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云南省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提出在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推进云南服务业拓围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云南经济;服务业;拓围发展
中图分类号:C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通过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多依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政府报告中强调,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毫无疑问,服务业拓围+制造业上楼将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在全面贯彻落实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发展理念的大背景下,加快服务业拓围发展,对加强云南社会建设与管理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础条件
1.规模持续扩大
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简称“三经普”)数据,年云南省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亿元,比年增长75.0%,年均增速11.6%。服务业比重从年的39.0%上升到年的42.5%,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0.8个百分点。年,服务业法人单位数15.6万个,从业人员.6万人,比年分别增长57.9%和50.1%。年全省服务业营业额突破1.4万亿元,特别是营业收入增长最快的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五年间增长近3.8倍,年均增速超过30%。
2.服务业稳步提升
“三经普”云南省服务业中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教育,住宿和餐饮业五个门类的增加值,分别占到经济总量比重的9.8%、6.1%、5.0%、3.8%和3.2%,从业人员占服务业从业人员的63.4%,按照通常增加值占经济总量比重3%以上为主导产业的划分,这五大门类已经成为全省主导产业,在经济效益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就业人员吸纳扩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3.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
“三经普”云南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正在实现快速发展,增速分别达到37.6%、29.9%和15.8%,实现增加值超亿元;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了19.5%的较大份额;商务服务业取得了井喷式发展,法人单位数及从业人数均超过“二经普”%。
制约因素
1.产业调整进程滞后
年和年的两次“经普”数据显示,无论是全国还是云南省,三次产业调整均明显表现出一产、二产同时向三产转移的特点。两次“经普”间,全国一产、二产分别有0.93个和3.09个百分点转移到三产,云南分别有2.2个和1.35个百分点转移到三产,且在年首次实现了三产比重超过二产。但从一产、二产转移的比重看,全国的三产比重绝大部分依靠二产转移提升,而云南省的三产比重则主要依靠一产的转移提升。云南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全国整体进程。
2.投资结构不尽合理
年云南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7.6%。其中,房地产投资额超过服务业投资总额的50%;交通运输、仓储业、邮政业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两个门类的投资额超过服务业投资总额的30%,其余各门类投资额均在5%以内,投资结构不尽合理。面对经济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崛起、高品位生活性和精神性服务业的巨大需求,云南服务业的投资结构亟待优化升级。
3.服务业发展基础薄弱
首先,服务业规模偏小,“三经普”云南服务业增加值.75亿元,占GDP比重为41.8%,相当于低收入国家水平,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1.4万元,较全国平均水平低26.4%。其次,城镇化水平较低。云南城镇化整体发展水平长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0.5%,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27.2%,城镇化水平不高、人口密度较低,增大了服务产品的单位成本,限制了服务业的扩张,极大地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再次,贫困问题突出。年,全省人均GDP为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限制了人们对服务产品的需求,制约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4.企业竞争优势不强
“三经普”云南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房地产业三个行业的企业之和占比就超过73%,而以科研、技术服务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企业仅占16.2%。从组织结构看,除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金融以及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外,全省大型企业的单位数比重仅为0.33%,但吸纳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27%,营业收入的比重更高达32.4%;而占78.15%的微型企业,吸纳从业人员及营业收入占比仅为26%和6%。云南传统服务业占据优势地位、新兴服务业方兴未艾、小微企业情况堪忧,服务业企业竞争优势非常弱小。
5.服务业高端人才稀缺
云南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熟悉现代服务业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人才十分匮乏,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电脑软件和信息技术、研究开发和技术测试服务、市场服务和公司管理服务等高层次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尤为短缺,严重制约了服务业企业在理念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上的热情和能力,高端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云南服务业结构调整、效益提高的最大“短板”。
对策建议
1.立足优势主动转型升级
主动融入和服务“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以建设区域性的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和人文交流中心为核心,全力推进会展、论坛、中心、友好城市以及合作功能区等开放平台、支点和载体建设,全力推动连接周边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运、互联网、电信、电力、金融建设,全力加强国际区域、次区域等多边和双边合作,将地理、区位、资源、环境、市场和人文等先天优势转化为发展的比较优势,打造以现代旅游业、现代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为支柱的新型服务业体系,促进服务业产业转型升级。
2.内外合作实现重点突破
加强区域间合作,探索投资合作新模式,促进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依托现有的滇中产业新区、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型园区,以及中国-南亚博览会、昆明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等平台,开拓新的战略通道和市场空间,为云南的金融、物流、外贸、旅游和服务外包等众多的服务产业开辟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径。
3.瞄准基层延伸发展触角
鼓励发展社区、村镇服务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服务业在社区、村镇的发展,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鼓励个体、私营经济开展各种社区村镇服务,开拓家庭服务、维修服务、接送服务、托幼服务、养老服务、保健服务以及文娱服务等。鼓励社区和村镇服务向专业化、企业化、规范化和规模化发展,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社会兴办各类便民、利民服务,把社区和村镇服务业培育成为重要产业,增强服务业整体竞争力。
4.降低门槛培育新兴业态
加大对新增长点项目的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在税收、劳动保障以及技术等方面提供优惠的政策和帮助,确保项目投产达效。在工业发展面临困境,住宿、餐饮、商务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放缓的背景下,更加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里河南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