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稿双转型与粤港澳大湾区二以双转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

一、打造新都市群:构建体量最大的世界一流湾区

(一)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世界级湾区

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颇具实力,已经是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是东京湾区的3/4,与纽约湾区不相上下,是旧金山湾区的1.8倍,增长潜力最大。GDP占全国比例为10.8%,高于纽约和旧金山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四大湾区中列第一,且领先优势明显。

表1粤港澳大湾区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比较(1)

种种迹象显示,随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的提升,开放型经济结构的优化和高效型资源配置体系的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将形成强大的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强劲的对外开放的功能和全覆盖、发达的国际网络,在全球经济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将明显提升,综合实力将不逊于世界一流湾区,将是全球空间和经济体量最大的湾区,将成为引领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二)粤港澳大湾区的特点:梯度差异的竞争优势

粤港澳人均GDP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表2),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存在发展梯度差异。湾区内11个城市人均GDP和产业结构也证明了这一点(表3)。参照世界银行标准,湾区内7个城市属于高收入,4个属于中等偏上收入。三次产业结构则差距较大,第三产业最高和最低之差超过50个百分点。至于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则是排名第二的东京湾区的8.5倍,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在向创新经济和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港口经济和工业经济将继续存在,从而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多阶段、混合型湾区经济特征。

表2粤港澳大湾区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的比较(2)

梯度差异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也是最大优势。就创新科技而言,旧金山湾区很大程度上硅谷设计深圳制造。粤港澳大湾区则完全可以凭借健全的产业链,实现设计制造同区域完成,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同时具有竞争优势和成本优势。

表年粤港澳大湾区11城市的发展概况

注:港澳产业结构为年数据。世行年根据人均国民收入划分的发展阶段为: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

(三)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的特殊性、机遇和挑战

“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特质的决定性因素,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目前所有国内外湾区的本源性因素。把握和处理好“一国两制”问题,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中之重。“一国两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在“一国两制”框架下,着力对接“国家所需,港澳所长”,大胆探索粤港澳协同化发展新模式,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实现港澳经济持续增长,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是粤港澳大湾区必须面对且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应该成为“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示范区,应彰显“一国两制”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应正确认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潜力和差距。在贸易、金融方面,港澳特别是香港具有领先优势,内地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在创新科技方面,内地比如深圳具有领先优势,港澳开始出现差距,湾区内新的高科技公司主要在珠三角特别是在深圳。其实深圳的市场条件不如港澳,但却出了这么多优秀的世界级企业。这就需要港澳思考如何推进创新科技发展,强化经济发展后劲。实际上,差距就是潜力,湾区城市各有潜力,如能在大湾区框架下彼此学习,互相促进,将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四)粤港澳大湾区的国际化、市场化和开放经济

国际化。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具世界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品和服务供应链。既有中低端生产要素、基于全球分工、支持跨国公司运营的加工贸易基地,又有高端生产要素、基于自主创新的全国科技产业创新与技术研发平台;是世界闻名的产品供应基地,也是亚太区首屈一指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

市场化。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一直是全国市场导向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是内地市场意识最强和市场体系较完备的地区,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则是世界公认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自由经济体,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场化水平在国内是最高的。

开放经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度不但在全国领先,在亚太区也令人瞩目。年粤港澳大湾区出口占GDP比重高达75%,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倍,进出口贸易总额高达1.89万亿美元,在全球湾区中独占鳌头。广东外向型经济特征突出,年进出口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国的26%和21%,港澳则是开放经济体。此外,香港吸引了大量全球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及海外金融机构,使得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开放型国际网络。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竞争力

(一)粤港澳大湾区强化创新驱动的可能性

(1)基础条件。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要素资源丰富,创新科技支撑系统强劲,具有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打造成为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的基础条件。

研发机构和大学。粤港澳大湾区内,广东有2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家省重点实验室、64家企业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有1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澳门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1个国际实验室。香港有5所大学进入全球大学百强,中山大学、华南理工等高校也排名较前。

创新型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一批领先世界的创新型企业,包括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这些企业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占全国的一半,按国家地区排名,在全球排第6。其中华为是两家入选波士顿咨询公司(BCG)年全球创新企业50强的中国(含港澳台)企业之一。

创新科技加速发展。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广东珠三角地区的创新科技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年研发支出占比达到2.58%,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二,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水平;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近2万家,居全国第一,量大质优;国家级孵化器达83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家,全国第一;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研发机构建设、企业技术改造、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自主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成效显着。

(2)共同需求。粤港澳大湾区四大核心城市各有优势,也有软肋和不足。通过发展创新科技协同发展,扬长避短,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的共同需求。

香港。香港全球顶级高校较多,基础研究能力较强,在人才、科研、资本、法治等软硬条件上均具备世界级水平,但科技应用和产业化问题一直困扰香港:科技产业发展薄弱,没有全球性的科技创新产品或公司,也没有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科技生态圈。

广州。广州高校和科研平台丰富,但在市场导向、企业主体,着力建设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方面尚有差距。缺乏国家级科技型龙头企业,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体制约束较多,高科技企业规模小。

深圳。深圳已经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架构,但缺乏高质量的研究型大学以及世界级的基础性、前沿性研究平台,迫切需要加强建设与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相匹配的科技创新基础设施。

澳门。澳门需要通过发展科技创新,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逐步改变博彩业“一业独大”的产业格局。

(3)市场支撑。来自两个方面:“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外部市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形成的内部需求空间。

外部市场需求。“一带一路”战略涉及约65个国家44亿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62.5%;经济总量超过20万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28.5%;我国与沿线国家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外贸总额的比重超过1/4。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海上往来距离最近的经济发达区域,也是经济互动最密集的区域。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创新科技的综合服务中心和战略支撑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的需求,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内部市场支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泛珠三角”区域拥有全国1/3的人口和1/3的经济总量,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目的地和空间载体,可承接粤港澳大湾区引入国际科技创新资源和自我创新成果的辐射区和腹地。泛珠三角地区庞大的市场和区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新科技的规模化、成果效益最大化提供强力支撑。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前景可期

全球工业革命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丰富、市场化最活跃的城市群,具备担当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弯道超车”的转型力量主体,应该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多元化城市集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创造了条件,为引领和推动全球科技革命和创新变革提供了丰富的产业资源、科技资源、市场空间及企业主体。

粤港澳大湾区应着力构建科技原发、源头创新及集成、组合创新的集成平台,打造“中国硅谷”;把握第四次工业革命尚处于孕育之中的战略机遇期,推动世界工厂高端制造的跃升;扭转多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及关键元器件受制于发达国家的局面;紧盯世界科技前沿,融入世界创新网络;着力打造“全球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组织中枢。

全球高端科技汇集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快推进,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创新要素和跨国资源流动愈发活跃,开放融合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争抢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能否成为全球高端科技汇集地,决定着粤港澳世界级科技创新湾区的成败和成色。

粤港澳大湾区应借助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流趋势,利用世界一流电子信息硬件配套能力,吸引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汇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首选地和全球高端科技的汇集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外创新中心。以集聚海外创新资源为宗旨,以引进海外高科技项目和高端人才为目标,以全球选点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为手段,汇集全球创新资源。

全球数字经济生成地。数字经济是在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基础上,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相融合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与快速创新紧密相关,核心本质就是创新。数字经济将拉动新工业革命持续推进,产品制造将全面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粤港澳大湾区应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生成地。

粤港澳大湾区应着力发展“互联网+”“+互联网”经济,加快向全社会深度渗透,提升数字包容性,放宽市场准入,强化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增长。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政府数据开放,培育和扶持数字型企业发展,整合工业、产业、城市、政府等大数据等数据资源,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高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创始者、领跑者和典范。

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创新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协同以及深度、有机融合。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创新巨头,也有创新动力十足、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粤港澳创新科技合作更加成熟稳定,区内城市产业园区和制造基地各具特色和竞争力。创新环境良好,创新创业者可一展身手,有望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

粤港澳大湾区应着力创新科技新机制的建设,加强创新科技顶层设计,强化规划引领和政策扶持,形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各环节、各部门的强力支撑与高效协同机制,培育创新主体,发展创新文化,构建创新生态。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丰富创新链、提升价值链,建设全球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和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系统

(三)粤港澳大湾区强化创新驱动的主导路径

拓展新空间。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节点,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和科技产业带。打造深港科技走廊、广佛科技走廊和珠澳科技走廊三大科技走廊。构建粤东、粤西沿海科技创新产业、辐射云贵的西南产业带及辐射湘赣的中部产业带,打造层次更立体、覆盖链条更全面的科技湾区形态。加强前海蛇口、南沙、横琴三个自贸片区的联系,以此为平台推动珠江口两岸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打造中国湾区经济标杆。

以港澳为科技创新国际商务平台,以深圳和广州为科技创新、科技产业的研发平台和产业孵化平台,以东莞、佛山、珠海、惠州等为产业转化平台,推动在河套地区高标准建设“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多维度、宽领域和复合型的科技创新区域合作平台,对接国际,辐射国内,构建辐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网络的神经中枢和云平台。

建立粤港澳城市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的开放合作,建设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创业基地,举办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

打造新动能。加快规划建设国际信息网络核心节点,优先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第5代移动通信(5G)研发和应用。在前海、横琴、南沙自贸区设立国际网络专线,提升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能级。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平台,实现智慧城市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资源互通,提高信息互联互通功能。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集群。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未来产业集群。

发展“互联网+”,打造全球“数字湾区”典范。打通粤港澳“互联网+”的产业链、支付链、数据链,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网络教育、远程医疗、在线娱乐等数字经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植入数字化、虚拟化、智能化技术,发展柔性化、网络化、个性化生产的制造模式。

加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研究储备和产业转化。从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信息网络、生命科学、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纳米科技、石墨烯材料等前沿科技发力,形成一批国际前沿技术中心,为下一轮科技产业转化储备技术资源。力争在移动互联、基因工程、再生医学、人工智能、金融科技等领域成为领先者。

培育新主体。培育容纳高端人才的国家级科研工程中心和高等院校。推动粤港澳高校联合共建优势学科、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整合利用香港高等教育、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创新信息等特殊资源,深化粤港澳高校研发合作、粤企港校产研合作。

培育高研发投入的民营企业和科技创新型企业。加大全社会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对区域创新的服务和辐射功能。

培育机制灵活、创新活跃的社会机构和团体。加强科技创新的社会机构、研发团队及第三方机构的培育,发展具备国际视野和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提升科技创新的专业服务能力。

培育粤港澳青年创新人才。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高水平综合性和理工科大学及重点学科,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基础研究人才支持机制。在广东三个自贸试验片区及深港、珠澳边界地区打造国际暨粤港、粤澳创客中心,助力青年创新创业。

构建新机制。探索建立大湾区科创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科技创新战略框架、科技创业合作框架、标准体系合作机制,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跨区域政府管理和协调制度。优化科技创新的营商环境,着力建设制度、规则、知识产权保护、创新要素供给和集聚高地。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科技创新体系。合理部署研发资源的纵深配置,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立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按照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要求,营造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

探索“粤港+国际”创新科技合作新模式。借助香港体制机制、国际网络等制度资源优势,广东高科技产业优势,构建“粤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吸引国际研发机构进驻香港,进而与深圳等湾区城市开展研发和产业合作,提升国际化水平。发挥广东前海、横琴和南沙三大自贸片区在粤港澳体制合作、体制创新方面引领带动作用,推进与港澳商事调解机制的对接。争取国家授权广东在与港澳科技合作发展方面先行先试。

三、粤港澳大湾区愿景:中国大湾区

根据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王春新博士的预测,到年,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将达到2.5万亿美元,有望超越东京湾区,成为全球最大的湾区经济体;20年后,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有望突破5万亿美元,甚至有机会超过东盟10国的总量。届时,粤港澳大湾区将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大湾区,全球首席大湾区。

//







































白癜风怎么治才最好
秋季白癜风扩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122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