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环境红利、制度红利、人口红利渐行渐远,管理红利、创新红利渐行渐近。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这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制造业转型。
1旧支柱的坍塌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最大成就在制造业的崛起及其对国民福祉的拉动,制造业是中国经济的命脉。如今,决定中国下一轮可持续发展的命门亦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所谓中国制造业困境是多重动因所导致的。从外部来看,全球要素流动更快、更畅,全球化竞争在加速深化,制造业在全球范围进行着剧烈的结构性重组;从内部来看,市场环境和要素结构在发生质的变化,尤其是劳动力价格迅速上升、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导致更多往日的企业外部经济性不断加速内部化。
一个基本的大背景是,中国加入WTO后,企业迅速卷入到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在参与全球制造产业链的过程中获得庞大市场机会和收益,但随着卷入程度越来越深,竞争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大。在企业高速发展、劳动者分享发展成果的同时,以低廉劳动力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优势支柱“无可奈何花落去”,而创新尚难成为新的竞争优势支柱,发展的瓶颈便一下子卡住了众多制造企业的脖子,从战略意义上看,也卡住了中国经济,乃至社会持续发展的脖子。
从经济上看,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就是创新瓶颈。向创新驱动转变意味着全新的管理挑战。包括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企业都面临着新课题。那些敢于直面挑战,具有科学理性和务实精神,并且全面利用全球资源认真务实创新的企业,已经开始享受新的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红利。
2新人口红利催生管理变革新的人口红利来自全球范围的那些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知识工作者。
每年万大学毕业生,千万级的相对高素质劳动力,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全球仅有的巨大新人口红利。发达国家企业雇10个人的科研成本,中国企业可以请个人。许多中国年轻创新型企业就是这么用好了中国的新人口红利,通过密集的研发劳动力投入而迅速发展起来。
在全球化的大视野下,科研发展已经没有了国界和产业边界,中国企业更有条件在全球布局研发体系,更可利用区位优势实现全日24小时的连续研发创新体系,使得研发创新的效率大大提高。许多中国优秀的企业都这么做。相反,那些自信而保守的国外同行,原有的竞争优势迅速瓦解。
新人口红利并非唾手可得,它带来了新的管理挑战。如何管理知识员工?这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首要问题。以前是“拉长”(取自line的音译,就是负责生产线运作的管理人员)式管理,员工做最简单而机械的活儿。现在不一样了,现在管理的是创新。为此,企业必须面对三个重要的转变:企业家自身的心智模式需要怎么变?企业治理结构需要怎么变?企业文化需要怎么变?必须面对革命性的转变!
2企业面对三个重要的改变面对全新的挑战,企业家最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首先,企业家需要开“心界”。真正开放自己的格局,提升自己的灵魂。观察不同企业家与国际企业的对接交流。事实上,只有企业家的心界打开了,企业文化才能开放,包容、鼓励创新的文化才能形成,这是人口红利得以孵化的企业内部软环境之魂。
企业文化的改变决不能只在形式和口号层面,甚至也不能只在“理念”层面。企业文化体现在车间中弥漫的空气里,它以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为载体,以企业家及其核心团队所奉行的管理哲学及行为准则为灵魂。基于近代管理科学和普世人文精神的管理体系,实施先固化、后提升的思路能够接通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也真正从本质上接通地气。
一、瓶颈在哪以走在市场经济前列的制造业大省浙江为例,走过经济高速增长拐点的浙江经济面临要素集聚、企业整合重组的重大需求,迫切需要拆除壁垒,加速各类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可是制度壁垒、管制壁垒、法律法规壁垒层层叠叠,优秀企业、龙头企业徒有雄心壮志;中小企业、微小企业苦苦挣扎,逃离制造业倒是容易,转型升级谈何容易?
越是转型期,企业就越需要理性的环境和基于中长期的战略意志。而环境是塑造战略的基本要素,企业转型是战略性决策,政府对环境的影响与塑造,决定了企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成功率,政府只有塑造了相对比较稳定的理性的平等竞争环境,维护了正常的竞争秩序,企业才会走向健康方向。比如,知识产权问题,在新一轮创新驱动的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政府在维护竞争秩序方面应该具有铁血坚定的强势。否则,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就是一句空话。
二、把是非生死交给市场中国制造业发展到目前阶段,到了生长出庞大的、以知识型服务为主体的第三方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第三产业”!政府应当塑造环境,为第三方力量的成长和增长塑造好的环境条件。以产业发展的S型生长曲线来看,在拐点之前的加速增长过程中,企业数目的增长是非常快的,但过了拐点之后,产能出现过剩,很多企业就要退出,就要淘汰一批企业,让要素更快地流入优势企业,产生具有更高效率的龙头企业。
三、企业家的心灵瓶颈企业家在推动企业变革时,心理得足够强大。企业家需要心灵导师,需要有人来帮助他们突破自身的心理障碍。欧美日的成功企业家大多如此,他们自己心灵和企业的蜕变都需要“心灵导师”的帮助。
有一位企业家谈他的苦恼:“我打下的天下如此辉煌,但是我能活多久?未来企业落到谁手里好?谁来维护企业的价值?我只有一个女儿,这些财富以后该留给谁?”作为一个创始人企业家,难免面临这些问题,但是这些问题往往会局限住很多应有的战略性思考,影响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心灵导师们来打开他们的心智模式。
企业面对的三个改变的核心是企业家自身的改变。那些做得好的企业家,做得越好的,就越尊重那些基本的、在西方工业化过程中形成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他们不会简单地鼓吹“儒、释、道”在企业管理中的神乎其神,也不会将中、西方文化截然对立。应该承认近代工业文明从西方发展起来,其科学意义并无国界。
文章来源:新科技观察-END-
免责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