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新消费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

7月13日,第一新声正式发布《年中国新消费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并成功举办了线上发布会。

文/清水

受新冠疫情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中国消费市场面临巨大挑战。

例如今年3月以来,全国各地再次出现疫情反复,部分地区疫情形势严峻,防控措施升级导致的停工停产,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居民消费能力不足、消费意愿下降。数据显示,年4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同比下降高达11.1%。

根据第一新声研究发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下降背后有着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消费需求和资本的双重下跌、线下渠道门店的倒闭、线上流量成本的上涨、产供销节奏被打乱等问题。

这些问题给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困扰,但同时也加速了中国消费产业数字化进程,“人、货、场”正在不断重塑,一大批拥有“数字原生”能力的新兴品牌正在诞生,科技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成为行业共识。

为了了解疫情之下消费产业数字化真实发展现状,推动中国消费产业数字化发展进程,自4月起,第一新声面向广大行业从业者开启了报告调研问卷工作,基于第一新声研究部的调研、甲方的反馈及相关调研数据统计,正式发布《年中国新消费产业数字化研究报告》。

本次报告的线上发布会邀请到了多位企业、投资机构的创始人及高管参与。例如甲方包括完美日记采购负责人张婧、兰舟创始人郑博瀚、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参半联合创始人张轶、白小T创始人张勇、鸭鸭品牌总监胡诗琦。

标杆企业包括支出宝创始人兼CEO杨红提、影刀RPA合伙人远方、开为科技COO杨宽、时谛智能创始人CEO林子森、宾通智能创始人CEO龚超慧、轻流创始人CEO薄智元。

投资机构包括高鹄资本合伙人金涛、天使湾创投合伙人谢意、CMC资本合伙人徐晨。

在发布会上,第一新声创始人兼CEO姚毅作为主办方进行了致辞,他表示:“

‘数字中国’不只是一个风口、一次浪潮,更是一场科技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融合革命,这一场革命已经在消费零售产业深处生根发芽,中国消费零售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地重塑,一个属于中国的‘数字新消费’黄金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回顾发布会期间,亮点众多,如嘉宾的主题演讲、消费品牌商与服务商及投资人的圆桌论坛交流、报告重磅发布等。

亮点一:4位嘉宾分享

发布会共邀请到了16位嘉宾,他们对消费行业数字化的采购、营销、设计、供应链、RPA、无代码等数字化转型各方面进行了分享和讨论。

其中4位嘉宾做了主题分享。

例如支出宝创始人兼CEO杨红提表示:“采购支出管理未来有6大趋势,一是从成本开始往支出方面考虑。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而支出覆盖范围更广,包括了成本、费用、营运资本等。二是从单一逻辑到多业务逻辑。随着消费环境、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大,很多企业都会面临跨地域经营,跨业务单元经营的难题,因此,企业必须有更灵活、更柔性、可适用于不同业务场景的采购供应链管理模式。三是从全球化往本地化的迁移。为了应对全球日益增多的贸易冲突,如何在本地构建可信的供应链网络,也已成为很多优秀企业不得不考虑的话题。四是从业务支撑转向业务创新。在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大趋势下,采购和供应链也涉及到诸多的管理创新,包括甲方企业的创新,也需要与供应商体系进行共创,目前,采购供应链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业务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五是传统的供应商管理向供应商的私域流量池管理转变。传统的供应商管理中,企业采购只负责合格供应商的清单管理,但除此之外,企业还有大量的潜在供应商,比如询过价或者打过交道,但是种种原因没有合作,这些供应商同样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优质资产,但因为没有系统管理,这些资产随着采购人员的离职流失往往也消失了,所以与企业私域流量池一样,供应商也需要不断管理和深化。六是从传统的采购支出管理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演变。”

开为科技COO杨宽表示:“从时间上来看,目前从上海疫情恢复之后,消费在短期内回升,Q3和Q4是消费品营销、抢占市场的好时机。从空间上来看,开为科技聚焦的场景是消费场景,具体包括零售商(大卖场、大超市)以及线下连锁门店。这就是我们和其他MarTech企业存在差异的地方。我们绕着距离消费者最近的零售‘最后一米’关键场景,利用开为的线下大数据技术和营销能力去帮助品牌构建覆盖消费者完整购物周期的‘场内+线上+站外’的全域触达路径,提供一站式的数字营销解决方案。聚焦消费场景的原因总结为三点,一是75%快消品销售来自于零售系统,线下零售是巨大的交易市场、流量蓝海市场。二是70%的消费者购买决策是临时决定的,顾客距离商品越近,冲动购买可能性越大。三是在消费场景里有大量的消费者数据可以挖掘,根据顾客的购物行为进行人群画像分析和精准推送,通过数据洞察,精准优化产品研发及营销策略。”

白小T创始人张勇表示:“打造新品类是成就新品牌最快路径,新品类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强占用户心智,当然前提是新品类真的有用户需求,且能够为用户提供价值。在这个大前提下,再去思考品牌问题,品牌不是做出来的而是长出来。这就像植物生长的过程,当它是种子的时候有DNA基因,把它埋在土里,然后浇水施肥,此时看不到任何东西,这个阶段真的没有品牌。但是种子一旦破土而出,你会发现苗长得很快,这个时候品牌就慢慢的长出来了。所以刻意的去做品牌是做不成功的,只能是一点一点长成。”

鸭鸭品牌总监胡诗琦表示:“数字化为老品牌的焕新颜提供了有力支持。我们从BMS系统建设着手,做自己的商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打通供需业务链,助力品牌从供给端到销售端,从材料端到需求端实现品牌管理。例如在羽绒服的生产成本中,羽绒原料占了大头。近年来,羽绒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价格的不稳定性与不可控,会直接影响到产业上下游。我们希望在源头端就开始抓紧,把品控环节进行前置,直接把原料供应商纳入在BMS系统内部,实时监测、抓取羽绒原料的价格态势,并由鸭鸭专门的原料采购中心通过集团+区域的方式进行集采。此外,在生产环节,目前为止我们的BMS系统录入了多家优质的供应商,其中有10家是整个羽绒服行业最头部的供应商。”

亮点二:10+位嘉宾圆桌讨论

发布会上,包括消费品牌方、服务商、投资人等十几位嘉宾分别参与了两个圆桌论坛,他们从各自企业及行业角度对新消费数字化转型进行了讨论与分享。

其中,第一个圆桌论坛主要围绕“消费产业数字化的现状与痛点”。

问题:高鹄资本合伙人金涛:各位根据自身品牌情况来看,消费企业在数字化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挑战或难点是什么?

完美日记采购负责人张婧:最大的难点和痛点是数字化管理的组织管理机制与传统组织管理机制不同。我之前在一家外企工作,两年前到完美日记工作,这两家公司是完全不同风格。

数字化的组织管理,它是分权的、灵活的,需要大家一起协同、整合资源,注重根据员工的兴趣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价值是自下而上或者自上而下去共创起来的。传统的组织管理是机械化、集权的,信息是自上而下的传递,注重的是执行、计划控制、预算控制。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机械化的组织进行迭代更新过程中,所付出的成本会比较高。

兰舟创始人郑博瀚: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敏捷迭代,且迭代的方向又不能太重。二是因为兰舟现在做非标的线下市场,例如餐饮门店,非标线下的数据是否可信是比较大的挑战和痛点。我们的解决方式是用结果去校正,这对于数据传输能有一定的控制。

夸父炸串创始人袁泽陆:一是我对于敏捷开发的挑战特别认可,因为在传统行业里,管理者认为东西还没弄好不能上线,而敏捷开发是产品能用了就要上线,然后不断的去迭代。

二是业务的重新再造。门店的加盟连锁行业是有传统的经验在支撑,有一套流程a,但数字化的过程并不是针对a做ERP、在线化就能称之为数字化。在数字化的过程实际是在拆解业务,最后发现数字化完成后做了一个b流程,整个业务已经与a完全不同了,这个过程中就是我们对实际业务的底层重新定义和梳理。而业务再造无论在创始人的层面,还是在执行团队以及外部环境来看,都会面临着诸多的质疑、不确定以及阻力等。

参半联合创始人张轶:一是多平台融合对于企业而言是一个挑战。如果企业只做单一渠道,可能融合问题复杂系数相对有限。但参半是做线上线下全渠道,线上渠道都是自己的,线下渠道有自己的,也有供货、经销商的。如果像有一些品牌还涉及自己线下开店的,那么复杂系数会更上一层,如何将这些平台融合与很大挑战。

第二点是赞同袁总的观点,哪怕是同一个生意,数字化、数据化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简单加的逻辑,例如公司原来做共7件事情,用数据化的方式去做的问题,很可能优化出了一个新的流程,新的流程里不需要6和7,45的顺序也打乱了,缩短中间某些反馈的流程,或者使得中间某些决策往前提了。这里面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能力,需要每一个环节都做到信息的高度同步,才能把所有业务环节的流程全部打通。

影刀RPA合伙人远方:我认为比较重要的是推动数字化的部门,例如IT部门与业务部门如何形成紧密结合?IT部门必须要非常了解业务部门的业务,只有这样数字化转型才可以更好地落地。

举两个例子,我们接触的企业大概分两类,第一类企业是IT部门跟业务部门结合得非常紧密的,例如影刀在华东区域的一个客户是国内知名的TP商,这家公司有一个专门的RPA团队,协助业务部门进行自动化软件机器人的搭建,他们把客服、运营、财务等部门中存在的各种重复性的人工操作,全部用机器人替代。这样业务部门非常的开心,IT部门也很有成就感。

第二类企业的IT部门与业务部门是割裂的,IT部门把精力放在向上管理上,老板喜欢做什么大的东西就去做什么。例如建中台,这其实忽略了来自一线的业务部门的核心需求,当然建中台、上系统等大事很重要,但是从小处着手,从倾听和满足一线业务部门的需求开始,一个个小的价值积累起来,也可能会形成比较大的价值。

第二个圆桌论坛主要围绕“消费产业数字化的趋势及展望”。

问题:天使湾创投合伙人谢意:几位嘉宾认为未来消费产业数字化的发展趋势有哪几方面?

CMC资本合伙人徐晨:一是数字化的渗透率会逐渐提高,智能化的覆盖面会更广,而且产生的交叉反应会更多,这值得期待。二是消费数字化向元宇宙方向发展,肯定是一个新的领域,会诞生很多机会。

白小T创始人张勇:数据仍然是重要的,但对于成立时间较短的公司来说,要完成所有端口的数据,并且打通软件系统,是非常巨大的工程量,所以我们应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工具先把数据打通,建立中台,然后从数据中产生分析,倒推业务未来发展的方向会更好。此时,虽然每家公司看似都在一个行业里,都是消费品,但背后的运营逻辑、侧重点、对用户的理解度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难真正的通过市场化的软件将公司实现全面的数据化。第二个阶段就必须有一个真正的IT团队,能完整的把公司前后系统打通,把公域和私域打通,把业财打通,把用户的全生命周期打牢。第三个阶段是将队员进行优化,将产品迭代。

时谛智能创始人CEO林子森:一是从设计层面来看,大家对美的需求越高,我认为会有更多美的东西产生,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机会点。二是过去大家在智能制造的供应链环节抱有悲观的状态,但现在大家需要在整个后端降低更多的人力成本,同时增加效果,我认为在供应链环节的数字化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也高。三是大家对数据也是越来越刚需,因为时尚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数据的垄断性,这也是我去做时谛智能的原因,想将零售、设计、供应链三者的数据统一标准,做一个定义。

例如当我们做一款面料的数据标准化时,会发现市场端和产品端对面料是一种看法,板师和工艺师又是另一种看法,生产制造端的工厂对面料又是其他看法,如何将这些维度的看法定义为材料的标签和属性是值得探讨的事儿。

宾通智能创始人CEO龚超慧:一是未来是一个社会级别的数字化,即把各种相关产业链上的行为都能以形成数据标准,并且数据能实时交换和产业级的整体协同,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二是随着元宇宙时代的到来,物理世界发生的行为都能在数字世界里重新做一遍,而且数字世界的效率会高很多,试错的成本也是无穷的低。我们可以像打游戏一样丢了一条命,还可以再用一条命继续。所以怎么样利用数字世界的快速创新能力,去推动整个线下效率的提升是一个巨大的命题,也是未来的趋势。

三是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设施的普及和推广,整个供链接的链路会越来越短,甚至传统的专业化的划分边界会越来越模糊。例如有看到很多专业化的工具已经不仅仅是专业的人使用了,可能是消费者直接进行需求的表达。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跨边界的穿透能力,能让供需的链接和协作变得更加实时和连接。

轻流创始人CEO薄智元:一方面是面对数字化很多的消费企业会不知所措。例如有很多新的消费品企业本身业务模式很好,但它没有很好地运用数字化能力去缩短流程和优化业务。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用数字化推动组织的创新。实际上不同企业面对的阶段不一样,有的是解决线上化、信息化的问题,有的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sj/18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