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决策参考选登

打造生态江西下的萍乡市转型升级

对策研究

刘源彭敏刘建民

年7月江西省被国家正式列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区,这是第一个涵盖我省全境的国家级发展战略。位于赣西的萍乡市是一个以煤建市以煤兴市的老工矿城市,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黑白灰红金”等传统工业产业。随着我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发展趋势,萍乡市经济发展也存在产业结构不优、主要资源日益枯竭、转型发展任务繁重等重大现实问题。如何在打造生态江西的背景下,加快萍乡转型升级步伐,切实做到在保护生态文明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好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打造生态江西对萍乡老工矿城市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当前,江西已经进入了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战略叠加支撑已经形成的强劲发展势能。江西于年7月22日被国家正式列为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地区,这是第一个涵盖我省全境的国家级发展战略,无疑又给江西新一轮的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省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吹响了绿色崛起、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进军号角。江西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良,具的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独特优势。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和生态大省,江西坚持将绿色崛起作为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这是省委洞察世情、把握国情、吃透省情所作的重大科学决策,也是立足江西实际、打造江西特色、发挥江西独特优势、谋求江西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彰显了江西在新的发展阶段和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战略思路、战略定力和发展自信。

江西把“绿色崛起”上升为发展战略,这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绿色崛起本质认识的升华。绿色崛起的本质是生态文明的崛起,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不要发展,也不是延缓发展,而是强调换一种思维抓发展,推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的提升,追求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对江西省来说,绿色生态是最大的财富、最大的优势、最大的品牌,只有充分扬已之长,全力推进绿色崛起,才能后来居上,开创美好未来。

绿色崛起的现实定位就是要紧紧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以建设“两型社会”为导向,以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为支撑,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为抓手,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动力,坚持保护为行、发展为要、制度为基、民生为本,走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最大经济社会效益、最小环境代价、最合理资源消耗的有机统一。在发展实践中,我们要做到制度绿色规划、发展绿色产业、实施绿色工程、打造绿色品牌、培育绿色文化,实现经济发展、环境增值、生态提升、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绿色崛起的路径就是要紧紧以创新为突破点,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产业布局和产业技术创新,着力构建低碳循环绿色工业体系;以品牌为发力点,严守质量标准、提升品牌形象、壮大龙头企业,着力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以提挡为爆发点,加速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和新兴服务业发展,着力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做到巩固和提升我省生态优势,控增量、减存量、打质量,强化红线管理、做好“防”的文章;要坚持问题导向、做好“治”的文章;推进生态工程,要做好“建”的文章;强化资源节约、要做好“用”的文章,严格控制新上项目的新增污染物排放,逐步减少现有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进一步增强全省生态稳定性。

绿色崛起要靠改革开路,从制度切入,着力完善科学化的考核评价机制,加紧推进合理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推行市场化的资源交易机制,不断强化法治化的监督管理机制,努力形成科学管用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有力保障。

江西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良,具有开展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独特优势。但江西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抓住工业这个“牛鼻子”不动摇,这是“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必由之路。作为老工业基地,萍乡市更要在打造生态江西的实践中做好转型升级大文章。在落实建设生态江西各项要求中,不断提高萍乡产业结化、技术高新化、产业集群化、产品特色化、生产低碳化、资源集约化经济升级版上下功夫,探索出一条绿色崛起中老工矿城市转型的发展之路。

二、萍乡经济结构的特点和转型升级的做法

1、萍乡经济结构特点

萍乡自三国吴宝鼎二年(公元年)建县,迄今已有多年历史。早在年以前,萍乡人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肇自唐代,萍乡就已开发利用煤炭、鞭炮、瓷器、夏布闻名于世。清光绪二十四年(年)开办的萍乡煤矿,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企业——汉总参萍公司的组成部分,系江南最大的煤矿,萍乡因之被誉为“江南煤都”。建国以来,萍乡的煤炭开采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年—年共生产原煤约3亿吨。萍乡矿业集团、江西工业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为全国重点矿区开发和建设输送了大批技术人员、企业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为全国的煤炭事业做出了贡献。正因为萍乡是一个因煤立市,以煤兴市的工业城市,萍乡的经济结构也围绕煤炭的开发逐步形成了以煤炭采选、矿山机械、冶金、建材、陶瓷、花炮等主导的产业体系,形成了较好的工业基础和较为集中的产业规模。其特点是:

1)冶金及机械制造行业构成我市工业支柱产业。这一行业包括铁矿开采、炼铁、炼钢、特种冶金、汽车及零部件、井巷采掘机械、专用机械等。目前共有企业70余家。年度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亿元。其中,冶金产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35家,占全省建筑钢材45%的份额。

2)煤炭行业形成了我市上下游较为集中的产业规模。目前,我市煤炭企业约三百家,每年的开采量约为多万吨,焦煤产量约为万吨。我市煤化工的产品主要有煤气、煤焦油、粗苯、炭黑等,并在煤矸石发电、矸石砖、粉煤灰综合利用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近年来,我市煤化工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正在开发干熄焦发电技术。全行业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80亿元。

3)建材行业包括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玻璃等产业,形成我市较明显的区域规模优势。我市年这一行业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70亿元。全市水泥产能达到万吨/年,其中旋窑万吨/年,占湘赣边市场70%至80%份额。我市混凝土外加剂的,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企业规模位居全国同行业的前列,“武冠”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玻璃行业,萍乡浮法玻璃厂是我省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自动化生产工艺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产品的质量与产能在全国同行业处于先进行列。目前全市玻璃企业产值约为20亿元。

4)陶瓷产业和花炮行业,凸显出我市工业经济的特色产业。我市现有陶瓷产业(含工业陶瓷、电瓷)拥有企业余家,年度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亿元,其中,产量占全国市场销售量的70%左右。我市烟花爆竹有多年的历史,初级产品主要是以爆竹为主。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生产烟花,现有企业近千家,产品中爆竹约占70%,烟花约占30%,规模以上烟花鞭炮生产企业54家。我市已成为国内外烟花爆竹制造的第二大生产基地。我市目前,烟花爆竹行业通过引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已由高危行业提升到了自动化安全产业、文化产业。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约多亿元。

这些工业基础奠定了在经济转型中加快萍乡发展工业经济的竞争优势。

2、萍乡市作为以煤兴市的工矿城市,在经济转型中积累了经验,打下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随着萍乡煤炭资源的逐渐枯竭,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一直在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之路。自年以来,萍乡市委、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要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势在必行,推进城市转型迫在眉睫。基于对市情的认识和把握,这些年来,实施了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逐步正在走上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之路,为我们下一步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自萍乡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战略以来,萍乡市经济快速发展,-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了1.32倍,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超过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以上。萍乡以占江西省2.3%的土地面积和4.2%的户籍人口,创造了江西省5.57%的生产总值。年全市紧紧抓住稳增长这个压倒一切的任务,顶住下行压力,扎实工作,攻坚破难,全市经济总体上呈现“稳中有增、走势趋好、基础趋牢、结构趋优”的发展态势,持续发展成为萍乡经济的主旋律。年经济指标保持稳步增长的态势。上半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9亿元,同比增长8.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亿元,同比增长11.7%;完成财政总收入(实际数)74亿元,同比增长7.2%。全市引进省外项目个,引进资金亿元,位列全省第七,完成省下达年计划的55.4%,位列全省第二。

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速度加快,经济结构逐渐优化。全市采掘业及原材料加工业比率逐年下降。萍乡市矿山企业由年的个整合到目前的多个。年统计数据反映,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结构由年的9.1:61.1:29.8调整到6.8:59.8:34.2。煤炭(煤化工)、冶金、机械、建材、陶瓷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得到全面改造和提升。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34.5%,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53%。基础趋牢的主要标志是投资结构出现了新变化。年上半年,我市国有经济投资同比增长41.2%,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5.2%,基础设施投资增加较快,同比增长26.4%,争取列入省重点建设项目达到16个。同时,成功获得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拉动了一大批项目,萍洪高速、昌栗高速、和境内路段改造、华能安源电厂、中节能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取得良好成效,为萍乡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潜力大,劳动力供给比较充裕。萍乡矿产资源丰富,以煤、石灰岩、高岭土、粉石英、铁矿、大理石、花岗岩和镁质粘土为主。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有很大潜力,为萍乡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年萍乡市15—64岁成年人口的比例为71.82%,依据国际上通用人口年龄类型标准,整体来看,萍乡人口年龄结构属于成年型,人口自然增长将比较稳定,这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出现了老龄化特征的不同,全市今后一段时期内,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大,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第四,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形成“筑巢引凤”的良好氛围。

这些年,我市一直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大了水网、电网、气网、通信网和城市交通网等“五大网络”建设力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基础服务。加大重大招商合作项目,全程跟踪和服务。去年我市以推进简政放权和市场化改革为抓手,全面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原有的项市级行政审批权缩减到项,审批时间由天缩短为33个工作日。今年我市实施“三单两制一网”评价制度,以企业和群众为第一监督人和第一评价人,检验改革成效,一季度,通过现场填写问卷的形式,收集到来自企业、群众代表的份问卷,并在媒体上公布了对54个职能部门、单位的评价结果。同时,我市进一步完善企业特派员制度,从各县区、市直机关挑选了50名科以上干部,派驻企业担任特派员,做市委、市政府的信息员,办证办事的督查员,企业生产的服务员,干部作风考核的评判员,为对接大项目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第五,对外合作不断加强,提升了经济发展内生动力。

这些年,我市加强了与长株潭地区的产业对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战略合作格局。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共引进长株潭地区项目个,企业57家,涉及一、二、三产业共22个行业,总投资亿元。在推进赣西转型经济实践中,区域经济合作得到加强。这一年多来,我市全面加强与新余、宜春两市在规划、产业、旅游、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全面启动,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赣西三市的共同努力下,今年又列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并明确提出长株潭与新宜萍三市共建赣湘开放合作试验区。萍乡市要充分用好了国家赋予赣西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和水资源利用城市建设,使萍乡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得到了加强。

3、萍乡市经济转型发展的劣势和不足

正因为萍乡是一座以煤兴市的百年工矿城市,因而以资源为圆心形成了以煤炭、陶瓷、水泥、烟花爆竹、冶金五大传统产业的支柱产业圈。上世纪80年代以来,萍乡市兴办的瓷厂辅天盖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那时,萍乡化工陶瓷占据全国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电瓷则占据了全国近八成的市场。但是,盛景之下,其实隐藏着产业发展的沉疴:低质同构、粗放发展、低效生产的矛盾与问题。曾作用五大传统产业之首的煤炭产业,曾是整个萍乡经济的擎天柱。然而,这个“黑色产业”为萍乡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一系列苦果。集中概括主要是:一是经济产业结构不优,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工业结构技术含量有限,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工业布局较为分散,工业产业聚集效应不明显;四是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综合治理难度大。我们必须正确面对,在转型发展升级中认真予以解决。

三、在打造生态江西实践中搞好萍乡市经济转型的升级的对策研究

1、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增强绿色发展紧迫感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打造生态江西对萍乡老工矿城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有着现实紧迫性。我们要准确理解生态文明,不能脱离生态和文明的基本点。生态系统是支撑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是遵循生态学和社会学规律的人类自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物质基础上,遵循人与自然发展规律,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实践和成果。我们不能用“大跃进”的方式建设所谓的生态城市,指望“今天栽树、明天就要乘凉”,大搞不切实的大树进城运动,其结果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必定南辕北辙。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简单的立竿见影的事情,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同时也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对立起来,从而走进“经济发展必然破坏生态、生态保护必然影响经济发展的”认识误区,甚至仅仅把生态保护作为口号,忽视经济和民生建设,不敢担当,为懒政、庸政和不作为寻找一个借口。萍乡市上上下下都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决策部署上来,将绿色崛起各项要求贯穿到萍乡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逐步形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方式。为此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要高位示范推动。全市要成立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把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考核各县区、各部门单位工作及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进行年度考核评比,形成良性机制。

二是要强化制度建设。实行重大生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建立健全“绿色招商”、“生态准入”制度,坚决落实新建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三是要积极宣传引导。采取电视、报纸、宣传栏等传统媒介与







































北京治疗白癜风需多少钱
在北京哪家医院能治好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90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