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一场行业大洗牌,老板别哭

中国正在进行的是又一次规模行业大洗牌,时代会无情的淘汰那些所谓传统企业,而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面临换工作,甚至是,失业!

寒冬将至,未来行业将大洗牌

我们现在可能正处于一个康波周期末端的混乱时代,过去几十年的发展建设及全球化浪潮已经见顶,而新的智能技术革命才刚开始冒头,还远没到收获期。在这个格局混乱的时代,接下来出现一次大萧条也许是大概率事件。

这是一篇详细论述当下中国经济“转型”,一部分正在被“隐性失业”的文章,你将获得以下重磅观点:

1、中国正在进行的是又一次规模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换工作,对于其中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来说,就是失业。

2、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的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和相关产业链领域中的技术、管理、销售人员,目前很多人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这个群体因为有一定的经济储备,因此根本不会出现在城镇失业登记的名单中,但其数量将随着经济调整的深入而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一部分人的转型难度和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痛苦可能要远超于之前的预判。

3、新一代的企业家也必将最大量的诞生于消费和服务领域,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是他们的未来所在。

4、经济转折不等同于企业转型,这是一次新老企业“你死我活”的大置换,而不是老企业“破茧重生”的新机会。

开豪车,拉专车活儿的都是哪些人?

拜贾跃亭资金紧张所赐,我开始紧张在易到专车里充的钱,最近开始频繁使用易到专车,以避免悲剧在我身上重演。我曾经有过健身房、洗衣房的卡用完之前公司跑路的惨痛教训,一度拒绝任何形式的预付款消费,但还是没有扛得住易到“冲一百返一百”这种过于慷慨的诱惑。

最近的一次用车,车主开着气派的奥迪A6L来接我。在易到的APP上车主自愿把车的等级从豪华档降为舒适档,所以我在附近数十辆车中毫不犹豫选了它。车主是一位生产皮鞋的老板,50多岁,在广东有鞋厂、在北京大红门有批发部。一年前,他的皮鞋生意已经举步维艰,于是准备收手。当和各地的经销商清账的时候,才发现应收账款已经大部分难以收回。如果这些账款彻底收不回来,他除了一套尚未还清贷款的房和一辆车将一无所有。现在,他们两口子轮流开专车和清帐,专车的几百块钱是他们养家的唯一来源。两个孩子目前还在念书,对于未来,他忧心忡忡。

上一次叫车,碰到的司机是一位刚从公司辞职的白领,开着宝马X5来接我。他40多岁,原来在一家房地产公司做项目总监,在找下一份工作的过渡期,他开自己的私家车挣点外快。显然,他已经意识到到寻找一份达到自己原来薪资水平的工作难度超出了自己之前的想象,但依然信心满满。在整个路途中,我忍着一句话没有说出口:也许,这可能就是你的新工作。

在两三年之前,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到,标志着他们成功人生的私家车会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生产资料。

你以为只是换工作,其实是“失业”

这情景并不陌生,在太平洋对岸的美国也曾上演。

年秋冬美国由股市暴跌引发了经济大萧条,三四年后真正的企业倒闭和失业高潮爆发。大规模的失业,实际上是经济萧条的最后结果而不是前期征兆。通俗地讲,经济转型就是很多人换工作,经济危机就是很多人没工作。无论是美国大萧条时代还是里根改革时代,以及我们90年代后期的国企改革时代都是这样。

在美国上世纪80年代所开始的那次产业结构调整中,很多中产阶级失去了原来的白领工作,从制造业、金融业、传媒业、房地产业等高薪工作不得不转向零售、餐饮、旅游等低薪蓝领工作。而他们中的所有人在失去原来工作的时候,都以为这一次只不过和以前的历次跳槽一样,只是从这家公司跳到同行业的另外一家公司,说不定还会升职加薪。

中国正在进行的是又一次规模巨大的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产业结构调整就是换工作,对于其中年龄偏大、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来说,就是失业。

危机!你正面临严峻的“隐性失业”

在20世纪90年代末到新世纪初的那一轮结构调整中,受到冲击的主要是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人。在那一轮经济调整周期中,大量老工业基地的工厂企业倒闭破产,数千万产业工人下岗失业。与此同时,在沿海和发达地区大城市,成千上万新的岗位被创造出来,出口加工型企业、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是其中最大的就业岗位提供者。国有企业众多的“40、50人员”再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而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所涉及的工作岗位无论从数量、地区和行业上都要比上一次结构调整更加广泛。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年年末全国就业人员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万人。包括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等行业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劳动力总数的30%以上,也就是有2.3亿人,这其中又有1亿人从事制造业。

从世界各大工业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当人均GDP达到美元时,第二产业占劳动力比例都会不断下降。我国年人均GDP已经达美元,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已达最高峰。大量劳动人口从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已成为必然。同时第二产业中,低端制造业、房地产业、采矿业等行业向高端制造业和制造服务业的转型也正在发生。有人预测在这个过程中,会有8千万到1亿的劳动人口需要转换自己原来的工作。随着产业转移带来的新工作岗位必将需要更加专业的技能,而原有岗位上的劳动力会有相当大的比例难以适应这种转变而被取代。

目前的就业统计基本无法反应就业市场分行业变化趋势以及隐性失业的真实情况。实际上,虽然服务业创造的新劳动岗位不断增高,同时低端劳动岗位薪资水平也未见降低,但不少智库和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媒体通过实地调查获得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变化却不容乐观。积极的一面是,大量制造业和建筑业失业人员在餐饮、零售、旅游、物流等服务业中找到了新的工作岗位。

但在受经济下行影响较大的制造业、采矿业、房地产业等行业和相关产业链领域中的技术、管理、销售人员目前很多人尚处于隐性失业状态。这个群体因为有一定的经济储备,因此根本不会出现在城镇失业登记的名单中,但其数量将随着经济调整的深入而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一部分人的转型难度和给个人及家庭带来的痛苦可能要远超于之前的预判。

转型期的九大变化趋势

作为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无疑称得上是个“大国经济”。从经济学意义上讲,一个“大国经济”所发生的变化会对世界上的其他经济体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在过去十多年已经反映得很清楚。

当时有句话说:“中国买什么什么贵,中国卖什么什么便宜”。这正是“大国经济”的真实写照。

如今,中国经济正面临转型期。转型之后,中国买卖的东西、输入输出的产业势必有所变化。而这些变化势必对全球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一、劳动力成本优势变劣势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中国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产业外移将不可避免。一些条件具备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印度等)很可能承接来自中国的产业转移,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并带动当地经济进入一个长达十年甚至更长的上升期。

目前,中国已步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在全球收入水平的排名相比二十年前大幅提高。年,全世界比中国贫穷的经济体只有20个(以人均GDP衡量);而到去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个。这意味着,如今世界上已有多个经济体比中国更具劳动力成本优势。

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以上的年均实际增长率,中国的人均GDP估计在2年内就会超过美元,5年内则会超过美元,届时中国在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就会变为明显的劣势。

劳动力成本的劣势会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产业链与供应链配套、国内市场潜力等方面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从中国向更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转移就变得水到渠成。这从近年来一些跨国公司全球生产基地布局的变化中可窥一斑。

二、传统营销的势没有了

过去一个品牌想进入成都市场很简单,去大商场做做宣传基本就可以了,拿下几个主流商圈,把点全部布好,基本上生意就做得七八成熟了。

现在却不行了,因为城市在开发,消费者在外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城市在扩容,原来的一环现在成了市中心,三环变成了二环,楼盘聚集区变成了消费聚集区,变成了厂家的商圈。

以上海为例,目前大大小小的商圈有两百多个,基本上都成规模了。在未来,有限的大商圈变成无限的小商圈,甚至分散成微商圈。

不管在哪个行业,传统营销都找不到“势”了,主要表现在资本市场上。如果你的企业商业模式还是老一套,生产、加工、产品、招商、广告,这一套路早已经成为传统企业尤其是大企业的行活,闭着眼睛都会干。大家突然产生了疲劳感,发现兴奋不起来。无论怎样的成功学培训,也难以激发团队的斗志,这就是最大的问题,这就是传统行业的穷途征兆。

三、不转型等死,转型怕转死

转型,这两个字的确关乎企业生死。尤其是大企业,年销售额过10个亿的企业,靠的就是传统的渠道和团队,转型谈何容易。转的动吗?难。

诺基亚的企业文化、管理规范、专利创新都是全球顶尖的,但为什么消失?答案很简单,诺基亚和成就他的时代一起被消失了。

对于企业,转型有两种:

第一种,被迫转型,当问题集中到不能解决的时候,倒逼企业转型,这种转型成本是很大的,也是很痛苦的,但不手术必须死亡。

第二种转型,是预见式转型,是企业领导人的战略洞察能力超强,这种企业家是稀缺的,比如IBM当年把PC业务卖给联想,就是在PC机快不值钱的时候提前卖了个高价,IBM提前完成转型,非常成功。但这种企业家在全世界也是凤毛麟角。

人,往往不愿意割舍过去的成功与光荣,恋旧情节是人之常情,但商业不能恋旧,李嘉诚警告自己的儿子绝对不能喜欢上任何一个行业或业务。往往动感情的时候,就是失败的开始。

四、企业的高管年龄大了

中国传统企业老板平均年龄在40岁以上,高管年龄在35岁以上,这些人在传统营销领域经验丰富,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对互联网不精通。企业改革的最大障碍就在这两个人身上,底层员工都是年轻人,不存在问题。

40岁以上的,在传统企业打工的高管,未来3年有可能面临着失业的风险,而且是大概率事件。一个企业,或者一个人,往往因为什么成功,就往往因为什么失败。让老板换掉一批高管,然后引进一批年轻人,这种风险谁能扛住?咨询公司不能,企业自己更是发抖。所以,这就是企业转型的矛盾和痛苦。

对于新崛起的互联网企业,他们没有历史包袱,他们可以轻装上阵,而传统企业不能,他们的肩上扛着全国数百家渠道经销商,怎么办?这是最痛苦的地方。

五、错把网络当销售渠道之一

很多传统企业高管谈互联网,他们很大一部分人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渠道。

比如我曾经服务过的公牛插座,4年时间从3个亿做到30多个亿,走的就是传统分销路线。安全吗?一点都不安全,虽然我们给创意的“安全插座概念”在传统市场很管用,但今天的时代已经让公牛很危险了。

比如,雷军如果发现小插座的高利润,搞出一个设计更漂亮,以出厂价作为零售价,那公牛的经销渠道会哀鸿遍野。这就是说,互联网是一个销售渠道,但互联网思维是一种新商业模式。

就像马云说的,传统企业对互联网模式往往先是看不见,然后看不起,最后来不及。很多传统企业正在这么做,未来的确非常凶险啊。

六、产品越来越不好卖了

三只松鼠休闲食品卖的很火,包装设计的动漫化,销售语言的动漫化,充满了互联网时代的创新精神。其实里面的坚果和大街上卖的没啥区别。那消费者为什么趋之若鹜?因为今天的年轻一代买的不是产品,买的是一种精神或者乐趣。

传统食品越来越不好卖,尤其很多传统历史悠久的食品企业,仍然在搞什么文化包装,这种做法是把企业往绝路上推。中国及中国企业再也不要贩卖过去的传统文化了,可以作为品牌故事背景,绝对不能作为第一诉求。

白酒是传统文化的典型贩卖者,结果怎么样?白酒股票皆被市场腰斩,不是因为限酒令,而是传统文化的贩卖之路走到头了。江小白,搞出了时尚白酒概念,与传统文化切割,只针对年轻人说话,卖了几个亿,让传统白酒直呼看不懂。

未来一定拼的是创意文化,而不是传统文化。产品必须充满人情味,而不是自我的夸张与包装。产品必须成为消费者肚子里的蛔虫,才能成功。

七、战略规划失去意义

凡客陈年说了一句话,我永远不知道明天互联网会发生什么。他说对了,互联网时代做3-5年战略规划,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是自己骗自己的。

今天你看到阿里巴巴很火,明年后年不一定,说不准就被







































治白癜风沈阳哪家医院好
白癜风秘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7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