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北京,记者姜樊)讯,近日,原人民银行参事、调统司司长盛松成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召开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我国当前经济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和稳定经济增长以及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宜收紧货币政策。
盛松成表示,一是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货币政策在去年积极应对疫情的过程中并未搞大水漫灌;二是我国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收紧货币政策不利于稳增长和防风险;三是从当前的物价和资产价格水平等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经济还远未达到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
他还指出,年GDP增速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的恢复。原因是去年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2%,是历史最低点。而同期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4.1%和28%,均创历史新高。
同时,针对近期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较快上升问题。他认为,美债收益率上升的根本原因是美债发行过多,供给大于需求。具体而言,美联储持续购入美债,目的是配合财政部压低收益率(尤其是长期利率),而收益率的上升与美联储的政策意图相违背,甚至可能导致美联储购买越多、美债收益率反而越高的情况。
盛松成还指出,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处于升值趋势,但也要防止升值过快。我们赞成长期资本投资我国,但需要防止短期内大量投机资金流入国内,推升资产价格,赚取利差和汇差双重收益,扰乱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施行。
此外,他认为,当前美国在科技和金融两个领域与我国脱钩的态势日益明显,我国可进一步推动资本账户双向开放,避免对中资企业两头“卡脖子”。谈到房地产问题时,他指出,通过货币政策调控房价无异于缘木求鱼。
以下为发言实录:
去年12月中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这是我国今年宏观政策的主要导向,所谓“时度效”,我的理解是指时间、力度和效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1月26日也表示,货币政策会继续在支持经济复苏、避免风险中平衡,确保采取的政策具有一致性、稳定性、一贯性,而不会过早放弃支持政策。可以看出,货币政策“稳健”的基调不会发生变化。
早在12月2日,我就在今日头条上发表《货币政策半年内无收紧必要让子弹再飞一会儿》一文,后又于1月6日在《经济参考报》头版刊发《货币政策短期内几无理由收紧》。上述文章中均指出,当前远未达到收紧货币政策的条件,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儿”,至少在年上半年之前,都不应收紧货币政策。
一、年M2增速保持在10%并不高
年初,为应对新冠疫情的冲击,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积极引导利率下行、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政策、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等,共涉及9万亿元资金供应,有力支持了实体经济恢复。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下图可看出,今年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贷款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分别同比增长9.4%、12.7%和13.0%,较去年12月降低了0.7、0.1和0.3个百分点。而年我国GDP实际增速2.3%,名义增速为3%。当前广义货币供应量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比我国GDP增速高出不少,但这是应对疫情的特殊需要,而且货币政策有滞后效应,一般说来滞后时间约为3-6个月。今年我国GDP增速会大幅提高,根据各种预测,今年中国GDP增速将超过8%。那么10%左右的广义货币增速并不高,与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此外,我预测,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下降将快于人民币贷款增速,增速差距会收窄。因为,社会融资规模中包含政府债券等,今年会有所减少。
DR和R从去年2月至5月持续波动下降,5月开始波动上升,基本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表明货币政策已回归常态。所谓DR,正式的中文名称叫做存款类金融机构质押式7天回购利率,主要是以银行为交易对象,所以是金融市场利率。这个利率是指标性的、方向性的利率,它是整个金融市场都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