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内需常态化去杠杆增收益人民资讯

来源:经济参考报

年第四季度,在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运行稳定恢复。我国的主要宏观经济政策在不急转弯的基调下,逐渐向常态化回归,确保经济增长基础“更加牢固”。年,在我国经济总体企稳的大环境下,宏观经济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取向是实现扩内需、常态化、去杠杆、增收益四个基本要求。

宏观经济形势全面好转

结构性矛盾不容忽视

年第四季度,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措施的保障和支持下,尽管受到了部分散状疫情的袭扰,但宏观经济延续了第二季度以来的复苏态势,各项经济指标继续回升、回暖,季度经济增速达到6.5%,恢复到常态化水平。在经济回暖复苏的背后,结构性问题和矛盾依然存在,表现为企业利润水平和资产溢价情况失衡,居民消费和收入水平分布不匹配,储蓄和消费、投资的关系不协调,仍需要保持适当的政策支持力度。

GDP增速逐季加快,就业拉升政策效应明显。年,我国GDP总量达到.6万亿元,增速为2.3%.GDP迈上新台阶,首次跨过万亿元关口,折合14.7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全球第二经济大国地位进一步稳固。年,GDP增速逐季提高,到第四季度已超过年第四季度增速0.5个百分点,恢复到正常增长甚至略微偏快的水平。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新增就业规模也快速扩大。全年实现新增就业万人,计划指标为万人,超过预计值31.8%.从GDP增速与新增就业人数的关系来看,1%的GDP增长带动新增就业万人。建议年仍将新增就业规模定为0万左右较为合理,调查失业率仍设定为6%左右。

经济增长动力结构较协调,消费低速增长须全力化解。年,最终消费规模占GDP的比重为54.3%左右,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43.1%,净出口规模占GDP的2.6%,三驾马车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均为正值。受疫情冲击和家庭资产负债表上升压力影响,消费增长总体乏力,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2万亿元,同比下降3.9%.

产业发展综合平衡,但高质量生产微观基础仍待提升。年,我国三次产业都实现了正增长,产业结构呈现平衡、协调的特点。同时,规模以上制造业(实体经济的典型代表)的增加值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企业利润总额的增速并不成比例,影响了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稳定性判断。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货币政策常态化须协调推进。年,我国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社会融资总额(增量)平均增速为36%,直接融资渠道均接近或超过该平均增速的水平。年纳入社会融资总额统计的直接融资规模共计13.68万亿元,同比增长为5.27万亿元,平均增速为39%,超过社会融资总额(增量)的平均增速,占整体融资的比重为39%左右。我国金融市场和融资活动的各项指标正在有序的改善中。

年,异常增长的货币乘数主要来自房地产市场。随着对房地产贷款的渠道穿透和最大信贷比例限制的严格实施,我国贷款与存款之间的转换速度将明显放缓,从而导致货币乘数下滑。央行大概率会从第四季度起直至年保持基础货币的适度扩张,以适应房地产调控对流动性的压力,以及流动性收缩对其他资产价格的压力。

财政形势总体好于预期

多项问题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js/18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