栉风沐雨七十载奋楫勇进再扬帆

编者按时间的年轮,刻印下奋斗者的足迹。围绕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这一主线,从即日起,韶关发布栏目推出全市及各县(市、区)、各行业各领域发展成就综述性报道,展现一代代韶关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敬请垂注!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风雨兼程;70年,波澜壮阔。70年来,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滋养哺育韶关人民的粤北大地,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韶关人民团结奋斗、砥砺奋进、铿锵前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贫困落后走向繁荣振兴,从偏远封闭走向开放前沿,从温饱不足走向全面小康,谱写了一曲粤北繁荣稳定的壮美华章。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工业基础薄弱,商业、交通、服务业十分落后。农业发展更是滞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仍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阶段。70年后的今天,韶关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纵观70年发展历程,韶关经济发展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年的30年和年至年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国家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小三线”建设基地,新建了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拉动了工业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3%,其中第二产业增长16.8%,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第二阶段,党的农村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农村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工业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迅速崛起。

资料图片。

韶关地区生产总值从年的0.77亿元增加到年的9.56亿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年达74亿元,年、年、年分别突破亿、亿和0亿元,年经济总量达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8.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年的75元提高到年的元、年的4.5万元,增长73倍,年均增长6.4%。经济快速发展,财力不断增加。年韶关财政收入仅为0.18亿元,年增加到1.2亿元。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增速加快,年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年突破50亿元,年达94.7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10%。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年实现“三二一”产业格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农业占比较高,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75.5%、6.1%和18.4%。上世纪50—70年代,随着国家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小三线”建设基地,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31.7%、48.6%和19.7%。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巩固加强,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年,第三产业比重达45.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为11.6%、33.5%和54.9%。对比年,第一产业下降63.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上升27.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36.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从年的“一三二”格局转变为年的“三二一”格局,实现了由农业经济占主体向服务业经济占主体的质的转变。农业经济全面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农业人口占86.7%,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的75.5%,是一个典型的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市。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通过变革生产关系,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免交农业税等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措施,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农业增加值由年的0.64亿元增加到年的3亿元、年的亿元。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工业企业仅有67家,工业总产值万元,工业增加值万元,占经济总量的5.6%。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发展进入腾飞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工业结构实现了由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程度高、门类单一的结构向技术密集型、多元发展的格局转变。—年,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9%、11.4%。年,工业增加值达.12亿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12.1%。服务业蓬勃发展。年第三产业增加值仅为0.14亿元,到年也只有1.88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5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亿元,比年增长80倍、年均增长11.6%。现代服务业兴起,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发展后劲十足——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8%

70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韶关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断增强,规模逐年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规模呈台阶式上升。改革开放前30年年平均投资额只有0.76亿元。—年年均投资额上升到18.6亿元。进入21世纪后,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发展,—年年均投资额达.4亿元。年,韶关固定资产投资.2亿元,70年年均增长16.8%。

韶关丹霞枢纽互通工程是目前全省在建的最大的高速公路枢纽互通,也是仁新TJ5标段最重要的工程。资料图片

经过70年的发展,韶关建立了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投资蓬勃发展,产业投资不断加强,城市基础建设、交通不断推进。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仅公里,年达1.66万公里,增长19.6倍,年均增长4.5%;高速公路从年起建成通车,到年通车里程达公里。年公路建设全年投资总额不到万元,年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达99亿元,是年的倍。近5年来新增高速公路公里、普通铁路公里,全面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形成连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高快速通道,整体融入珠三角两小时生活圈。

开放型经济稳步扩大——

外贸出口总额增长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基本上处在封闭半封闭状态,实行自给半自给的生产经营。由于体制关系,长期以来实行指令性生产经营和高度集中的统购统销,对外贸易规模很小。到年,韶关进出口总额只有万美元,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拓展,对外经济硕果累累,逐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外向型经济结构,为韶关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对外贸易日趋活跃。改革开放以来,韶关对外贸易年均增长19.3%,年、年、年分别突破1亿美元、5亿美元、10亿美元大关。年外贸出口总额达10.6亿美元,比年(万美元)增长倍。利用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年至年底,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年至年全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达到39.7亿美元。

居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年底全市脱贫率达94.55%

70年的努力奋斗,韶关人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约元左右提高到年的元,比年增长85.5倍,年均增长11.8%;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元提高到14元,比年增长倍、年均增长12.5%。年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比年增长.6倍,年均增长12.5%。扶贫工作扎实推进,积极筹集落实各类扶贫资金,因地制宜实施产业扶贫项目,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截至年底,脱贫率达94.55%,贫困发生率降至0.27%,有劳力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荣获“十佳精准扶贫创新城市”称号,年在全省脱贫攻坚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城镇化稳步推进,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等系列政策推动下,韶关城镇化进程显著加快,城乡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23.6%提高到年的56.49%,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由年的23.6%提高到年的45%。党的十八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美丽宜居乡村加快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发展呈现新面貌,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逐步形成。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

70年的努力奋斗,韶关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迅猛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只有25间中学、3所中等师范学校、小学在校学生4.9万人。70年来,韶关建立起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年,拥有全日制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4所,在校学生2.6万人;普通中学所,在校学生15.7万人;小学所,在校学生24.8万人。

韶关学院韶州师范分院新校园。资料图片

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韶关科技创新事业基本空白。年全市专利申请项,专利授权8项;发明专利申请项,发明专利授权项。医疗卫生事业长足进步。70年来,韶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卫生保障体系,医院、卫生院从年的10个增加到年个,医疗卫生机构达到个;每万人口拥有床位数由年的4.19张增加到年的60.9张。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年末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8万人,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和低保人均标准不断提高。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栉风沐雨七十载,奋楫勇进再扬帆!接下来,韶关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奋力开创韶关改革发展新局面,争当北部生态发展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文字:韶关日报记者薛柏华通讯员罗德威郑海华余逸凡校对:彭令辉编辑:刘青责编:邹英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qj/13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