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变换背景下的中国农业发展
文/温铁军张俊娜罗士轩
导语:
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是中国重大发展战略变化的基本条件,而全球化时代的宏观背景给中国的农业发展和乡村治理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危机和挑战。经历两次生产过剩危机之后,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战略的提出,使乡村这个“被资本遗忘的角落”重新回归,而今天生态文明的战略要求是城乡融合而不是城市取代乡村,近年来不断兴起的“市民下乡、农业进城”的民间行动,在“互联网+”的助力下,将推进农业发展迈向4.0版,即社会化生态农业的高级阶段,从而助推城乡融合的生态文明战略要求的实现。
正文:
乡村社会变迁的时空条件与宏观背景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任何关于乡土社会及其文化传承的研究要想言之成理,都不可能就事论事,而需把研究对象放置到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之中。否则,按照与西方中心主义相辅相成的经济学、社会学、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等学科规范所做的微观领域的计量分析、案例观察和白描式的跟踪记录,虽然对研究者有资料性价值(或许也有符合知识分子趣味的审美意义),但却难以据此发现客观世界不同范畴之间的相关本质联系,也就难以进行理性分析,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也会因此打折扣。当然,我们也应该包容某些个性化的“把玩式”微观研究——只愿意对某个客体断面的局部做观察或者本来不打算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
时间与空间的变化,是中国重大发展战略变化的基本条件。我们的认识也随之改变:从产业资本麇集于城市而导致城乡二元对立体制下的城市消灭乡村,甚至以“消灭农民”、占有地产而推出激进的城市化,逐步演化为生态文明战略下的“市民下乡”、“农业进城”,形成新型的“社会化生态农业”,有利于推进城乡民众融合的新趋势。
一、国家战略调整的时空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