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终究,他还是选择了回来
从“辉煌千年”到破产
在该公司的“东川文化陈列厅”内,中国铜都近现代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所走过的荣辱兴衰历历在目早已退休的钟大林、沈中华,请记者为他们在一副大井架的大照片前拍张合影他们和多位在职的年轻人一道,在东川矿务局改制的展板前久久徘徊,反复看着上面的文字内容,颇为感慨
其实,东川一直在转型路上探索行进比如,利用自然灾害的遗迹举办国际泥石流汽车越野赛,在被公认为最美的红土地举行东川红土地摄影大赛,等等这两个赛事,均已经成为了东川新的亮点,且都拥有了一定的国际影响
那是近13年前的事了,记忆中的那个2月特别寒冷,数百工人围在法院里&ld我国第三产业是什么quo;听着法官念(破产裁定书),光那些(债权)单位的名称就念了整整半天,换了3个法官才念完”
于是,东川矿务局引领新中国的铜产业,开创了建国后的第一个高潮
沈中华说,父亲是东川矿务局汤丹矿上木工,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矿二代”,在矿上出生、上学,也在矿上患病,腿部落下不算太严重的终身残疾,也在矿上结婚、生子,直至1998年退休,那年他40岁
这个东川矿区70版的干部,与采访中接触到的大多数老东川人有不一样的地方他同样是“矿二代”,出生于落雪,青少年时代生活于落雪不同的是,他本来已经“走出去”,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专业
今年7月下旬,东川在云南省几家媒体上发布消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称,将恢复重建当年曾象征着东川铜业辉煌的大井架,并向全社会征集与大井架和整个铜业相关的各类历史资料陈波说,表面看来,重建大井架依然是在拿矿业做文章,但其实,东川是想借此追寻当年铜都辉煌的足迹,深度开发铜都的历史文化和铜业文明内涵也就是说,此举实际上已经转型到了第三产业
10月28日,位于东川北郊的落雪矿下了一场小雪这里是高海拔山区,气温常年较低,即便夏季,也间或有雪,“落雪”这个极富诗意而又略有些寒意的名字,便因此而得
昆明电影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孟薛光,是改革开放后最早走进东川的艺术家之一1979年秋季,他和几位画家一起前往东川采风,为乌蒙深处矿区的苍凉与牯牛寨的壮美而沉醉,一呆就是近一个月
这个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东川人极为亲切的大井架,在10余年前便消逝于历史舞台一起消逝的,还有铜都当年的辉煌
东川有确切记载的产铜时间,是在公元83年的东汉今年5月份,一个疑似战国前期的“冶铜部落”的逐渐凸显,更是将东川的采矿历史上溯到2400年前
沈中华退休前主要的工作,便是在大井架里开提升机,负责将落雪矿区的矿石拉出地面“一次装5立方的矿石,大概八九吨设备必须经常检修,不过事故总难免,上世纪90年代就曾经出过一次,两个工友掉进卷扬机的通道里,没了,就像现在的电梯事故”
还没念完,就有人哭了,场面一时有些骚动“大家都很激动不过,都很克制,没闹事”
在东川,铜业文明衰败的迹象随处可见,萧条的第三产业发展现状旧矿区、因采矿而荒芜的山坡,还有冷清的外国专家楼……
曾任落雪矿运输工区副区长的沈中华,依然清晰记得法院宣布东川矿务局破产时的场景
面对这个问题,钟大林老人迟疑半响,不置可否尽管记忆有些模糊,但东川当年这4句口号依然清晰地在他脑海里回荡——“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随着东川大井架即将作为一个全新产业和人文地标重新耸立,“资源枯竭”的铜都东川又将拉开一段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认为,应该是‘枯而不竭’”在东川区副区长朱绍彬看来,原来探明的矿资源可以说接近了枯竭,但随着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勘探,已表明还有更多新资源可供开采
随后,孟薛光创作了近30副东川题材的油画,有单纯的风景,也有耸立于落雪矿上的大井架和其他矿业设施这些作品被一直珍藏,不愿出手但在此次东川公开征集铜业文明历史资料的活动中,他表示,愿意提供一些给未来的铜业文化博物馆
引领新中国铜产业
“当然,‘头顶青天,脚踏云海,胸怀祖国,放眼世界’,这个极具时代特色的口号,也会原模原样地出现在厂房墙上”
曾经的东川,作为中国“铜都”的身份几乎人尽皆知然而,东川矿务局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经营中,仅有14年盈利,累计亏损和负债极其严重
不过,它近期频频见诸媒体,是因为一第三产业有哪些行业个曾经矗立于此的庞然大物——大井架,亚洲最大的工业井架之一
刘燕
“枯而不竭”与重生
陈波说,表面看来,重建大井架依然是在拿矿业做文章,但其实,东川是想借此追寻当年铜都辉煌的足迹,深度开发铜都的历史文化和铜业文明内涵
虽然腿脚不太方便,沈中华却喜欢站在大井架上部的一个平台处,眺望脚下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扑面而来的风似乎总能将他浑身的疲惫吹散
(部分图片由东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记者移步与这个院子一巷之隔的汤丹文化站,发现这里已经被改建成了一个小小的纪念馆,在“全国支援东川”号召下从五湖四海纷至沓来的56名专家的照片和文字资料,均陈列于此
谋求转型第三产业
如今,博时第三产业股票早已退休的雷昌萍,在东川城里开了一家“雷大妈酸菜店”,可以说有口皆碑,人气旺着呢
1969年4月,钟大林到落雪矿已3年,历经10余年建成的大井架开始投入使用它是当年东川铜矿的标志性设施,也是亚洲的特大井架大井架地表部分高60米,地下是深300米的竖井,落雪矿采出的矿石,全都经由这个巨无霸运出地面,并进入之后的选矿等相关生产环节那时,落雪矿每天能处理铜矿石3500吨
与这种热闹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晚报记者深入与落雪矿区并列的汤丹矿区,院子里前苏联和德国援助专家所居住的那栋专家楼,显得冷冷清清,甚至有些破败
2009年3月初,国务院发布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东川赫然在列
后来,钟大林获得提拔,成为落雪矿运输工区区长、党什么叫第三产业总支书记后来,他开始有意识地反思不时发生的安全事故再后来,他默许儿子走出这个“独立王国”,到了昆明的海口镇,尽管依然在矿企(一家磷矿)工作
跨越千年的辉煌,在东川矿务局成立后,却并没能延续太久
提起“我们的落雪,我们的东川”,面前颇为拘谨的68岁老人钟大林立即激动起来钟大林老人曾经是落雪矿运输工区区长、党总支书记在他看来,以落雪矿为代表的东川矿区以及铜矿产业,曾经是共和国的骄傲从某种程度上说,对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曾经象征着中国铜都铜业文明辉煌的东川大井架供图
对于如今具体操盘东川矿业的金沙公司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更加现实的问题
“时代变了,你年轻时博时第三产业基金网矿工是很不错的职业,甚至很荣耀现在呢?如果有选择,你会让儿子和你一样进矿企,成为‘矿二代’吗?”
本报记者温星摄影报道
按照规划,恢复重建的大井架,将是一个有着丰富人文和历史内涵的全新地标和景点,游客可登临其上,鸟瞰东川全城;也可在此徜徉休闲,领略东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铜业文明的历史与变迁为此,大井架脚下原来的选矿厂房,将配套建成一座东川铜都文化博物馆
唯一的出路,便是政策性破产,组建全新的云南金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沙公司),由此,金沙公司成为东川铜矿新的经营主体
记忆中的那个2月特别寒冷,数百工人围在法院里“听着法官念(破产裁定书),光那些(债权)单位的名称就念了整博时第三产业分红整半天,换了3个法官才念完”
在那个百废待兴、国家以工业建设为首要任务的年代,当工人是许多年轻人的首选,而能到当时的中国铜都东川工作,更是可以用自豪来形容
毋庸置疑,对于这样一座已经被官方宣告“资源枯竭”的城市,最难的,便是可持续性发展
在陈波看来,这句特定历史时期鼓舞人心的口号,穿越岁月的跌宕与烽烟,与如今云南所倡导的大山精神、高原情怀遥相呼应,隐隐相合“历史不可重复,但这种东川的精神是代代相传的,必须继承下来”
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3月,云南初创东川矿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开采、经营东川的铜矿资源历史风云际会,在政治动荡和战火硝烟中,这个经营主体不断变换,东川博时第三产业分红矿业公司、滇北矿业公司、滇北矿务局……尤其在抗战时期,国防急需铜、铅、锌用作军事材料,东川矿区的生产规模得以扩大,为战时的武器生产作出了重大贡献
比东川矿务局整体破产更加让他难以接受的,还是大井架的拆除
钟大林老家在云南最穷地区之一的昭通永善县1966年,东川矿务局到当地招工时,他离开家乡,来到当时的东川市,成为矿务局所属落雪矿的一名工人
谈及未来的走向,戴普峰似乎比较乐观,“目前,公司保持了年产一万吨的产能同时,一边生产,还要一边勘探,寻找新的接替资源,不断地往深里探下去才行”
其中一个年轻人,是金沙公司宣传部部长戴普峰他介绍,在走过重组最初的谋求生存阶段之后,从博时第三产业2003年起,启动了“十年可持续发展战略”如今,已处于第二个十年发展新阶段
为支持其发展,次年,重工业部提出“全国支援东川”的口号在这个极富时代特色口号的指引下,全国各地大量有志青年纷纷涌向东川,许多矿业及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到了东川
“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必须转型”面对晚报记者的发问,东川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波说,东川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证明,只有按照“一产做特、二产做强、三产做活、整体做优”的发展思路,才可能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另外,区委、区政府还部署了“十大攻坚”战略,除产业转型攻坚外,还包括交通建设攻坚、城第三产业比重乡发展攻坚、扶贫开发攻坚、生态修复攻坚、文化旅游攻坚、社会管理攻坚等等
责任在谁?东川主管矿业的朱绍彬副区长对此深表无奈:“这个责任很难说清当时有两个复杂的背景,一是东川刚撤市改区不久,管理比较混乱;二是央企下放地方,两万多职工下岗,生存问题特别急迫”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铜都的东川,曾经引领中国铜业文明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如今,东川的没落,背后更是折射出中国铜业文明的困惑与挣扎
东川矿务局,这个新中国铜业文明第一次飞跃性发展背景下的“王国”,不仅因偏远、闭塞而显得隔绝独立,在体制上同样相对独立:拥有自己大学以下的教育体系、医疗系统,还专设有公安分局、人民法中国第三产业包括庭……东川矿务局有不少人一生都不曾走出过这里,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幸福或痛苦,直至老去
“即便下面没矿了,采空了,也该把大井架留着啊,好歹是个念想真痛心!”回忆至此,这位55岁的粗犷老人难掩内心的愤懑他说,矿务局宣告破产后,大井架被送给了落雪矿所在地的乡政府,乡政府又以20万元的价格转手卖给了一个老板据说,这个老板直接拆废铁卖,赚了不少
“这是几个月前刚弄的这些都是历史,应该想办法保护起来平时都关着,来参观的人很少”矿上一位负责人说,“不过,我相信会越来越多”
“我们最近这5年的产量,超出了过去40年的总和&rdq第三产业发展建议uo;虽然一再强调这个数据,但这仍远远不能让身为东川矿业主管领导的朱绍彬感到丝毫轻松,“铜的价格波动较大,整个铜业市场也就随之会有较大波动,这是不可控的因素另外,必须承认,东川这些年来大规模的开采,确实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今年7月下旬,东川发布消息:决定另择新址,恢复重建这座地标性建筑
春城晚报
特别提醒:如果我们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大井架原址直径约6米的大井口,已被水泥封盖着,上面是一层厚厚的灰尘,还有一层薄薄的雪下面,是300多米深的竖井当年,它和地面60米高的大井架一道,构成了落雪地下矿石运输系统
和孟薛光一样,第三产业增加值还有不少人纷纷响应征集行动,无偿向东川捐献了许多图片、文字等珍贵的历史资料
“我们最近这5年的产量,超出了过去40年的总和”虽然一再强调这个数据,但这仍远远不能让身为东川矿业主管领导的朱绍彬感到丝毫轻松
建国后,国务院即把东川铜矿列为“一五”期间全国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并于1952年成立了东川矿务局,属央企
实际上,在东川,“矿二代”从来就不是一个贬义词尽管,矿业的辉煌早已远去那些辉煌的前世,朴实的东川人和矿工们不一定说得明白,甚至不一定知晓,但却真真实实镌刻在中华民族的铜业文明史上
然而,此时的东川,已经被外界普遍视为铜矿资源接近枯竭2009年3月初,国务院发布全第三产业都包括什么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东川在列至今,云南共有三座小城被认定为已经“资源枯竭”,另外两座分别为个旧和易门
身上特别能体现这种豪迈精神的,或许是比钟大林老人还要年长整整10岁的雷昌萍老人她16岁便在东川矿区井下挖矿据说,当时,50公斤的水泥包,能“左手拎一包,右手拎一包,还能爬楼”,因此,被工友们称为“矿区花木兰”这位东川采矿的功臣,后来获得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省特等劳模等殊荣
本报记者温星
清朝时,东川成为全国钱币铸造和铜业生产的重要基地,铸造的钱币归清政府所有,汤丹、落雪等地所产粗铜先运至会泽,再由软差大臣指派武官、卫队和皇家第三产业马帮押送进京,谓之“滇铜京运”
作为当年东川矿务局数万职工中的一员,钟大林生活的重心也逐渐转移到了这里——在这里结婚,迎接儿子的降临,妻子正式离开永善老家来到这里,一家三口在这里安营扎寨,儿子在这里上幼儿园、小学、技校……
东川矿务局在体制上同样相对独立东川矿务局有不少人一生都不曾走出过这里,在这里生活,在这里奋斗,在这里幸福或痛苦,直至老去
http://ccwb.yunnan.cn/html/2013-11/07/content_.htm?div=-1
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铜都的东川,曾经引领中国铜业文明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峰;如今,东川的没落,背后更是第三产业是指折射出中国铜业文明的困惑与挣扎
距今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中原已出现繁荣的青铜文化,远离中原的云南丝毫不落后,神秘的“古滇国”便被学界普遍认为是云南青铜文明的巅峰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八有云:“白铜出云南”欧洲十七、十八世纪史料中,也时常提到中国白铜系云南出产
一组或可印证的数据显示:目前,东川已经发现并勘查的铜矿床、矿点,共有148个其中,详细勘探40个、初步勘探16个、普查38个、概查54个,探明总储量391.4万吨近年,专家们通过研究和勘查,预测东川铜储量总共可达500万吨以上,属超大型铜矿规模
治疗皮肤病的医院哪家好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