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直到现在,依然还有人对放开抱有成见,仍然呼吁继续动态清零,保护人民健康。但显而易见,我们的放开不仅已成定局,而且我们比所有的地方放开的都更快、更坚决。
很多城市现在依然处在疫情高峰,但已经有一些城市从第一波的高峰中走了出来,理性的人在思考,放开之后我们的经济生活能否快速恢复,以及我们能否真正实现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对于这样的答案,不会有人能给出绝对准确的答案,社会的发展往往出乎人们的意料,但一个显而易见的常识告诉我们,放开之后,那些因防疫造成的影响自然会随之而去,而因为其他原因造成的困难依然需要长期转变。
我说的这句话可能有人不太理解,首先说明,我们目前经济生活上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人员流动受阻,政策影响的停业、减员、客流不足、消费能力下降这类问题可以称为防疫政策到来的影响。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市场变动,销售模式转变,金融政策等原因造成的困境属于非防疫造成的困难。
这两类问题针对的群体也不一样,防疫问题影响最大的是服务业,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而非防疫问题主要针对的实体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
可以预见,随着一系列政策的落地和放开,年,第三产业的复苏是指日可待的,这些产业大概在春节期间就能看到明显的变化。但对于实体企业遇到的问题,则可能需要很多年才能好转。
当然,所有的经济体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之间会相互影响。但大家回想一下疫情前的年,从总体的发展来说,经济已经出现了下行的趋势,即便没有3年疫情,大概率我们的经济也恢复不到年之前10年间的发展速度。
除了国际之间的地缘政治影响外,市场转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都让很多传统企业倍感生存压力,这些问题需要自身消化,不能把他怪在疫情的头上。
显然3年的疫情,对经济的破坏是有目共睹的,这不仅表现在居民收入减少从而导致的消费不振上面,还有市场信心方面也备受打击,所有炒股的朋友对这三年的股市都有深刻的体会。
近一个月,腾讯和京东都上了热搜,马化腾在员工会议上说:内部腐败触目惊心,活都活不下去了,周末还休闲的打球。指名道姓的骂中层干部欺上瞒下,表示要聚焦主业,砍掉边缘部门。
刘强东则公开训话,指责中层干部拿PPT和假大空词汇忽悠自己,痛斥这些人是骗子,并认为公司的竞争力是低价,下一步要回归核心业务。
这两个互联网巨头传出的信号很明显,日子不好过,时代红利没有了,真想好好生存下去,非得动真功夫才行。
所以,年对于很多人来说,必然是压力和机遇并存的一年,许多新的事物会在这一年诞生,很多优秀的企业从这一年起步。
若干年后再回首年,应该会觉得这一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个分水岭,但毫无疑问,比起这两年,更值得期待。
我把这份预言放在年的岁末,走出雾霾,就要心向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