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齐坤山责任编辑:张碧莹邱天斌1.旅游产业构成旅游产业构成是指旅游产业这个大系统是由哪些元素构成的,它研究的是旅游产业本身内部结构问题。关于旅游产业构成的界定问题,存在众多观点。师守祥、徐丽霞()发文把学术界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概括为:支柱行业论、要素论、产业集群论、层次论、产业群体论等,并对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评论,在此不再赘述。从师守祥等学者对于旅游产业构成的综述来看,旅游产业构成并无统一的界定标准。这种不统一性使后来的学者将旅游产业的属性认定为强关联性、高综合性的“泛产业”。马波指出,旅游业不是传统产业坐标上的一个独立产业,它是一个融合共生的综合产业群。但是,从科学问题研究的角度,旅游产业构成的界定还是需要一个合理逻辑的,而不是根据统计需要或研究需要而随意界定。旅游产业构成界定的合理逻辑应该是对旅游活动的依赖性,即如果旅游活动停止了,这些产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和可能了。谢彦君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的本质,旅游产业应该是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需求而产生的。因此旅游产业应该是紧紧围绕满足旅游者旅游体验这一硬核之下由旅游活动所牵引的一个融合共生的综合产业群,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旅游产业构成的核心,而对旅游活动的依赖性则是旅游产业的边界,这应该成为旅游产业构成判断的合理逻辑。2.旅游产业融合旅游产业融合是指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产业融合涉及的是两个产业之间的问题。通过研究以往学者关于产业融合的概念、动因与实现路径的论述,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能否融合的前提是内在关联性,是否实现融合的判断依据是两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界定两个产业能否融合的前提是内在关联性,两者只有找到了“融点”即关联点才能实现融合。工业与旅游是一种资源关联,所以其实现路径是资源融合;医疗、教育与旅游是一种功能关联,所以其实现路径是功能融合,有关联性才有其融合可实现的路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关联性是动态演进的,原本不存在关联性的两个产业也可能由于技术的进步或者政策的放松等而产生关联,如互联网的发展推生了在线旅游产业。界定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是否发生了融合最终依据是两者产业边界发生了模糊或消失,即其他产业的生产发展过程融入到了旅游活动中,或者旅游活动成为其生产过程的一部分。像会展旅游,展览的过程就是旅游者游览体验的过程,而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就是会展运营的过程,两者融合,产业边界消失。而像会议旅游,如果参会人只是在休会期间在开会城市游览,那么我们就不能将这种形式认定是一种产业融合现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会议与旅游两者是分离的,两者界限清晰,虽然我们承认这种异地会议的形式确实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将这种现象的实质认定是一种产业融合。所以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的前提是关联性,融合的过程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动态过程”,融合的最终判断依据是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旅游产业融合界定的合理逻辑应该是旅游产业与其具有关联性的其他产业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导致了两者产业边界的模糊或消失,从而促成了新产品的出现或新业态的产生。3.旅游产业符号化在现代消费社会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弱化,人们更加追求能够表现消费者个性、特征等带有象征意义的消费。而旅游这种精神领域的消费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顺应了消费时代的消费需求,得到了快速发展。许多其他产业,为能在市场广阔的旅游产业中“分一杯羹”,同时迎合符号消费的理念,开始努力融入到旅游中,利用旅游发展的大势促进其自身产业发展。而在“融入”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异化”,即一些产业只是“生硬”地将自身“嫁接”到旅游上,把旅游当做其产业的一种“符号”在利用。所以,旅游产业符号化是指其他产业将自身嫁接到旅游产业上,把旅游作为其一种身份符号或身份标签,旅游符号化为他者发展的“嫁衣”。以旅游房地产为例,旅游房地产被认为是旅游与房地产的融合。目前对旅游房地产概念的论述集中于房地产与旅游的空间联系性,客观上强调依托周围旅游资源进行房地产开发营销,旅游只是其房地产销售的一个手段,换言之,房地产带上旅游这顶“帽子”就更加容易被认可,从而更容易获得市场。旅游房地产的概念没有涉及到两个产业的内在联系。大多数旅游房地产只是一个经营手段,用旅游标签塑造其产业形象。而且有些旅游房地产片面强调其旅游的标签,无规制地在旅游景区内进行建设,破坏了旅游资源的自然风貌,反而对旅游造成了恶劣影响。4.三重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旅游产业的产业构成、融合与符号化三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的(图1)。从三种概念的内涵上看,旅游产业构成解决的是旅游产业的结构问题,从系统论的角度理解,结构决定功能,所以旅游产业的构成决定了旅游产业本身的高关联性、高综合性的产业特性,而这种产业特性又决定了旅游产业易于与其他产业进行产业融合,成为产业融合实现的关键因素。而一旦两个缺乏关联的产业被“强行”拉拢到一起,使旅游成为其他产业发展的一块“垫脚石”,那便出现了旅游产业的产业符号化现象。4.1三重概念的内在逻辑关系当然三者的关系最重要的还是从其三者界定的合理逻辑上来理解。谢彦君指出,旅游的内核是旅游体验,而作为供给方的旅游产业,其本质应该是满足旅游者的核心需求,即满足旅游者对不同旅游体验的追求。旅游产业构成、产业融合、产业符号化是在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出现的,即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是三重概念的一个核心引力。所以在图1模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便是旅游者的旅游体验(三角符号表示)。而紧紧绕其周围的便是与旅游活动最为密切、由旅游活动所牵引的旅游产业的构成要素。它的界定逻辑就是对旅游活动的依赖性。但是由于旅游产业具有产业边界模糊的特征,在图1中旅游产业构成的边界用虚线表示。旅游产业融合所涉及到的是旅游产业与其具有关联性的产业的融合,而且融合一般发生在两个产业的边界或产业交叉处,所以产业融合在模型中围绕在旅游产业构成的外围。同时,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形成的新型业态最终会扩大旅游产业的构成,在模型中箭头?正是表明这种关系。而产业符号化则距离产业核心最远,因为这一现象所涉及的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关联度很小或没有关联度,“硬性嫁接”向旅游“借势”的成分更高。但是,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性是动态发展的,本无关联的产业,在外在因素的推动下,可能会产生新的联系,从而实现产业的融合,模型中箭头?正是表明这种关系。而所谓的大旅游、大产业所应包含的应该是旅游产业构成当中的元素以及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产品及新业态,由于产业符号化从定义上看只是一种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表面上融合的假象,所以不能纳入到大旅游之下。4.2三重概念圈层结构解读从整体来看,三重概念之间是以旅游产业构成为中心,旅游产业符号化放外围的圈层结构关系,这主要还是由于三重概念的界定逻辑所决定的。旅游产业构成界定的合理逻辑是对旅游活动的依赖性,旅游产业融合实现的前提是两产业的关联性,而旅游产业符号化所指涉的两个产业则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从与旅游的无关联到有关联再到对旅游活动的依赖性,三者与旅游的亲疏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关系。产业间的关联性又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原本无关联的产业在技术、政策等外在条件变化时也可能会产生关联,从而能够实现产业的融合,即旅游产业的符号化现象也可以演变成产业的融合现象。同样,其他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产业边界消失,形成的新业态也会扩大旅游产业构成的范围。因此三者之间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进行层层渗透,而这种层层渗透的关系是不可逆的。这种层层递进与层层渗透的关系形成了三重概念的圈层结构(如图2)。旅游产业构成、产业融合以及旅游产业的符号化三者都有不同的概念界定的合理逻辑,同时三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圈层关系,这种概念的界定与三者之间的关系不论在理论探讨上还是在产业实践中都需要慎重考虑。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