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白癜风治疗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1.html
通过对国际经典文献的梳理和分析,从如何建立对人的管理与组织绩效间的有效联系入手,分别从起源、代表性、重大贡献和主要局限性等角度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绩效关系的主要实践方法———最佳实践法、权变法、结构形态法和资源论展开讨论,发现近三十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方法的研究几乎都围绕着上述这些主流理论展开,推动了上述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了不同但具有包容性的学说体系。
起步探索阶段(-)年,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统包统配的人力资源配置制度开始打破,企业开始实行劳动合同制,人事部门在全国开展了调整用非所学专业技术人员、人才余缺调剂工作,人力资源服务开始出现。
在这一时期,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相继出现,并开始提供招聘、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在解决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返城知青就业以及满足外资企业用人需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于满足人才流动的需要,政府开始培育市场,相继成立了一批人才服务公司和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年,沈阳市人才服务公司、广东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相继成立。
年5月28日,原劳动人事部发出《关于成立劳动人事部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的通知》,同年6月6日,全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在北京挂牌营业,年8月全国人才流动中心成立。
年,北京市友谊商业服务总公司(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前身,FESCO)成立并派出第一名中方雇员,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开始出现。在温州等地,还产生了一些民间性质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
截至年左右,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全部成立,地市级成立机构的有个,县区级个,行业部门37个,从业人员达多人(人事部流动调配司,)。
为了规范当时人力资源服务的发展,国家针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招聘、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问题出台了相关规定。
中共中央组织部、人事部先后发布了《关于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通知》(年)、《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补充通知》(年),对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的权限、档案内容、管理部门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了规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招聘、就业等相关服务,国务院于年11月22日发布了《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管理规定》,年3月28日,原人事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人才招聘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招聘工作的相关环节进行了系统规定。
业态多元发展阶段(-)
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围绕这一总体设计,我国正式确立建设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在经济建设领域,开始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发展效能。民营、外资经济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了强大需求。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我国大力推行了国有企业改制,大量劳动者需要转换工作,也对人力资源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同样在20世纪末,以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中国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对经济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环境进一步优化。随着人力资源服务需求规模扩大和结构变化,国内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都有所增长,人力资源服务业态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外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进入中国市场,猎头、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业态开始逐步发展。受网络技术发展的影响,网络招聘开始出现并在招聘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力资源服务在服务经济发展,解决再就业问题、促进劳动力在不同企业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流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原人事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年人才流动与人才市场建设基本情况通报》,截至年底,全国共有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家,从业人员人。从类别上看,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流动服务机构总数为家,从业人员人;行业主管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家,从业人员人;民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家,从业人员人。共有挂牌人才市场家,其中,国家级人才市场总数达28家。年全国共举办人才交流会次,参会人员万人次,参会单位75.8万家,达成流动协议万个。网上人才市场逐渐成为人才交流的一个重要渠道。年全国各级各类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共拥有Internet站点个,共有个市、区(县)实现了计算机联网,建立人才信息计算机数据库个,人才市场网站全年访问量超过6亿人次。年各级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万人次,登记流动人员万人次,帮助万人实现流动。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在人才流动服务中依然发挥着带头、示范和骨干作用。在此期间,政府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主体的培育,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年8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原人事部联合下发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我国人才市场的意见》,提出要“发挥组织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机构在人才市场中的主渠道作用,鼓励具备条件的部门、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化、产业化人才市场中介组织,建立起多层次、多功能、覆盖全社会的人才社会化服务体系。”年9月,原人事部与沈阳、天津和上海市宣布人事部将与天津、沈阳、上海三市人民政府共同组建中国北方人才市场、中国沈阳人才市场、中国上海人才市场。这是实现“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功能完善、机制健全、法规配套、指导及时、服务周到的人才市场体系”这一目标的重要措施(丁向阳,)。此后,原人事部陆续与各地建立了一批国家级人才市场。伴随着国企改革的需要,年起各地开始成立“再就业服务中心”,经过三年左右的过渡,年底各地的“再就业服务中心”完成使命,其相关职能由失业保险体系加以保,以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为主、民营职业介绍机构为补充的覆盖城乡的劳动力服务网络逐渐形成。为进一步规范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劳动部门和人事部门进行了所属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同时出台了系列政策对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相关服务业务进行规范。经过政府所属机服务机构改革后,劳动部门所属服务机构开始向公共就业服务转变,并取得了财政的有力扶持;人事部门先后提出了“管办分离”“事企分开”“公共服务与市场经营性服务分离”的改革要求,探索了多种发展模式。体系形成阶段(-)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企改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为中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更好的基础,经济发展开始进入一个高速增长、结构优化时期,包括劳动力市场在内的各类要素市场的流动日益活跃,劳动力的跨地区、跨行业流动成为一种常态。人力资源市场管理、人才管理制度等深入变革,政府所属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行了体制改革和业务分类改革,将市场经营性服务业务陆续剥离,民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数量和营业总收入逐步成为市场增长主力,外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得到进一步发展。在此背景下,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得到进一步提升,一个包括流动人员档案管理、职业介绍、招聘、高级人才寻访(猎头)、劳务派遣、人力资源服务外包、职业培训、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在内、产业链条完整、业态丰富的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的数据,截至年底,全国共设立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是指县级以上政府部门举办的公共就业、人才交流服务机构以及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不包括乡镇、社区劳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从业人员人。从服务机构的结构看,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家,占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总量的24.4%(下同);人才公共服务机构家,占10.4%;国有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家,占4.2%;民营性质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家,占60.3%;港澳台及外资性质的服务企业家,占0.7%。服务内容进一步丰富,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8万次,培训各类人员万人;为35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了劳务派遣服务,派遣各类人员万人;为万人提供了人才测评服务;为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为43万家用人单位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进一步发展,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88万人。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接待流动人员万人次,登记要求流动人员万人次。共为万家次用人单位提供了各类人力资源服务。在这一时期,政府的作用也逐步由培育市场主体甚至是举办服务机构为主逐步向营造制度环境、规范行业发展为主。年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提出,“健全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年3月19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人才资源配置体系”“扶持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服务机构”,这是在国家层面首次将人才服务业作为服务业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加以强调。年国家颁发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为了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国家先后出台了《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明确“发展和规范各种专业性职业中介机构和劳务派遣、职业咨询指导、就业信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创新完善阶段(-)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给出科学判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从年起,我国人力资源状况也发生新的变化,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以及其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出现下降(田永坡,),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更加明显。
随着产业发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人力资源服务业进入一个创新活跃期,产业链条不断完善。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并与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加速融合,“互联网+招聘”、“互联网+薪酬外包”、“互联网+猎头”等交叉创新蓬勃发展;借助风险投资、证券交易主板市场、新三板等融资途径,一些经营良好、规模较大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一改“轻资产”的特点,获得了上百万、千万乃至亿元规模的融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截至年底,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以及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总量约3.02万家,全国建立各类人力资源市场网站1.2万个,固定招聘(交流)场所2.1万个,全年行业从业人员约58.4万人。
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举办22.3万场次现场招聘会,比年增长了11.5%;通过网络发布了约3.08亿条岗位招聘信息,比年增长了8.0%。
全国约有28.3万家用人单位使用了劳务派遣服务,比年增长了0.66%,派遣人员万人,比年,增长了1.96%。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58万家左右的用人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增长了7.6%;举办培训班32万次,比年增加了14.3%;全国约有万家用人单位使用了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提供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比年增长12.8%。高级人才寻访(猎头)服务成功推荐选聘各类高级人才万人,比年增长11.9%。
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管理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万份,比年增长了4.7%;依托档案提供开具相关证明、工资调整、档案查阅等服务万人次,比年增长4.8%(余兴安,李志更,)。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人才强国战略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协同作用。
-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行业营业收入由亿元增加到万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
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与第三产业产值之比由年的2.35%增加到年的3.37%,增加了43.4%。
在促进劳动力流动,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方面,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觑。年,全国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共帮助2.03亿人次实现就业和流动,比年增加了1.09亿元人次,比年增加了1.13倍。全国登记求职和要求提供流动服务的人员达4.13亿人次,比年增加了68.35%。
在此期间,随着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包括“放管服”在内的改革,人力资源服务业的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田永坡,)。
年1月24日,国务院批转《促进就业规划(-年)》,提出要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加快建立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年12月25日,第一个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全国层面政策《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出台,对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目标、政策措施等进行了全面部署,各地也因地制宜地出台了本地区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政策。年9月29日,《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针对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环节,提出“三计划”和“三行动”。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高的战略空间。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具有自己独特的规律(盛龙,陆根尧,),为了为集聚产业,推动创新,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探索人力资源服务业这一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规律,中国开始在各地建立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通过园区模式推动产业发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益。
所谓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指由国家部委或地方人民政府批准,通过实施一定优惠政策和管理手段来吸引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集聚和创新发展的特定功能性区域或者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服务平台,对改善地方发展环境、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等具有积极作用。
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对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区的定位、建设方向提出了明确要求。
《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将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作为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专项计划加以推进。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各省(区、市)结合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和产业发展特点。
-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情况年份营业收入(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人力资源服务业/第三产业年5764821.92.35%年.32.50%年.62.62%年.72.80%年.07%年.37%资料来源:“营业收入”来自历年《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年鉴》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