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之声河南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路

摘要:加快发展历史文化产业,对于发挥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濮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具有资源丰富、历史久远和保存完整等诸多特点和优势,但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为推动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本文提出了龙文化、卫风文化、战争文化、汉字文化、帝都文化和名人文化主题等发展方向,并本着立足实际和增强可操作性原则,力求找到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文化资源;产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C文献标识码:A

大力发展历史文化产业,是中原地区加快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实现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选项。河南省濮阳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开展历史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研究,对于加强濮阳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软实力,实现经济社会长远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特点

1.历史的久远性

濮阳市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带和黄河中下游扇形冲积平原,适于早期人类渔猎和农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据历史学家、首都师大教授袁广阔先生考证,上古“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帝喾、尧、舜、禹出生地、主要活动区域或陵寝均位于濮阳或周边地区,早期夏朝的核心区域在濮阳,早期夏都和春秋后期卫国都城同在帝丘。这些历史传说、记载和今天一些地名历史遗迹和考古发现相呼应,在濮阳境内形成了众多的上古、先秦历史文化遗迹。如西水坡遗址、字圣故里、挥公陵园、瑕丘遗址、高城帝丘遗址和戚城遗址等。

2.资源的丰富性

上古时期,舜耕历山、渔雷泽、就时负夏,夏启铸九鼎,后相都帝邱,仓颉造字等历史记载和传说,于今多有考古遗迹或地名相佐证。春秋以降,濮阳境内发生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孔子居卫、铁丘之战、马陵之战、城濮之战和澶渊之盟等,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这些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重大历史事件,广泛地记载于史册典籍,口口相传于成语故事和历史典故,见证于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物,共同构成了濮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由于这两个因素,濮阳历史文化资源数量与质量均高于中原地区的许多城市。从经过各级认定的现有历史文化资源看,截至年底,濮阳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

3.保存的完整性

由于黄河泥沙淤积严重,所以濮阳历史遗迹深埋于地下,保存完整。如曾作为早期夏都和春秋卫都的帝丘遗址,面积达多万平方米,深埋于几十米深的地下,据初步探测推断保存比较完整。无论就其规模还是保存完整程度而言,其考古意义都将不亚于庞贝古城。

4.资源的独特性

以中华第一龙遗址为例,作为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国度,濮阳的蚌塑龙是全国最早的关于“龙”的实物遗存,濮阳因这一考古发现而获龙乡、龙城、龙都称号。其他如挥公陵是全国唯一的张姓发源地,御井和回銮碑是见证了宋辽战争重大事件的历史实物,都具有其独特性。

5.文化的源头性

以卫国为原产地的《卫风》、《风》和《邶风》,是《诗经·国风》中最接地气的描写男女风情类诗篇的代表,成为后世爱情文学的源头和素材仓库。濮阳作为卫国后半期都城所在地,研究、开发《卫风》诗篇所包含的文化艺术资源,具有正统性。退避三舍、招摇过市、名正言顺和靡靡之音等诸多成语典故出自濮阳。孔子居卫十年,《论语》中的诸多篇章与濮阳有关。

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利用严重滞后

濮阳市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如何?我们可以从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角度,通过与濮阳相似的周边地市作对比加以分析判别(见表)。

由对比可以看出,与周边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相近的市动辄上百亿、几百亿元的旅游收入相比较,濮阳市不足9亿元的旅游收入的确太少。就旅游收入同比增幅看,濮阳市仅高于安阳和郑州。与周边市相比,濮阳市旅游业发展规模不仅远远落后,而且差距在不断拉大。

2.优势发掘与整合开发不够

发展历史文化产业主要的手段(也是目的),就是通过对历史文物、遗迹、地名、传说和典故等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发掘、复原和整合,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实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就目前濮阳历史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看,基本处在初始的、低层次的阶段,各主题、景区和产业链各环节相互关联性、衔接性差,历史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缺乏内生动力。

3.品牌打造与对外宣传不够

近年来,濮阳就龙文化、姓氏文化和杂技文化等主题开展了一些活动,但工作聚焦度不够,没有就某一个主题凝心聚力打造成一个响亮的文化旅游品牌。与之相对应,在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上,城市定位不够明晰,旅游主题不够突出,品牌打造不理想。

发展的方向

加快濮阳历史文化产业发展,应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发展重点,确定城市形象定位,并以此为核心,论证设计若干文化主题,并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倾力打造属于濮阳的历史文化产品品牌,带动旅游业和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

1.华夏龙都与人文始祖——龙文化主题

龙是中华民族崇拜的图腾,龙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文化。“中华第一龙”是濮阳历史文化的瑰宝。西水坡的中华之“龙”的发现,对我国龙文化研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不仅是实实在在的关于龙的历史遗存,而且久远到史前,不仅是龙形,而且和今天的龙形图案几无二致。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它成为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进入中学历史课本。这一龙形蚌塑图案及由之而来的“中华龙乡”、“华夏龙都”称号是濮阳发展历史文化产业珍贵而得天独厚的资源。所以发展濮阳历史文化产业,首先要大力开发“中华第一龙”主题文化。在“中华第一龙”出土地原址或附近建设“中华第一龙”陈列馆与始祖文化广场。每年二月二举办“龙文化节”,清明举办始祖祭拜大典,与现有挥公陵园和瑕丘遗址共同组成根亲文化主题。

2.卫风遗韵与桑间濮上——诗经文化主题

《诗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素材仓库。春秋卫国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士民富庶,民风开放,濮水两岸,桑树林中,青年男女咏歌互答,各叙言情,因而留下了“桑间濮上”这一充满暧昧意境的成语。以今天的眼光看,记录着普通人喜怒哀乐的卫风篇目,正符合了今天人们对生活情趣和艺术品位的双重需求,《诗经·卫风》于今天具有极大的旅游娱乐开发价值。如能通过园林建设,重现“桑间濮上”的美好意境,并将《卫风》诸多篇目通过表演、娱乐等形式进行再现,吸纳游客参与互动,打造兼具旅游、体验、娱乐和婚介功能的旅游风情节目和电视娱乐节目,必将收到良好的效果。

3.北门锁钥与河朔保障——战争文化主题

研究“澶渊之盟”重大历史事件,开发以回銮碑、御井甘泉为核心的宋辽澶渊之盟历史文化主题。回銮碑和御井见证了“澶渊之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是文物真品,更是珍品。回銮碑文由宋真宗起草,寇准书写,行文文采飞扬,书法苍劲有力,运笔流畅飘逸,兼具重大的历史价值和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御井为当年宋真宗御用,品一口甘冽的皇家御用甘泉,完全符合现代绝大多数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应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史实和文物,对这一景点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进行装修扩建提升,对御井进行清挖淘洗,恢复其饮用功能。

4.仓颉字圣与汉字演进——汉字文化主题

从目前遗址外观看,南乐仓颉陵遗址出土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特征的考古遗迹为证,外观规模大,较其他仓颉陵可信度更高。但就目前来看,其在全国知名度不高,旅游经营状况不十分理想。今后应着力加强软件建设,着力突出汉字文化主题。可以考虑建设汉字文化博物馆,展示和介绍汉字起源、字体和字义演变史,以及与汉字有关的历史典故、名人故事,策划举办汉字文化节,邀请电视台现场制作“汉字英雄”、“成语英雄”等文化娱乐节目,不断扩大影响。第二个努力方向可放在整理编述其“雨粟鬼哭”及占卜、求嗣等相关文化传说,设计制作相关文化墙,增加其旅游文化内涵。

5.中华帝都与百年会盟——帝都文化主题

以“中华帝都”为核心概念,以“颛顼遗都”(帝丘)-夏都(昆吾、帝丘)-卫都(帝丘)为主题线索,以高城遗址、戚城公园会盟台和戚城古城墙遗址为物质载体,分期开发,建设上古至春秋帝都历史文化博物馆。以文物展、壁画、蜡像、纪录片和幻灯片等形式,情景再现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及成语故事。

6.春秋先贤与孔子居卫——名人文化主题

提升扩建颛顼玄宫,装修和提升濮阳历史名人陈列长廊,作为历史名人陈列的延伸和重点,在玄宫附近建孔子居卫事迹陈列馆,通过一定艺术手段再现孔子居卫期间收徒讲学、参与政事以及正礼乐、著《春秋》、编《诗》、修《易》等文献编著和整理活动。

(作者单位:河南省濮阳市统计局)

DOI:10./j.cnki.zggqgl..11.■编辑:云霞









































北京市看白癜风哪家医院好
治白癜风合肥哪家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fz/82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