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上半年中国各城市GDP数据已经尘埃落定,有机构统计,有据可查的个地级以上城市中,GDP增长冰火两重天。
数据显示,21个城市的GDP出现负增长,负增长率最高达到31%。东三省更是全线延续疲软态势,增速垫底。GDP负增长城市数量众多,前所未有。分析指出,这一状况已然构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大异像,并总结这些负增长城市的共同特点发现,这些城市都是资源型或资源粗加工城市,供给侧改革“去产能”的冲击造成了负增长。
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戴星翼认为,钢铁和煤炭等资源型城市的变革转型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给当地的GDP拉后腿。
与21城大减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GDP增长超过10%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只有厦门、深圳、杭州、深圳等七座。机构调研分析认为,GDP呈现两位数增速的城市,主要得益于服务业的发展。比如杭州、贵阳和西宁的上半年第三产业增速分别为14%、11.6%、10%。其中,贵阳的增长或与贵州省启动大数据战略有关系。对于杭州,复旦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戴星翼表示,杭州的服务业发展不但典型而且特殊,该地的电子商务优惠令其他城市望尘莫及,而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也为其经济发展加分不少。
总之,GDP保持高增长的城市发展的重要启示是,单纯依靠工业兴城的时代已经远去。此外,国家政策的扶持或者偏重,也是某些城市实现高增长的强心剂。比如厦门和福州的高增长,分别受益于中国政府大力提倡的“一带一路”战略、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各地GDP差距显著,未来的经济发展重心在哪里,哪些城市最有前途?
基于年上半年各地GDP表现,下半年以来,关于中国城市发展的各种排名纷纷出炉。其中比较令人血栓性静脉炎有哪些病理变化2016年nbspAACE甲状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