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17日,由中国科协企业工作办公室和北京市科协联合主办,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简称中关村天合)承办,北京市石景山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馆联盟联合承办的年第三期产业前沿技术大讲堂在中国科技会堂如期举办。本期大讲堂聚焦“生命科学与中医技术”,旨在探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如何振兴传统中医及中医技术的产业化路径,赋予传统中医技术以新的生命力。
本期大讲堂由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主任朱希铎主持。
医院中西医结合心内科原主任医师、博士贾海忠作为主讲嘉宾,贾海忠博士做了题为“生命科学与中医技术”的主题发言,围绕生命科学的内涵、中西医学的主要差异、中西医学的发展趋势、振兴中医的外部环境、振兴中医面临的问题、中医技术产业化的空间以及中医技术产业化链条的关键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系统讲解。
现场听众有的认真做笔记,有的听到精彩处用手机拍照记录。
贾海忠认为,“中医技术的产业化空间,高技术产品的研发这是需要的,但这是要投入很大的,器械药品生产的提升空间也还很大,最关键的医疗人才缺口巨大,以至于中间的医疗不能够保证它疗效最好,所以说这几个方面都合起来,才能够使医疗达到一个最佳的境界。”
“中医技术产业化链条最关键是什么,人才,没有人才啥都不行,这些链条里边,主要的一个是药材种植的炮制,一个高水平临床人才的培养,再一个提高诊治水平的智能支持工具,再一个大数据的积累与开发,如果这几个方面缺了很关键的人才,中医产业化搞不好。”贾海忠表示。
主题演讲结束后,朱希铎主任、贾海忠博士、医院管理公司董事刘彦臣、人民日报社《健康时报》副总编赵安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杂志社副总编辑李春梅、金木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钮立卫等共同针对中医产业化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朱希铎:讲到中医这种产业发展当中的关键是人才,其实人才能否能够培养的出来,并且用得好,还能留得住,这个基础是什么,基础是中医中药的产业业态一要非常成熟;二要非常强大,还要有发展前途,这个养人才,需要靠平台,平台体系就是中医中药形成成熟的、高端、规范的整个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如果要没有一个好的业态,养不住人才。
李春梅:说起中医产业化,大家所能想到的无外乎像制药、研发这样一些内容,我们也看到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我们认识不断的进步,关于中医的产业化的问题,其实也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