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临床治疗 http://m.39.net/disease/a_9111082.html
「本文来源:四川发布」
成都都市圈是个什么“圈”?
11月29日,四川省政府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一个现代化都市圈。
记者从四川省发改委获悉,成都都市圈的建设可以形象地概括为“四个圈”,分别是:建设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构建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形成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扩大开放合作的国际朋友圈。如何理解这些圈?四川发布专访四位专家、教授作详细解读!
通勤圈
解读人
戴宾
四川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Q:
围绕便捷高效的交通通勤圈打造,《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有何亮点?
A:
为了更好地支撑成都都市圈的发展,《规划》提出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轨道交通一小时通勤圈。通过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多种方式的有机衔接,形成成都都市圈发达的通勤网络,形成高密度、大流量的通勤流,密切成德眉资之间的经济社会联系,推动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发展。
Q:
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立体”体现在哪些方面?跟过去相比,弥补了哪些不足?
A:
所谓立体交通指既要地面交通和空中交通构成一个整体。成都都市圈的地面交通主要是要发达陆路交通,包括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
与以往的规划建设相比,《规划》一是突出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将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有机衔接起来。二是强调以“两统”(统一建设标准、统筹建设时序)推动都市圈统一高效的骨干通道网络。
空中交通是促进和推动成都都市圈开放合作的重要保障,《规划》提出要巩固国际航空枢纽的地位,一是强调要加快推进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两场一体”运营,二是提出强化机场与铁路、公路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高航空运输的效能;三是提出运输航空与通用航空的协调发展。
Q:
《规划》中有关提升国际门户枢纽能级和构建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的安排部署和重点项目建设,将对都市圈的未来的发展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A:
一是对成都都市圈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重要的支撑保障,包括产业协作共兴、开放协同共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生态环境共保同治提供基础性的支撑和给予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是对成都都市圈经济社会产生先导引领作用,即通过轨道交通和公路交通路网布局、枢纽设施和枢纽节点的布局,对未来成都都市圈的空间发展格局、产业发展格局、城镇发展格局以及人口的空间分布和流动产生先导性的引领作用,加快都市圈一体化、同城化的进程。
产业圈
解读人
杨春健
四川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正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区域和产业发展、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生态环保和节能减排等领域研究工作。
Q:
围绕产业圈打造,《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有何亮点?
A:
我理解主要可从四个方面来看,一是强化打造协同共兴的产业生态圈。在空间纬度上,强调跨区域共建,共享成都发展环境、发展资源和发展平台,优化差异化协同布局;在产业纬度上,强调发挥成都优势实现高端切入,培育产业生态主导型企业,加大垂直一体化整合力度,实现协作共兴。
二是强化德眉资产业服务配套。发挥成德眉资毗邻地区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往频繁的比较优势,强化产业承接能力,推动链式关联、梯度布局,在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重点领域构建不同类型、各具特色优势的产业功能区,推动形成“研发+转化”“总部+基地”“终端产品+协作配套”等产业分工模式,搭建覆盖生产采购、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等多环节的区域产业协作供需对接平台,促进成都都市圈内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降低各类交易成本,共同提升产业生产效率、产业链韧性。
三是强化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数据已然成为数字经济的核心生产要素,数据流通对于产业数字化转型意义重大,对于构建形成生产、流通、消费“三位一体”的共享经济、流量经济生态链至关重要。《规划》提出建设高效畅享智慧都市圈,为促进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供新支撑、新动力。
四是大力推动资源要素同用。成都都市圈在人口体量上非常大,但产业体量这块还需持续加力,而产业体量的提升需要资源优势的协同发力。面对资源配置的“先天”不均,需要充分把握产业升级、人口流动和空间演进趋势,顺应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的要求,突出资源要素同用,不断提升都市圈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位势,打造引领西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极核。
Q: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打造“三带”,新的产业带布局有何优势?
A:
打造“三带”,新的产业带布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于推动行政区经济区适度分离改革在产业发展方面,是一种有益探索。如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有利于依托成渝发展主轴、助力成都东进和重庆西扩相向发展。
二是对跨区域推动产业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共兴发展,整合资源的空间布局,打造产业发展“升级版”,具有新的优势。比如,在产业垂直整合这块,有利于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应用型研发的垂直整合。再比如,对加强成都向德眉资疏解非省会城市核心功能产业也是一种探索,比如物流基地、批发市场等方面,形成聚集上中下游成链发展态势。
三是集聚关联产业,比如通过统一招商、建立共用产业平台、知识产权联盟、中试基地。
Q:
城市和小城镇组团发展这种新的模式应当如何运行?
A:
城市和小城镇组团发展这种新的模式,体现了圈城感、梯度感,能够更好推动成都都市圈的生态圈体系架构和功能区产业布局优化,更好统筹城市功能,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更加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未来赛道和细分领域。
城市和小城镇组团发展,需要在中心城区、城市、小城镇上打组合拳。
优化中心城区方面,需要统筹考虑成都中心城区的人口密度、开发强度、建筑高度,优化中心城区人口分布,中心城区优质医疗、教育、养老等功能设施要向成都郊县辐射延伸。
完善城市功能方面,需要成都的一些产业向德眉资疏解,在功能疏解过程中,打造一批环境优、经济活、交通便、人气旺得现代化郊区新城。
优化县城宜业宜居功能,做强县城优势产业,补齐公共服和市政设施短板,增强县城人口承载力。培育一批德眉资城市和成都郊县的重点镇、打造卫星镇。
以此,有利于更好发挥成都极核带动作用、德眉资比较优势,落实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布局原则和发展路径,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Q:
产业集聚的效益要如何体现?
A:
产业集聚是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集聚效益的体现,需要把握“两个突出”,做大规模效应、避免拥挤效应。
一是突出产业“耦合”。产业集聚不是简单的汇聚,而是产业成链、集群发展。成都都市圈产业生态圈的打造,与一般的产业集聚区不同的是,它是跨区域性的,需要强化区域之间的产业政策对接,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高端切入、错位发展,联合实施产业集群配套型和关联企业集聚型招引,促进产业链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推进产业链核心环节本土化、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实现生产力的集中布局,促进资源集约利用,降低生产成本,做大产业规模、做强产业链条,共同“做大蛋糕”“分好蛋糕”。
二是突出功能“聚合”。城因产兴,产因城强。产业集聚需要体现产城融合、企业生产与生活服务的比例协调,充分体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成都都市圈承载的人口总量近万人,产业生态圈的产业集聚功能要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起来,充分考虑与城镇发展的无缝对接,注重生活功能配套,做强产业功能平台,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为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率先作出贡献。
生活圈
解读人
盛毅
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原副院长,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咨委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首届杰出人才获得者。
Q:
围绕便利共享的优质生活圈打造,《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有何亮点?
A:
我认为主要有四个方面的亮点。一是《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坚持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了重点;二是规划注重均衡化、便捷化,相关投入也有所增加;三是坚持整体提升,形成共建共享的优质生活圈,形成良好服务生态和集聚效应;四是我们看到,它也将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保障放在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Q:
怎样的生活圈算“优质”,能不能举例说明?
A:
我认为,“优质”起码要有这几个特点,比如服务质量好、可选择多、获取便捷、共享程度高、发展快、今后与国际接轨程序高、可以利用的各种平台和信息越来越多。
再细化一些,比如能实现公交、健康、社保等服务的一卡通、一站通,教育、医疗、社保、就业手续的异地通办,急救医疗网络联动协作,多层次的人才交流,合作办学、合作建设职教城,推动开展对口支援,举办更多样化、更国际化的演出和体育赛事,以及能够提供更充分的就业岗位选择,这就是我们认为比较优质的生活圈。
Q:
教育、医疗、社保等的同城化发展可能会为成都都市圈居民带来什么样的有益变化?
A:
简单来说,成都现代化都市圈建成后,居民可享受到的生活服务资源将更优质和更多样化,可以参与的文化体育生活也将更丰富多彩,社会保障会更全面、更充分,就业创业机会更多,配套的服务也会更全面,大家可以全方位地感受到成都都市圈打造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
朋友圈
解读人
尹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清华大学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兼任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综合方案副总规划师、雄安新区规划评议专家组专家。
Q:
围绕“朋友圈”的打造,您认为成都都市圈的“朋友圈”有多大?
A:
可能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