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现代农业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当前,广安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期,而推动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已经成为广安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关键之举。7月29日,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朝平围绕“产村相融、三产互动”接受了市政府门户网站在线专访,并与广大网友进行了在线交流。
成效:现代农业走在全省“第一方阵”
什么是产村相融、三产互动?访谈直奔主题。
张朝平介绍说,“产村相融”是指广安市在建设新农村和发展农业产业时,按照“新村依托产业建、产业围绕新村转”的思路,坚持新村建到哪里,产业就跟进到哪里,产业发展到哪里,新村就布局到哪里,做到发展农业产业和新农村相融互动;而“三产互动”则是指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兼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之间形成密切的产业链、价值链,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整体推进。
“广安市的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第二产业是农产品加工业,第三产业则是农产品物流业以及乡村旅游产业,目前推进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已成为广安现代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张朝平说。
近年来,广安市坚持把“让农民手里有票子、住进新房子、过上好日子”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目标,坚持连片推进、整体推进、全面推进,突出产业发展,积极创新建设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
模经营发展,促进农林牧渔互动、粮经饲统筹、种养加结合、休闲观光一体,倡导绿色生态循环可持续,在“产村相融、三产互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广安年被列为全省唯一的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年被列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广安现代农业走在了全省的“第一方阵”。
举措: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
张朝平说,广安市“产村相融、三产互动”的典型区域主要集中在“”工程环线范围内,涉及全市6区市县的31个乡镇个村,目前已建成成片的产业基地.2万亩,黑化产业大道公里。
广安市在推进产村相融、三产互动方面,具体采取了以下5个方面的举措。
一是高起点规划。聘请中国农科院专家进行了高端谋划,打破了行政区划,做到了全域统筹产业发展。
二是高水平建设。产业基地全部做到田网、路网、渠网、电网、信息网五网配套,实行了“田坎革命”,实现了小田变大田、薄土变厚土、瘦土变肥土,建成田成方、土有形、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三是连片推进发展。在基地建设中,突出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全市每年新建现代农业产业连片基地10万亩以上,各区市县建设面积均在1万亩以上。同时,加强新旧基地无缝衔接,推动各地产业基地成片对接,由点到面、由线成片,形成规模,滚动发展。
四是全力开展新农村建设。全市新、改、扩建农民新型聚居点个,整体打造幸福美丽新村个,“洁净水”行动实现了全覆盖,垃圾集中处理率达到%。
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确保了每个新村都有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和新村的有机融合。
五是多元业态同步发展。坚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壮大农产品加工业、物流业,实现了多点多极多业态多轮驱动,同时坚持以产业为基础、农耕文化为灵魂、创意农业为手段发展休闲农业,实现了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的巨大转变,既有力地拓展了农业功能,又为农民增收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打算:力争用3至5年时间创造新成绩
张朝平说,尽管广安市在推进产村相融、三产互动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全省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并且走在了全省前列,但是要让农民脱贫致富,全面实现小康,广安市还要继续努力。要做好产业基地提档升级、提质增效,加快补齐加工“短板”,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农业的整体效益;要合理布局新农村建设,以改建和保留为主,设计要更加美观实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流通领域体系建设,突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色,不断提升品质。
张朝平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紧紧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试点市”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实施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努力调结构,强力补短板,以建设培育“四个主体”、发展“四个农业”、实施“四个创新”为支撑,推动广安现代农业发展实现新突破。力争在3至5年时间内,广安市现代农业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广领域实现产村相融、三产互动,为广安市“三农”工作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关于广安市旅游(重庆)营销中心:
据《川渝合作示范区(广安片区)建设总体方案》部署,广安市将打造川渝休闲旅游基地,建设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作为广安旅游在外的首个驻地营销窗口,本中心将搭建行业互动、促销活动、产品咨询等活动的平台。未来,将以本中心为基础进行落地推广宣传,加强两地旅游市场的合作和互动,同时建立和拓展重庆旅游市场,并定期反馈游客的信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