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达州城镇化率为32.6%,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大致相当于2005年的全省平均水平,位居全省各市州第16位
100
259
4180
193
100
7740
229
0.5
276
13740
从业
14.4
3、贡献小,拉动作用较弱从三次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看,近年来我市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是第二产业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4.4%,拉动经济增长3.5个百分点,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6个和1.3个百分点对gdp的贡献比二产业(69.9%)低45.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全市经济实力和人口在全省的位次不相匹配,对经济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足
6128
8、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43
238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人员
51
2049
724
3、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改善在批发零售餐饮业、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新兴行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第三产业都包括什么房地产、租赁服务、科学技术服务、环境保护、文化娱乐、旅游等得到蓬勃发展到2008年末,这些新兴行业已发展到5370户,虽然只占全部三产业总户数的3.1%,但其从业人员比2004年增加了近一万人,增长22.8%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不仅为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而且为人们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了条件三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日趋显著,全市经济增长已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逐渐转变为以第二、三产业为主共同带动的新局面
个体户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达州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与东部沿海和成、德、绵相比,仍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改革开放程度及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它们其主要原因:
94
[*]1975年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在对第三产业发展规划服务业进行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ices)的概念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它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而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本身并不向消费者提供直接的、独立的服务效用它依附于制造业企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诸环节中,以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作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专业化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引进制造业,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大力拓展的六种生产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国际贸易业、信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现代第三产业增加值计算会展业、中介服务业
7241
9.9
1365
0.6
1
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1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8.1
927
一、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3608
218
92
0.1
10、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合计
人员
5612
56934
35
4、结构不合理,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在我市第三产业中,仍以传统行业的为主,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社会公共服务部门比重相对过高,而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金融保险、生活服务、旅游、信息咨询和各类技术服务等行业所占比重偏低,特别是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保险和旅游业等新兴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比重过小,市场化程度不高,服务水平较低,尚未成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77102
250
5、消费和购物环境进一步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和消费内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重视生活水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平的提高向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转变,从追求物质消费向追求精神消费和享乐消费转变,从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转变消费的增长和变化,带动了一大批产业及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一批知名商家(如重庆新世纪百货、成都摩尔百盛、沃尔玛)和知名餐饮企业(如德克士、肯德基)先后入驻达州,拓宽了居民的消费视野和渠道,改善了消费条件和环境200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批发零售企业达51家,比2000年增加20家;全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52.12亿元,比2008增长18.8%,比2000年增长2.96倍2009年,规模以上(限额)以上商贸企业销售额比2008年:服装类增长46.6%,汽车类增长84.8%,建材装修类增长64.3%,家用电器类增长136.1%,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172.6%,通讯器材类增长207.1%
5、工业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过程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发展是第一、第二产业发展衍生的结果,第三产业较第一、第二产业发展,有相对的滞后期从产业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而言,经济结构的调整都是逐渐由以农业为主转向工业、然后再转向以服务业为主的过程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一、二产业发展、企业规模扩张以及跨区域投资活动增加的基础上,没有第一、二产业特别是第二产业的发展,就无法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因此,目前我市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属经济发展在现阶段的必然现象,随着工业化发展到较高水平后,将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13723
58799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原因
65070
合计
19640
四、加快达州第三产业发展的建议
109
5.1
7612
1、基础差在达州第三产业中,除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科教、文第三产业比重化、卫生、体育及商务服务业中有少数国有及集体单位外,大部分是非公有经济,这部分单位起步晚、资金少、规模小、档次低,又缺乏外来资金及有实力企业或客商的推动,加之达州第三产业本身发展链条短,层次低,没有延伸更广的新兴服务领域,限制了第三产业做大做强及产业化水平的提高交通运输个体多,真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不多,批发零售餐饮业中小店、路边店居多,大规模、集中化、多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商业区域较少,秦巴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尚未真正形成我市虽然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是闻名遐迩的红色土地和巴人文化的发祥宝地,也具有像宣汉的百里峡、万源的八台山等丰富的自然生态景观,但发掘和打造不力,真正的旅游产品不多中国第三产业包括更不精,旅游开发仍只是一块“希望之地”,“文化旅游中心”的打造尚需努力
纵向对比,我市第三产业发展较快横向对比,不管是总体水平,还是人均水平都较低,与第二产业和全省平均水平及省内先进地区都有较大差距
户数
12159
7721
3103
1782
1116
30327
比重(%)
3、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城乡居民消费水平达州城乡居民收入低,与达州经济快速发展极不协调,已成为制约达州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瓶颈因素因此,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应充分考虑达州现有条件,积极探索、开辟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新渠道、新途径,使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速与gdp增速相同或相近,使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经济增长带来的实惠,为促进达州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4968
92909
94
0.1
9561
人员
4、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是人口、经济第三产业都包括什么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也必然是商品和信息流通的集散地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住宅建设,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根据达州现有的消费水平测算,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gdp增加15亿元当城镇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当前,达州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城市化进展还比较慢不仅如此,达州的城镇数量多,但规模普遍偏小,除达州市城区集聚能力稍强外,其余城镇集聚能力都较弱城镇规模小,集聚能力就弱,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就慢,国民经济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就受到制约
2、比重低,发展相对不足近年来,达州第属于第三产业的是三产业从自身发展来看,增长较快,但与全省及各市(州)相比,则发展相对不足,所占比重偏低2009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1.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州)排第9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28.6%,比全省36.7%的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在全省21个市州中位居第13位
6721
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12.1
3.6
4213
45429
1942
从业
1.3
2299
1、行业多、范围广、门类齐、增长快,产业内部结构仍以传统行业为主据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8年末,达州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达到17.23万户,从业人员59.2万人,比2004年第一次经济普查时增加4.6万户、增加从业人员17.56万人其中:法人单位1.22万户,从业人员23.33万人,个体户16.02万户,从业人员35.87万人从产业内部结构看:交通运输邮电通信、批发零第三产业发展趋势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业等传统产业单位数(含个体户,下同)达15.18万户,占全部三产业户数的88.1%,拥有从业人员达37.4万人,占全部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占了半壁“河山”,占全部三产业户数的53.9%,其次是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占14.4%,第三是住宿餐饮业,占11.7%,第四是居民服务业,占8.1%见下表:
6616
0.8
955
59037
11.7
从业
34915
1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达州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全国一样,走过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建国初,第一产业占经济总量80%左右,第三产业高于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约14%经过“一五”和“二五”发展阶段后,到“二五”末,第三产业为0.75亿元,占到国民经济总量的16.7%,“三五”末,第三产业比重18.1%,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虽然有所发展,但变化第三产业包括哪些不大改革开放以后,达州第三产业才迈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渐趋合理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到2009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在2006年实现“二一三”历史性转变的基础上再次调整为“二三一”型,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9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占gdp的比重为28.6%其主要特点如下:
从业
91982
7241
10
第三产业是国民经济中除农业、工业和建筑业之外所有行业的总称尽管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的性质差异很大,但从总体上看,它都是为第一、第二产业的生产活动和居民生活提供所需要的服务,所以人们也习惯称其为服务业第三产业发展状况和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生产社会第三产业包括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高低,是吸纳社会就业的重要部门,更是新兴产业产生和发展的主要领域因此,客观全面分析第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明确第三产业的比较优势与发展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对于贯彻落实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根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并结合相关资料对达州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以探求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新的途径
17696
732
6.2
2772
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3、批发零售业
第二次经济普查(即2008年末)第三产业分布情况表
24677
6、房地产业
13788
3、居民收入低,消费需求增长乏力达州是农业大市,属典型的经济欠发达地区,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也是全国、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长速度较慢的市(州)之一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增长为正相关关系2009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103元,位居全省各市州第18位,比2000年增长1.57倍,年均增速11.1%;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030元增加到2009年的4421元,在全省各市州中处于第15位,年均增速9%;分别低于同期gdp增幅1.5和3.6个百分点,如扣除物价因素则更低由于消费需求的增长主要源自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环境的改善,近几年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明显低于城镇居民,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需求的扩大加之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尚待健全,居民就业预期和收入预期降低、支出预期上升,生活危机感和购买恐惧感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强,更进一步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制约和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1457
1
20126
2、准确定位,发挥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达州自古以来商贾云集,是川、渝、鄂、陕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客运中心,市场体系建设良好,优势明显绝对的区位优势,为大力发展工业品、原材料、农副产品等各类专业市场、综合市场、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金融保险、邮电通讯等现代服务业创造了良机同时,达州拥有丰富的天然气和人文、自然旅游资源,也为发展第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市各县应根据“合理布局、完善功能,提升层次、突出特色”的原则,优化第三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机会通川区、达县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第三产业保险、信息咨询和法律、社区服务、房地产等现代服务业,争取在交通运输、商品集散、信息、金融以及文化、会展等行业抢占川东北地区至高点,提高在省内外市场上的占有率,取得更大的效益宣汉、开江、大竹、渠县应依托各自资源优势,以发展生态农业和观光田园游为主导,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加大公路建设力度,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农家乐的管理,着力提升旅游环境万源市则应以大力发展和开发富硒茶、旧院黑鸡等特色产品为主导,把特色产品文化与风光游、夏季飘有机地结合,满足多品味、多层次的需求全市各地在开发旅游资源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调动游客的参与热情,改变目前“一看就完,刚来就走”的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况,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旅游收益,实现从旅游资源优势向产品和经济优势的转变
53.9
1865
20
4、加快城乡统筹协调,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城镇是发展第三产业的有机载体,没有城镇化的提高,第三产业就没有发展的土壤因此,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城乡统筹协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破现行管理体制的束缚,探索户籍、就业、城乡土地使用、社会保障、投融资体制、市政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改革,在继续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积极寻求延伸产业链的途径,促进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向城市合理有序的迁移,加速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加快城市化进程,这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有效途径
2.3
1.6
户数
3670
达州既是西南地区乃至全国的交通枢纽,是四川“如何发展第三产业东进西出”的桥头堡,又是秦巴地区物资集散地和商贸物流中心,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发展第三产业的广阔空间要实现市委、市政府“构建川渝鄂陕结合部大城市”的目标,成为真正的强市,必须把优势变现实,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总量小,人均水平低2009年,达州市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95.56亿元,仅占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8%按年末人口算,人均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2974元,仅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46.8%,在全省排第17位人均水平只相当于成都15.2%,绵阳80.4%,德阳55.9%
人员
0.2
13880
3103
6、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政府、社会应制定完善的、规范服务业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行政措施,改善政府服务,规范各种收费,规范市场秩序,建设诚信体系,建立起良好的现代服务业市场环境和秩序,中国第三产业比重促进公平竞争,吸引更多海内外和社会资本流向第三产业,促进达州第三产业的腾飞
341
4、交通枢纽初步形成,通讯网络初具规模按照市委、市政府打造“一枢纽、两中心、三基地”的目标要求,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襄渝铁路、达成铁路、达万铁路纵横交汇,“三纵四横”的公路网络以及河市机场的再扩建和江河运输直达长江,已初步形成了铁路、航空、公路、内河、邮电通信全方位的综合交通通讯网络到2008年末,全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达24906户,其中:法人单位229户,从业人员13608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93户、2986人;个体24677户,从业人员45429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6497户、10723人2009年末,全市境内公路总里程1819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13公里,等级公路(含一至四级公路)15148公里公路和水运我国第三产业是什么全年完成货物周转量65.17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2.85亿人公里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5.53亿元,增长40.5%;固定电话用户达到74.6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30.82万户,固定及移动电话普及率46.4部/百人,互联网用户15.67万户
2945
14、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8
1.3
户数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发展第三产业的紧迫感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抓手,充分认识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高度重视第三产业发展的环境和空间,努力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从根本上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质量当前,达州正处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时期,从农业、工业、第三产业来看,农业的需求弹性较低,竞争力也不高,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会继续下降;工业已连续多年成两位数的增长,继续攀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空间进一步缩小因此,必须把依靠第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全市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77102
5、金融业
5396
11、教育
法人单位
473
2、多种经济体并存,个体经济快速增长据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08年末,达州第三产业法人单位和个体户中,国有、集体、国有控股及联营户数所占份额由2004年14%降为6.5%,个体私营所占份额则由2004年的86%上升到93.5%个体经济在兴办传统产业的同时,也促进了新型产业的发展2004年,个体经济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及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都还是“空白”,但到了2008年末,这些行业以分别达到724户、8户和20户,房地产业由2004年的4户增加到2008年的17户
19933
24906
10687
71791
4.2
33
5、加快生产性服务业(见[*])的发展当前,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城市第三产业包括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近年来,在oecd国家中,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1/3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制造业中间投入部分的生产性服务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制造业和服务业相互融合发展的趋势日渐明显达州制造业实力雄厚,将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要积极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的集聚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同时,对生产性服务业在用水、用电和用地上实行与制造业同等政策,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应给予与工业开发区相同的政策扶持在税收方面要与工业项目、外资项目同等待遇,从而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户数
231
0.7
17
1.3
2、投入少从产业效益情况看,农业的比较效益较低,第二2013第三产业增加值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第三产业作为为第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提供服务的行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征,是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市仍属经济欠发达地区,现阶段的主要任务仍是快速积聚物质财富的问题,因此近年来的投资主要是二产业特别工业,第三产业投资仍显相对不足2009年,全市城镇项目中第三产业投资128亿元,比上年增长8.7%,远低于第二产业24.2%增幅,投资额度只及二产业的49%,此比例近年来无明显变化,产业发展一直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产业层次难以提高,投资效果没有充分显现
1309
17
13
1、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36280
4、住宿和餐饮业
最适合女性的排毒养颜极品:黄瓜与荔枝含量少就不代表它的作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