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国民旅游的意愿不断增强,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也显著提升,这就要求旅游产品供给侧必须向多元化、升级型消费市场改革。一、我市旅游业供给侧现状当前,每到节假日,大多数5A和4A级旅游景区人满为患,很多游客遭遇“花钱买罪受”的困境。“我只想找一个地方放松一下”,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旅游需求。年国内游客已突破40亿人次,年增长率达10.2%,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的国内旅游市场。根据《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年)》预计,到年,中国国内旅游人次接近60亿,人均出游达到4.5次。持续旺盛的国民旅游市场表明,旅游已经成为一种刚需,当前制约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不是需求侧不足,而是供给侧结构不合理、不平衡,不能适应需求侧多元化、升级型的市场消费。旅游业在迎来黄金发展期的同时,也处于矛盾凸显期。从供给侧改革角度来说,是旅游领域结构优化的问题,结构过剩和结构性短缺同时存在,总体是需求旺盛和供给不足的矛盾。丹江口市旅游业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概括为一句话:“需求侧不侧(旅游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侧太侧(旅游产品偏离市场)”,表现为一般性同质景区多,没有核心吸引力,旺季不旺,淡季更淡,惨淡经营,甚至入不敷出。矛盾论告诉我们,解决问题要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要抓主要方面,供给侧改革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武当山成为经济特区后,丹江口市旅游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现在的A级景区12家,但旅游市场“久温不火”。面对庞大的旅游消费需求市场,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源头,丹江口旅游必将迎来“井喷”。游客有什么需求?如何留住游客?怎样提供令游客心动的有效供给?如何打造目的地城市快旅慢游的独特产品?是旅游行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我市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方向当前我市旅游产品数量多,跟不上消费需求升级的不是数量,而是品质。倒逼旅游产品供给侧改革应按照“三搞两不搞”思路(“三搞”即搞全域规划创建管长远、搞全市宣传营销聚财气、搞全业优质服务树形象;“两不搞”即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搞和没有竞争力的景区不搞),深化资源共享、产业融合,提升、做优旅游产品,引领全域旅游需求。(一)搞全域规划创建管长远。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要把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置于国民经济的全局之中,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树立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实施“旅游+”行动,推进旅游规划与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交通、环保、一二三产业布局等规划“多规合一”,统筹融合,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1、修编年出台的《丹江口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并作为城市、土地利用、交通等规划的上位规划定位实施。2、启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生态旅游区丹江口5A级旅游景区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扎实推进丹江口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丹江口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申报创建工作。3、依托现有的文化、教育、体育、医疗、农林、工矿、水利、交通、村镇和街区等各类社会旅游资源存量,与相关产业的供给侧改革对接,实施“旅游+”行动,开发与民众生活融为一体的大众休闲产品与新颖人文旅游产品,在推进供给侧改革中深化资源共享、产业融合。(二)搞全市宣传营销聚财气。全市旅游营销,不再是政府、企业单方面的营销推广,而是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位一体”的全民营销,人人参与。因此,全市旅游的营销,不仅从客源地(外部营销)的角度考虑“销”售什么,而且还要从旅游目的地(内部营销)的角度考虑“营”造什么。1、强化品牌形象宣传。围绕“南水北调中线源头—丹江口”、“中国水都、亚洲天池—丹江口”,继续在央视主流媒体加大宣传。同时,加强在襄阳、十堰火车站和飞机场(包括特刊)、邻近主干和过境高速公路的广告宣传,进一步提升旅游城市品牌影响力。2、全面拓展客源市场。实施“抓住两座山、画好两个圈、拉紧一条线”的营销思路,“抓住两座山”即与武当山、神农架旅游企业进行全面对接,在武当山、神农架各重要景点做丹江口旅游宣传,通过采取一系列的优惠措施将武当山、神农架的游客分流到我市,借力使力;“画好两个圈”即将以公里为半径的“三阳”地区和以公里为半径的武汉、西安、郑州等重点目标市场,有针对性地开展旅游营销,形成向心力;“拉紧一条线”即加强与南水北调沿线1公里受水城市的联系,打造饮水思源游,拉近亲和力。通过政府补贴,开通武当山、神农架至丹江口市及我市库周路旅游专线车,开通到太极湖、郧阳岛、大观园、陶岔等地的水上旅游线路。通过区域合作,由内到外,由近及远,区域联动,波次推进,逐步形成燎原之势,构建近、中、远程旅游客源市场互动格局。3、开展目的地城市营销战略。包装一台大型演艺节目,如《陈世美喊冤》,将吕家河民歌、伍家沟故事、盐池河山坡锣鼓、习家店武当神戏等地方民风民俗文化融入其中,集中展现。美化亮化丹江口大坝城市标志景观,利用激光水幕电影,在坝下江边水上实景演出等。编写一篇反映丹江口人民为南水北调牺牲奉献的美文,收录中小学教材,代代潜移默化熏陶青少年,心中记着丹江口。举办摩托艇联赛、武当演武大会、中国丹江口水都论坛等大型文体活动,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的专项旅游产品和重要的旅游吸引核。(三)搞全业优质服务树形象。旅游服务贯穿旅游全过程,事关社会全行业,旅游服务水平直接影响整个旅游城市的形象。因此,要把抓旅游服务质量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环节,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全面提升旅游城市形象。围绕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完善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和现代化服务设施,丰富城市文化内涵和旅游元素。规划建设丹江口市旅游集散中心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立旅游公共信息和资讯平台,推进智慧旅游工程建设,为旅游者提供舒适便捷的一站式服务。同时,建立旅游市场综合监管执法机制和旅游行业动态管理机制,加大旅游执法力度和行业监管,开展旅游行业提档升级和旅游市场专项规范活动,提升旅游软硬件服务质量。加强行业教育培训力度,夯实行业人才队伍服务本领。加强旅游商品和旅游美食开发,提升旅游商品市场竞争力。把文明旅游与“五城联创”紧密结合起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讲文明礼仪,树旅游形象”活动,营造“人人都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以优质服务提升游客满意度。(四)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不搞。绿色决定生死,丹江口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坚持推进全域生态化理念,将保生态保水质摆在首位,突破性发展旅游产业,杜绝污染旅游项目进入。争取国家加大对丹江口生态功能区试点示范生态补偿,规划建设南水北调纪念园、水源涵养植物园和动物园等,复建“均州八景”,完善“两环两区”旅游布局。加强与毗邻地区合作,打造汉江生态经济带重要节点旅游区,形成城乡统筹、师法自然的山水田园景观,实现我市经济生态绿色发展。(五)没有市场竞争力的景区不搞。市场决定取舍,创新是旅游发展的关键,旅游供给侧改革要求旅游产品必须提升竞争力,实现由“观光旅游”向“全域旅游”体验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我市应将旅游交通、景区景点、健身营地等设施建设纳入旅游供给侧改革体系之中,积极培育自驾车、房车、帐篷营地、夏(冬)令营、休学营、科普教育中心等旅游新业态,形成交通便捷化为线,以景区、营地为点,乡村旅游为面的综合旅游服务体系。实施景区品质竞争力提升工程,发展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康疗等产品,引领全域旅游发展方向。
作者:市旅游外侨局局长陈信斌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