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县人口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现状问题

城镇是一个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经济越发达,城镇化程度越高,城乡差别也越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发展,城镇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培育和提高城镇竞争力,已经成为政府的一项重要使命,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

城镇化发展的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都表明,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将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城镇因为具有良好的积聚效应以及巨大的人才流、资金流、物资以及信息流而显示出强大活力,城市第三产业又将因为人口的积聚和服务业的快速兴起而繁荣。城镇化进程加快会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而第三产业发展又会推动城镇化进程。我县第三产业的发展虽然有了较好的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但其整体增速仍处于徘徊状态,年全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29.4%,发展到年为38.6%。年均增长1.8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缓慢发展延缓了城镇化进程,同时,相对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也严重地限制了第三产业的成长空间。城市化发展程度不高,人口规模小,功能不够齐全,已经成为制约五原县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升城镇化水平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五原县城镇化发展状况

1、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年末,五原县隆兴昌镇常住人口为11.8万人,比年的10.3万人增加1.5万人,增长了14.5%,年均增长2.76%。城镇人口的增长除了正常的自然增长外,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镇空间范围不断向外拓展;二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县政府驻地逐步具备了城镇特征,也必然促使城镇人口的增加;三是随着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一方面农村大批剩余劳动力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分布逐渐向城镇聚集;四是农村教育机构的减少,导致部分有条件的学生从农村到城镇,增加了一批到城镇陪读人员。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农村的出生人口多于死亡人口,但农民工不断向外留出,也使得农村常住人口总量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稳定。

2、城镇化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不断上升。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深入推行,五原县的城镇化进程得到较快发展,但距全区和全市的平均水平有一定的差距。“十二五”期间全县人口城镇化进程平均每年以2.76%的速度递增。到年全县人口城镇化率为43.4%,比全市的52.6%和全区的60.3%都要低。

二、五原县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1、总量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发展后劲有待持续增强。“十二五”以来,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县第三产业进入了较快发展时期,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年,全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9.4亿元,比年的17.9亿元增长.1%,年均增长17.1%(按现价计算),比全县生产总值高5.1个百分点。

2、从业人员增加,成为新增劳动就业的主渠道。年末,全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2.79万人,比年增加近2.23万人,增加了人,第三产业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也由15.6%上升为19.4%。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新增加就业人口的主渠道。

3、内部结构有所优化,传统行业稳步发展,新型行业逐步状大。在第三产业的传统行业中,交通运输仓储业和批零贸易餐饮业两大行业仍占据主导地位。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连锁超市、专卖店等新型经营业态逐步取代传统的商业经营模式,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更新,消费水平明显提高,汽车、住房等已成为百姓消费的“新宠”,新的消费热点正加速形成。金融、保险发展讯速。通讯服务、租赁和各种中介服务在快速发展,旅游服务业也渐形成规模。

三、五原县在城镇化进程与第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城镇化水平低,其进程缓慢,抑制了第三产业扩张的需求。年五原县的城镇化水平为43.4%,远低于全区和全市的平均水平。我县是农业五县,城镇化水平历来偏低,城镇化水平偏低意味着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而农村生活有很强的自给自足性质。农民的实物消费有很大一部分由自己生产,而对于服务的消费则受到收入水平的制约。对于大部分农民来说,餐饮、娱乐、旅游、医疗保健、体育等方面的消费较少,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限制。

2、较低的城镇化水平从需求方面限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城镇化进程会引起人们生活方式向市场化转变,这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第三产业,即使是其最传统的部门,其生产始终与市场变换相联系,这是由服务产品在需求结构中的地位和服务产品的非实物性决定的。农村居民消费自给性的特征使农村工业化的发展并没有造就相应的第三产业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低限制了第三产业的规模、结构与城市的规模有很大的关系。第三产业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产业,不同的服务行业经营的起点规模往往不同。一般来说,在同工业化聚集产生的中小城市中,第三产业的核心部门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饮食、物资供销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第三产业的核心部门则主要是外部效应较高的现代化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如金融保险业、通讯服务业、信息咨询服务业、会计法律业、房地产业、商业、旅游业、宾馆业等。大量事实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城镇化发展进度呈正相关关系,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与城市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由于全县城镇化水平低,缺乏第三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大量的人口”所以使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3、第三产业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依然偏低,内部结构不合理,行业发展不平衡。从结构上看,全县第三产业发展仍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消费服务业上,高端的、新兴的生产服务业相对比较落后,交通运输、批发零售、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传统产业仍占较大比例,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娱乐等新兴行业所占的份额偏低。年全县传统服务业占服务业总量的50.1%,而金融服务、房地产业占17.4%,文化、教育、卫生、公共管理等非营利性服务业比重21.15%,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如:新兴的知识、技术性服务业、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占比微乎其微。从近年的核算数据看,占比较大的非营利性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零售业等发展较为缓慢,增速基本都低于同期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四、提升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第三产业和城镇化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城镇化的历史表明,哪里的第三产业发展得好,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社会服务,那里的城市建设必然得到快速发展;同样,哪里的城市发展快,那里的第三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就大。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经济的城镇化,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促进都市现代化文明程度,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城市人口质量。第三产业也能够消化吸纳大量劳动力,促进了人口的城镇化。初探城镇化与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有以下建议:

第一、在城镇化方式上,应从形式城镇化向内涵型城镇化转变。内涵型城市要求人口、资本、资源、市场的聚集效应充足,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充足。形式城镇化在注重城镇数量增长的同时,却无法同期提高城镇化水平,农业人口比重仍偏高,这就必然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影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在新时期,只有扎扎实实地提高城镇化质量,才有利于全县的城镇化进程的顺利推进,才能增强城镇的聚集力,增大第三产业的发展后劲。因此,我县城镇化必须由形式城镇化向内涵城镇化发展:一是完善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二是进行城镇产业重组,通过产业结构转换争取新的经济优势,使之更好地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三是做好城市老城区的改造和新城区的扩展工作,充分挖掘其潜力。从注重“量”上的扩张和规模的膨胀向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

第二、在产业结构序列上,应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年全县城镇化水平为43.4%,第二、三、一产业之比为37.7:34.5:27.8,结构逐步走向合理,但还没有达到最优。近年来,全县第二产业以较快的速度继续发展,但其行业分布却不够合理,应适当限制或调整,在经济发达的城市第二产业应明显走向集中,支柱产业一般只有一、二个,集聚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而在我县,第二产业则存在着行业分布过散,支柱产业过多,没有特大的龙头企业引领,不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等突出问题。只有使城市的第二产业由分散走向集中,使之获得较高的规模效益,才能为第三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实现“退二进三”。

第三、进一步开放行业准入制度。长期以来,第三产业的行业色彩重,行业准入限制太多,人为地抑制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一部分潜在的第三产业需求不能得到实现。比如金融业、保险证券业、电讯业、铁路和航空运输、教育、卫生、文化、信息媒体等,还处于管制经营和限制经营的状态,经营门槛比较高,由此形成的服务供给远不能满足日益丰富的社会需求。我们应把激烈的市场竞争机制引入上述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的服务行业。培养多元的竞争主体,通过公平竞争,大力促进这些行业的发展。

第四、在城镇经营方式上,应走集约化经营道路,提高第三产业整体效益。任何一个产业部门要想取得好的效益,必须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道路,服务行业也不例外,只有集聚才能产生规模效益,而规模化生产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集聚,离开设施的集聚,就谈不上服务的专业化和规模化,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此,必须加快城市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商业、饮食、金融、保险、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功能,为第三产业的集约化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吸纳更多的居民,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在推进城镇化发展上,要做到城乡协调发展,要走城乡一体的城镇化道路。城乡一体化需要产业来带动,尤其需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地方发展实际,选择发展特色产业。我县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催生出许多特色乡镇,加快了城乡一体化的步伐。城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应该是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决不能把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割裂开来。城镇化必须建立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没有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就失去了支撑。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zy/9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