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伴随着以开发区为代表的产业园区经济的几度衰荣。但随着中国城市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园区经济的优劣天平也在逐渐地倾斜。产业、城市、人口的集聚,职业、住房和消费的空间平衡,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产城融合便是必然的方向之一。旧不代表没有价值,当下便是突破的时机,破旧立新,转型升级是开发区园区供给侧改革的终极出路。
园区经济的发展之“痛”
年,国家批准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自此,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边境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以及各种省级市级工业园、开发区等遍地开花。至今,全国大大小小园区成千上万毫不夸张。
出于开发成本的考虑,园区多远离母城,选址在城市郊区,呈孤岛型经济区,对其定位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
年以来,在郊区建设了若干大型居住区,虽然空间布局考虑了轨道交通的可达性或是依托现有的城镇,但是由于入驻居民仍在中心城工作,又进一步加剧了“钟摆式”交通的压力。
从“泛滥化”布点、“孤岛式”园区、“钟摆式”交通的园区特点来理性反思我国园区发展困境,经济发展的重压和城市配套的乏力使得园区发展面临众多发展之痛,痛不止如此,“痛”不止必将长痛不已。
第一,园区高能耗、重污染之痛。依托能源消费的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等产业引领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经济超10%的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倍,能源利用效率仅为4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10%,带来了园区高能耗重污染。当然,此时的发展模式和生态环境都是不适宜人居的,自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产城融合不会成为园区 第二,交通之痛。从旧城区到新产业园“潮汐式”交通拥堵问题是我国孤岛式的产住分离园区问题的直观反映,一天三四个小时甚至更多的时间耗费在路上,想必这样的感受人人皆有。交通问题不应该简单归为道路规划设计的不合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园区仅有产业配套没有生活配套,经济建设的需求远远超越生活需求。这也是众多园区面临的产业转型与引进人才的难点。
第三,配套之痛。不可否认的是,产业园区经历了30年的发展,围绕产业的配套不断完善,从最初的工厂食堂,到商业、会议中心,再到现在探索的智慧化创业型园区,这是园区经济的进步所在,也是我国产业发展的成功所在。但是“花园城市”的理念仅仅是被定格在理念,“混凝土味道”与追求利益的紧张氛围总会让人们的工作与生活被迫隔离。工业经济时代靠的是标准化、规模化,促进经济从凋敝走向繁荣,生活从贫穷走向富裕。而信息经济时代靠的是互联创新,创新是园区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真正的创新源于生活,园区生活的气息大于生产的气息,才能酝酿更多的创新,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园区的新选择:特色小镇?
伴随着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的“扩招”,特色小镇成为新风口,而在这场争分夺秒的建设热潮中,很多产业园区纷纷瞄准特色小镇建设转型升级。业内专家表示,产业园区建设特色小镇的趋势开始初步显现,这种转型升级可称为“优势互补”,因为这样既有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又有结合本地特色的优势,两种优势结合才能夯实发展基础。
园区建设特色小镇刚刚兴起
劳动密集型、低成本为主导的模式影响了产业园区近30年。目前,产业园区面临粗放型发展所带来产业链不清晰、企业入驻率低、过度房地产化的问题,使得中国产业园区转型升级迫在眉睫。而全国正大力发展的特色小镇,则以“产城融合”,强调“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叠加的特点,成为园区转型的重要路径。这也与产业园区向产城融合转型升级相一致。
周功满表示,从全国来看,不同地域特色小镇的发展阶段、发展状况是不同的。而中央对于特色小镇的政策支持也刚刚起步,还没有非常系统地向全国推行,所以特色小镇的发展还是处于初级阶段,而园区向特色小镇转型升级更是如此。
浙江是全国特色小镇发展得较早较好的省份,数量也较多,但是目前,在浙江由园区向特色小镇转型的数量还不是很多。
对此,杨建国表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还处于初创期阶段,根据在浙江、江苏以及河南等地的考察来看,产业园区向特色小镇的转变更多是个案,而且大都建立在产业园已经具备了一整套完善的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基础上。所以,园区向特色小镇转型,更多的是转向新兴产业和集聚程度较高的产业集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展方向,还需要不断摸索转型路径。
转型升级更是优势互补
浙江省是特色小镇的起源地,一些积极创新的产业园区开始试水向特色小镇转型,而且发展得有声有色,成效显著。
其中,杭州萧山信息港小镇就是产业园成功转型升级为特色小镇的典范。年1月28日,浙江省级特色小镇第二批创建名单公布,杭州湾信息港升级为省级特色小镇——信息港小镇,萧山区第一个省级特色小镇由此诞生。
韩梦龙表示,信息港小镇现已形成了中国智慧健康谷、场景科技谷、智慧家居谷、智慧移动谷、智慧化纤谷、智慧包装谷和智慧交通谷七大智慧谷和一个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联创空间。
此外,浙江金华经济技术开发区辖区内的互联网乐乐小镇和新能源汽车小镇目前也已进入景观质量评审阶段,整个创建工作将于年年底完成。这种“园中镇”的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还较为新颖。发展至今,特色小镇已经成为金华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新引擎。其中,新能源汽车小镇就是结合金华丰富的汽车文化和雄厚的产业基础发展而成。
浙江嘉善巧克力甜蜜小镇,则是由大云温泉旅游度假区借助浙江省特色小镇创建的契机,引入了巧克力生产加工厂打造而成,并逐渐形成了以“温泉、水乡、花海、农庄、婚庆、巧克力”为特色的度假区。
江浙一带特色小镇发展得如火如荼,国内其他地方也出现了园区转型升级特色小镇的例子。近期,辽宁省塔市辽峰小镇首届采摘节开幕,值得一提的是,小镇由中圣现代农业示范园、铧林现代农业示范园、绿野现代农业示范园三家种植园区组合发展而成,充分依托当地产业与旅游资源,打造成产业支撑、文化融合、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态宜居于一体的特色小镇。
而由工业园区转型为特色小镇的天津中塘镇,以打造“实力小镇”为目标,成功入选首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
浙江等地将成“领头羊”
产业园向特色小镇转型,可能更多地会在浙江、江苏、广东等地出现,因为这些地区产业基础较好,新兴产业培育也率先开展。
“历经多年发展,很多国内产业园区已经具备了建设特色小镇的基础。”杨建国分析。
首先是产业基础,特色小镇的基石,就是要有特色产业为支撑,而发展状况良好的产业园已经具备了特色产业的基础。
其次是软硬件条件,目前,产业园区大多已经具备了建设特色小镇的软硬件基础。硬件上,具备了九通一平等基础条件;软件上,人才引进机制、服务机制等都已经有了成功的经验和模式。这些在升级特色小镇过程中能够大大节省操作时间。再次是产城融合,当下产业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产城融合,为特色小镇建设打下了基础。
符合特色小镇硬件基础的产业园区,实现向特色小镇的转型升级是顺理成章的。
而不符合特色小镇硬件基础的产业园区主要分成两类:
第一类是没有相关硬件基础,无法建设特色小镇;
第二类是产业园区已有定位与特色小镇无法结合,例如有的高科技产业园区,就与特色小镇相去甚远。
这类产业园区如果硬要转型成特色小镇,反而会丢掉产业园区的立足根本,这是得不偿失的。
大部分的产业园是能够做到与特色小镇有机结合的,但是直接转型不一定合适。因为做配套服务和直接转型有质的区别,产业园区做配套服务并不困难;而直接转型是指园区以特色小镇的原有硬件基础来做整体的设计和开发,这样的要求太高,不容易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由本北京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头上白癜风怎么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