在经济层面以客观、宏观、公正的角度提供给人们一些思考方向。(本文以辽宁作为东北的代表来观察分析)

不论是辽宁还是吉林、黑龙江,所有东北人都有为之骄傲的过去。

年建国时除了首都北京之外,首设11个直辖市中,辽宁省就占了4个。明显能看出什么叫。再从建国到年,取消南京直辖市地位,又新增了大连、哈尔滨、长春三个直辖市,此时包括首都在内的14个直辖城市中,7个在东北,其中5个在辽宁。这是什么样的!

原中国七大军区排名沈阳军区第一,现排名第二仅次北京军区。(提军事虽然跑题了,但也足见)

辽宁过去的地位这么高其实一点不奇怪,一直被称作共和国的“长子”,这里共和国“长子”是为新中国贡献第一的意思。年中国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全国个重点项目,其中58个在东北。期中近90%重工业项目在东北。

看一看在“一五”“二五”期间,仅沈阳市的经济地位是如何:。

全国第一个计划经济投资15%的财力就投给了沈阳市铁西区,建立了沈阳第一机床厂、沈阳风动工具厂、沈阳电缆公司、沈阳飞机制造公司、沈阳黎明航发集团等项目。

中国第一台飞机、第一台机床、第一台大规模挤压机等中国多个工业的第一都是在沈阳生产出来的。

我在想当时身为沈阳乃至东北人的那股傲娇劲和优越感一定比现在的江浙沪粤来的更酸爽吧。

直到80年代取消计划经济之前,辽宁省GDP从来没有掉过前三名,可惜那个时代我没有赶上。

我只记得当我上小学的时候(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身边亲戚哪家还没有一、两个下岗的啊!这种情况应该延续到年代(那时我出国去了美国)。

一次有意思的对话,我在美国期间跟在沈阳的舅妈聊天,她问我那边经济怎么样?

我:还好吧,不过最近有点糟,失业率下滑至5%了。

她:5%?...那还叫多吗?沈阳失业率有没有50%我是不知道,反正你看这不全都在家“呆”着呢么!

这种微观上的感觉直到我07年回沈阳,感觉不太一样了,经济开始繁荣,马路上的车和高楼大厦多了很多。

不过有一个奇怪的切实感受就是,回沈阳后发现身边能接触到的老板不是在市场里搞批发,做建筑和各种工程的,就是做餐饮娱乐开酒店、洗浴的。为什么没有开公司的呢?当时没有深究原因。

我们还是回到宏观的角度,看一看最近两年的辽宁GDP。

这里再解释一下,年辽宁只是GDP增长全国垫底,但GDP总值还是可以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嘛。

可是从年GDP排名第七,仅一年间,年GDP排名下滑到第十,也确实不得不让人思考。甚至到年第一季度辽宁GDP负增长,我们来分析是哪出现了问题?

年辽宁GDP增长3%,其中第一产业增长3.8%,第二产业下跌0.2%,第三产业增长7.1%。

年第一季度第二产业下跌更大,抵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所以变成负增长。

(第一产业指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指资源开发、工业制造、房产建筑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外的其他产业,主要指服务业)

从产业GDP数据变化上不难看出,辽宁经济下滑主要还是因为转型带来的阵痛,这其实是必然的经济结构调整。

但有没有更好的手法使转型不那么痛呢?

这方面经验是有的。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其实都经历过从工业时代向消费型新经济时代的转变。

经验告诉我们,健康的产业调整是从一、二产业缓慢增长,增速低于第三产业;此后一、二产业缓慢不断下降,三产比重不断快速增加;最终三产比重达到70%-80%。

辽宁第一、二、三产业GDP比例是:

年8%:50.2%:41.8%;

年8.3%:46.6%:45.1%。

显然辽宁的转型之路还很漫长,需要科学转型减少阵痛。其实这也是整个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

(插一句:大家切身感觉到现在经济就是不如以前了,为什么数据上还显示经济只是放缓没有下跌还在增长呢?其实经过长年的经济增长,经济数据统计中已经存在了一定的泡沫经济,增长放缓就是去泡沫期,在社会上就已经可以感受到经济是在下跌了。)

那既然有科学的经验方法,为什么不用?还要发生这种阵痛呢?

这就是要未雨绸缪的事了,在天气好的时候修屋顶,不要等到下雨的时候再去修。

如果赶在下雨的时候才突然醒悟,结果就会是:去产能=把工厂、矿产挨家关,这样的过程不痛也怪。

那如果经济转型是全国的问题,为什么辽宁会这么凸显呢?

因为辽宁的产业结构问题更大,历史隐患更大,不能未雨绸缪的决策问题更大。

换一个思考维度来看看下面这个数据。

(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常住人口,就是一个地区是城市人口多还是农村人口多的问题)

原来有句老话:十亿人民九亿农。现在早就不是十亿人民了,更不是九亿农民的时代了。

经过长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5%以上。

城市化当然是好事,我在美国那会儿,美国城市化率就已经是95%了(网络一些数据不一样)。

除了上海、北京、天津三个城市外,省为单位中辽宁稍低于广东位居第二。

我的老乡们会觉得,这种好事,辽宁竟然领先走在了前面有点不太像啊!那是因为辽宁原本就是工业化地区,并不是农业化地区。

可是当辽宁的经济产业调整速度赶不上城市化进程的时候,很多问题就会出现。

而且关键问题还是高端人口流失,是年轻人的流失,是人才的流失。

一部分低端农村人口进城是找到了工作,但当地培养出的不论是农村人口还是城市人口中的优秀人才却找不到合适的岗位和创业氛围。他们如果不选择事业单位和央企国企的话,很多都选择去北京或南方一些大城市发展。(应了我前面说的07年回沈阳没看见几个开公司的)。

哎,想当初从张作霖时期到苏联支援建设中国工业时期,全国科技、工业、工程类的人才应该是东北最多的吧!

当然没有想当初。当下东北还面临另外一个严峻问题就是老龄化严重(这又是中国面临的问题中东北所更凸显的)。

我去过赫赫有名的营口鲅鱼圈鬼城,全城的住宅楼盘基本不是闲置,就是烂尾,要不就是到外地挖客户销售的海滨洋房,也竟还有在兴建中的。到了晚上中央广场里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很少。

这是肿么了?

正由于产业结构调整慢,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还在依靠房地产,可是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没有那么多的房地产刚需存在了,所以才有了这么大的房地产库存。

不仅是营口,大连等其他环渤海湾的沿海城市也一样,包括沈阳这种内陆城市也好不了多少。

(别看最近几个月有些地方房价虚涨,但房地产库存问题又是一个国家问题,其中辽宁又因为人口结构而凸显出来)

在美国95%的房地产交易都来之二手房交易,很少能看见街道边兴建的房屋,是因为美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95%。

虽然、、这些中央决策都真的很给力,很牛!但不得不说中国经济转型的未雨绸缪还是慢了点,相对于辽宁就更慢了。

“慢”怎么再一次凸显了呢?来看一看年辽宁的二十大纳税企业(代表了一定的支柱产业),都是哪些?

第一位的是资源开发类,其次是汽车制造、钢铝化工制造等重工业类,另外有三家烟草,仅有两家银行属于第三产业类型的。这些也足以见辽宁产业结构转型之慢。

我只客观论述辽宁(东北)现在的问题,同时提醒老乡们不要忘记我们过去的辉煌,至于解决现在问题的方法就轮不到我讲了。

我只想说我们所经历的都是正常的,因为计划经济时期我们的央企、国企,重工业发展实在太强大了;到了市场经济时期,我们紧赶慢赶算是跟上了;现在面临市场经济后半段新经济时期,我们确实有船大不好调头的因素(其实华东、华南地区一样面临着轻工业的倒闭潮),但调整转型期迟早会过去,需要过程,美欧发达国家也都经历过。

只要我们的政府多学习、多用心、多未雨绸缪,把握好决策,减少转型期的阵痛;我们的民营企业努力创新、变革,根据新消费需求升级和打磨我们的产品,我们必然会加快渡过这段落寞,它并不是两万五千里长征,没那么难。

不是我们东北人不行,东北人不行就不会有曾经的辉煌,只不过是历史和政策原因造成了困难比别人大一些。如果非说东北人不行,就怕东北人不行在人云亦云、破罐破摔的不自信上。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比较好
济南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84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