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实导读
7月20日,《财富》杂志发布新的世界强排行榜。沃尔玛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位,第二、三、四名均为中国企业,依次为国家电网、中石化、中石油。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十四年增长,今年达到了家。10家中国公司首次上榜。
来源
财富中文网、中证报、21世纪经济报道、孙不熟,城市战争(ID:sunbushu),特此感谢!
《财富》世界强榜单,前五中国占三席
《财富》世界强排行榜一直是衡量全球大型公司的最著名、最权威的榜单,被誉为“终极榜单”,由《财富》杂志每年发布一次。
此次榜单前十名为:
沃尔玛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丰田汽车公司
大众公司
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
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苹果公司
埃克森美孚
去年,上榜公司的总营业收入、净利润总和以及入围门槛均有11%左右的下降。今年,这三个指标均有小幅回升,其中:上榜家公司的总营业收入小幅增长至27.7万亿美元;净利润总和增长约3%到1.52万亿美元;入围门槛则增长了3%,回升到了亿美元。
沃尔玛连续四年排名第一位,年营业收入达.7亿美元,同比提升0.8%。
前三阵营中的其它两家为中国公司——国家电网和中石化。中石油和丰田汽车分列第四和第五。
唯一新进入前十阵营的是沃伦巴菲特掌管的保险和投资集团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
中国四大行“霸占”利润榜
从利润榜单来看,苹果公司位居首位,国内四大行跻身前五——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但对它们而言,似乎是利润和规模难以兼得,包括苹果在内的这五家公司收入均有大幅下滑。
按总资产,中国工商银行则排名第一位。在净资产收益率(ROE)榜上,中国公司中排位最高的是华为、美的、腾讯、吉利和万科。其中美的是去年第一次进入《财富》世界强的中国家电企业,今年依然是唯一一家该行业上榜公司。执掌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今年年初被《财富》(中文版)评为“年度中国商人”。
此外,员工人数最多的企业是沃尔玛和中石油,分别为万和万员工。去年前50家公司中跃升最快的是亚马逊,排名提升了18位。在全部去年上榜公司中跃升最快的十家公司中有三家来自中国大陆,它们是:中国五矿(上升位)、海航集团(上升位)和中国恒大集团(上升位)。
中国上榜公司家,阿里、腾讯首次上榜
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连续第十四年增长,今年达到了家。其中中国大陆(含香港在内,不包括台湾地区)为家企业。
10家中国公司首次上榜,它们是:安邦保险集团、恒力集团、阳光金控、阿里巴巴、碧桂园、腾讯、苏宁云商、厦门建发集团、国贸控股集团和新疆广汇。
新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是贸易(3家),其次是两家来自互联网服务和零售的公司——阿里巴巴和腾讯。碧桂园是唯一新上榜的房地产企业。
从其他上榜国家看,美国今年有家公司,日本有51家。虽然中国在上榜公司数量上远远超越排在第三位的日本,但是除了金融业,该国上榜主体是10家电子和通信行业公司和10家汽车制造业公司,来自具备创新能力的优势行业;作为对比,中国除了金融业,最多的行业分布是19家能源、炼油、采矿公司和14家房地产、工程与建筑公司。
不过,今年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阿里巴巴、腾讯上榜,加上去年首次上榜的京东,全球6家互联网服务大公司中国和美国各占一半。美国的三家为亚马逊、谷歌母公司Alphabt,以及今年新上榜的社交媒体巨头Facbook。
马化腾的身价也水涨船高。福布斯富豪榜实时数据显示,马化腾以亿美元的身价赶超王健林成中国第二大富豪。而王健林身价跌至亿美元。中国第一大富豪依旧是马云,总身价达亿美元。
数据显示,排名前十的分别是马云、马化腾、王健林、许家印、王伟、丁磊、杨惠妍、何享健、李彦宏、王文银。互联网和房地产行业占据半壁江山。
剔除央企,深圳以5家企业居全国第一
以上便是中国拥有强企业的全部城市,其中北京上榜企业达56家,稳居全国第一,在全球亦超过东京与纽约,是全球五百强企业最多的城市。上海、深圳、香港则位居国内第二梯队,台北、广州、杭州则位居第三梯队。
不过,如果剔除央企这个特殊存在,深圳以5家上榜企业位居榜首,北京、上海分别有4家,杭州有3家,广州、南京、佛山、厦门分别有2家。
如果再剔除国资控股企业(国资占比超过50%),深圳会有6家企业上榜(加上招商银行),再次高居榜首,北京有3家,杭州南京佛山有2家,上海广州只有1家上榜,厦门没有。
也就是说,如果只统计非国资控股企业,深圳是《财富》世界强的最大赢家。10年前,深圳只有平安集团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如今已经有6家企业上榜,而且均为深圳土生土长,分别是平安集团、华为、正威国际、招商银行、万科、腾讯。其中,平安集团在上榜的中国民营企业中排名第一,华为排名第二,正威国际排名第三。也就是说,中国最大的三家民营企业,居然全部出现在深圳。
这说明什么?深圳拥有国内最强的民营企业孵化能力,它和国际上另一座盛产企业巨头的城市——西雅图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未来5到10年,比亚迪、大疆科技、华大基因等种子选手亦有望进军世界强,深圳的弹药比任何一个竞争对手都要充足。
这再次印证了一句至理名言:国企看北京,外企看上海,民企看深圳。北上深共同构筑了中国经济的三座塔尖。
从中我们亦可以窥见深圳相比上海的独特性,上海和深圳是中国经济的两位头部悍将,但最近20年来,二者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模式,上海大力提升城市能级,对外代表国家形象,成为全球顶尖企业布局中国的桥头堡,越来越呈现出国家门户城市的特征——超强的向内聚合能力;而深圳则在创新创业领域另辟蹊径,培育出一系列世界级的本土企业,到全球各地攻城拔寨,越来越呈现出经济中心城市的属性——超强的对外辐射能力。
这是一场中国式的门户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竞赛,二者缺一不可,共同代表国家参加全球竞争。但以中国之大,培养出世界级的国有企业不难,吸引到世界级的跨国公司过来投资也不难,但在短短20多年时间培育出世界级的本土民营企业,才是难上加难。
深圳比上海强在哪里
作为一个年轻的城市,深圳靠什么取得如此大的经济成就呢?答案是把握住了当今全球的两大潮流——金融与科技。最近10年,全球经济的动力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产业增长乏力,唯有科技与金融欣欣向荣,看最近几年的财富强名单,这种洗牌效应非常明显,新兴的科技与金融企业爆发式增长,而能源、重工、传统制造业企业的名次则屡屡下滑。
放眼全球顶级城市,基本上都归功于这两个领域的出色表现,比如科技之于硅谷、东京,金融之于纽约、伦敦、香港。
当前,深圳已经在科技与金融领域出现“新四大金刚”格局。本世纪初,深圳曾有华为、中兴、平安、招商“四大金刚”的说法,如今,四大金刚仍然光芒四射,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老“四大金刚”已经不能准确地代表新时期的深圳精神了,因此,我提出一个“新四大金刚”的说法,分别来自四个战略级新兴产业。
第一位金刚来自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这是今天全球市场规模最大的科技产业,包含了集成电路、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物联网、软件工程等多个领域。这个领域的生态级领军企业毫无疑问是深圳的华为,这家企业的销售额、资产、员工一半以上在国外,是目前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中国能否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建立世界级影响力,相当程度上得靠华为的带路。
第二位金刚来自互联网,这是今天中国唯一一个可与美国抗衡的产业,目前这个领域公认的领军企业有两个,分别是腾讯与阿里,但我更看好腾讯,首先腾讯的用户规模、用户粘性、产品设计、连接力、可塑性,都比阿里要强。其次,阿里对互联网本身的深耕细作不如腾讯,也缺乏一个可以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