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酒业来说,国内市场萎缩,国际品牌入侵已是不争事实。烈性酒市场全球下滑,葡萄酒市场持续攀高,啤酒领域巨头当道。那么,上万家中国酒企,上万家中国酒类经销商的路在何方呢?
国际化和年轻化成为最好的选择!!
一、中国酒产业如何走国际化的路线
酒产业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地把中国的酒拿到国际市场去卖,这种一厢情愿的设想,满足不了市场理性的需求。
1、需要国际化的产品
如果中国酒业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我们的目标消费群体就不能永远锁定在海外华人这个群体,必须要提供真正的外国朋友也愿意喝的酒。
从酿酒原料上分,我们可以简单地把酒分为3类,粮食酒、果酒、啤酒。
要征战国际市场,必须具备中国自己特色的产品,就像你不可能把德国进口的宝马在中国重新组装下,然后回卖给德国。
因此,从特色上来说,我们要确保原料、工艺、口感的独特性、独有性。
白酒、果酒是最好的选择。
白酒国际化:
白酒国际化的路已经走了接近年,第一阶段是概念阶段,在国外获奖后,还是在中国抢占市场。第二阶段是探索阶段,应该是近10年事情,包括五粮液、茅台等企业真正开始思考如何把白酒卖给外国人。包括从酒精度、饮用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尝试性改变,但效果还没达到理想状态,白酒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只有尴尬的0.76%。
白酒国际化主要遭遇的问题是口感不受欢迎,其次是文化不被接受。您看,国外的产品来到中国,大多有光环效应,随便什么产品都会被视为高档,但中国出口的产品却遭遇不一样的待遇,虽然我们已经拿出最优质的产品,但就是不被接受。
白酒更是这样,中国近几年倡导的白酒文化是很畸形的,讲的是拼酒、豪饮,酒文化反应的是中国社会的权力等级还是比较严重的,但国外酒文化倡导是品酒、慢饮,讲的是平等、舒适。所以白酒隐含着应酬,这种文化逐渐被新兴大众、高端群体所不接受。
这种文化的浸染是多方面的,包括服饰、礼仪、饮食、娱乐等。
所以白酒国际化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果酒国际化:
从行业内的发展情况来看,除了白酒,果酒是最有希望国际化路线成功的。
这有几个因素,一是国外的流行的酒品主要以果酒为主,二是中国本身具备一些特殊的水果是国外没有的。这样就可以酿造出即可符合国际消费需求,又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
五粮液是中国酒企中国际化路线较为成功的代表,在推出白酒国际化路线的时候,从未放弃在果酒领域的努力,年更是推出冰爆为核心的新生代产品,满足新兴消费市场,兼具国际路线的任务。
五粮液的冰爆融入了对国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理解。原料上用了葡萄和草本植物,这个很有中国的特色,酒体上选用15度,口感舒适,而且可以作为鸡尾酒的基酒,在品酒文化上提倡慢饮和家庭饮用。
这些是五粮液对未来酒市场主流思考的直接体现。
2、需要国际化的思维
走国际化不容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外消费酒品往往是基于真正需求而来的,而中国还有大部分是基于面子消费。所以,中国的营销、品牌思维路线往往也不能被接受。
国际化营销,特别是高端产品喜欢秀,喜欢娱乐。例如电影节,时装周这些。但中国的商业往往太纯粹,太直白。
除了营销方式,在产品包装、视角呈现上,特别是人文精神上,我们都还需要更多地沉淀。这样我们的产品和品牌才能被国际市场所接受。
如果,国内企业和企业家们一直围绕着钱打圈圈,违背商业道德,甚至违法乱纪。这其实是对整个国家文化体系的一种伤害,也是对国家形象的一种伤害。这种伤害造成的就是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别人更不会看起你。
二、中国酒产业如何走年轻化的路线
这里所说的年轻化并不是特指年轻人,而是年轻的消费心态和消费文化。
那么年轻化的核心是什么呢?
1、必须要摆脱商务应酬,回归到生活享受上来:
很多人喝酒并不是喜欢,而是迫于商务应酬。而中国式的应酬又很残忍,往往就是一杯干,这造成了很多喝酒者当时表面高兴,事后无比沉痛。所以,中国酒场上经常会有以权压酒、酒后犯罪甚至醉酒丧命的事情。
年轻化的消费思路就会不一样,更注重饮酒的乐趣。
现在很多高端消费群体,老年人还是有饮酒的习惯,但他们的消费心态也很年轻,更注重饮酒的舒适性。
2、年轻化不是简单地满足年轻,而是能进行传统的传承
年轻化战略并不是为了年轻而年轻。例如2年前还很火的锐澳鸡尾酒,放弃了质量和品质,仅仅是打造了一个看似年轻化的产品。但最终不能经历起市场的考验,近期已出现市场暴跌。
年轻化需要传统的传承,这样你的产品才有根基,文化才有厚度。
其实中国的很多行业都面临着传承的问题,包括文化。现在国家和各个企业也在努力,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瓷器、刺绣等,这种思路白酒行业可以借鉴。
年轻化是一种市场逻辑,并不简单的是一种消费群体划分。任何人都可能具有年轻的心态,其实很多时尚的产品刚刚推出的时候,往往受到一些中年人喜欢。一方面他们有涉猎的心态,另一方面这给他们不同的生活活力。
那么最终“国际化”和“年轻化”如何落地?我们不妨举个例子。
五粮液集团年推出的冰爆,就是五粮液集团“国际化”和“年轻化”的核心产品,其产品一上市,就前所未有的受到四川省委、四川省多个职能部门领导包括五粮液高层的重视。(您可知道,在四川这样一个白酒大省,一个刚上市的果酒单品能得到如此级别的重视,业内人应该清楚其重量)。
为什么?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百度搜索了解一下,笔者就不再这里啰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