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是一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一年,世界经济低迷,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国内也面临着需求不足、结构不平衡、风险隐患等多重困难。然而,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中国经济展现了强大的韧性和活力,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超过30%的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
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年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中国全年GDP达到了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2%,增速比年加快2.2个百分点。这一成绩单,不仅超出了市场预期,也超出了全球平均水平,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
从产业结构看,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更加优化的格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54.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增速,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增速明显高于平均水平,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同时,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也保持了稳定增长,特别是工业生产恢复了正常水平,制造业增长4.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6.6%,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需求结构看,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更加平衡的状况,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2.5%,比上年提高43.1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仅上涨0.2%,保持了较低的水平,为居民消费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也实现了较快的恢复,反映了居民消费的强劲需求和旺盛活力。同时,资本形成总额和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也保持了正增长,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特别是,货物出口增长0.6%,在全球贸易萎缩的背景下,显示了中国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开放度和韧性。
从区域结构看,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更加协调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各地区的优势互补和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东部地区依托先进的基础设施、完善的市场体系、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创新资源,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水平,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中部地区充分发挥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加快了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动力。西部地区紧紧抓住了国家战略的机遇,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民生改善等方面的投入,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东北地区积极推进了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和开放合作,为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从发展质量看,年,中国经济呈现出更加优良的表现,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更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包容性和安全性更强。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到.2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2.64%,比上年提高0.08个百分点。数字经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绿色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导向,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3.1%和4.1%,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水平继续保持了世界领先的水平。民生改善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降至4.8%,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8%,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风险防范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债务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总之,年,中国经济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顶住了外部压力,克服了内部困难,实现了高质量发展,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超过30%的动力,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引擎。这一成绩单,不仅超出了市场预期,也超出了全球平均水平,显示了中国经济的强劲势头和巨大潜力。展望年,中国经济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