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一控两减三基本是什

农业资源环境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保障。曾经的“田园净土”正经历各类污染的侵害。

农业部日前发布《农业部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并召开新闻发布会。

■解读

一控两减三基本

“一控”

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

“一控”主要是在农业水的用量方面,通过采取节水农业包括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等措施,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一方面,现在的利用效率是一立方米灌溉水可以生产一公斤粮食。这个水平跟发达国家1.2~1.4的水平相比较,还有一定空间,所以这方面有潜力可挖。另一方面,加强农田设施建设(包括管网建设),以减少灌溉水在输运过程中的消耗。所以农业部提出要把农田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

“两减”

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

“两减”主要是在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方面。这几年也在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通过一些措施来有效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效率。

现在农药化肥的利用率总体来讲比过去有明显提高,化肥综合利用率为30%左右。但若跟发达国家或者利用水平比较高的地方相比,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今后将会把果树和蔬菜的化肥使用量作为重点进行削减。

“三基本”

指畜禽粪便、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一是在畜禽便污的处置方面,通过种养结合、农牧结合,充分布局养殖业,而且要严格进行环境评估,实施环评制度和限养制度。

二是要对废弃物进行综合循环再利用,使废弃物、粪便能够得到更高的利用效率。

三是农作物秸秆问题也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整个农作物秸秆的生物量超过9亿吨,其中可以收集的秸秆达8亿吨。如何对秸秆进行有效综合利用,是将来需要加强的工作。农业部提出把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从76%提高到85%左右。

1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地区差异大

农业面源污染总体情况不容乐观,污染种类多、分布广,各种类型在不同地区差异比较大。

西北干旱地区由于农膜的大量使用,农膜污染问题、白色污染问题比较突出;中东部地区由于化肥、农药的使用,再加上特殊的生活气候条件,农药化肥面源污染的问题相对比较突出;南方由于畜禽养殖规模化水平比较高,规模也比较大,农业畜禽粪便污染问题则比较突出。

“多年来,中国化肥、农药用量相当大,生产和使用量都是世界第一。但化肥、农药的利用率比发达国家却低15%~20%左右,降低使用量、提高利用率势在必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建议。

另外,畜禽粪便是农业面源污染的一个最大来源。目前,我国饲养生猪12亿头,每年出栏7亿头左右,而且规模化养殖的速度比较快,规模化养殖头以上的达到40%左右。

规模化养殖之后,做得好可以集中处置,提高利用效率,提高产业化水平,但是如果处置不当,或者配套设施跟不上,可能会产生环境事件。“这就是为什么加强清洁养殖、标准化养殖,尤其是加强建设配套设施的原因,我们提出75%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要配套建设废弃物贮存处理利用设施。”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说。

再有,秸秆焚烧问题比较突出。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是76%,但是秸秆的量现在还在增加。秸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处置,秸秆焚烧将会导致环境问题。另外,秸秆如果随意堆到河沟、湖里,腐烂后会产生有害物质进入水体。

2化肥农药使用量世界第一

国内粮食生产模式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是保证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现在如果把化肥农药的量减下来,对粮食产量会不会产生影响?

张桃林说:“我想无论从理论和实践,还是从国际国内的经验和做法来看,完全可以做到化肥农药减量而粮食不减产。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化肥农药利用率虽然在粮食作物上有了大幅提高,但跟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提升空间,这也是我们减量的一个空间。另一方面,特别是在果树、蔬菜这方面的减量空间非常大。这几年化肥农药的增加,主要是由于果树、蔬菜的增加。我们算了一下,大概16亿多亩的粮食播种面积跟差不多9亿亩的果树、蔬菜使用的化肥量差不多,各占半壁江山。粮食的化肥使用量是万吨,果树、蔬菜是2万吨,而且果树现在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每公顷公斤,蔬菜为每公顷公斤,这里面增长的空间也是我们削减的空间,而且必须要削减。”

从国际上成功的经验来看,像英国、法国、日本,他们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削减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虽然现在使用量大大削减了,但是谷物的产量却增加了。此外,还可以使用大量有机肥。因此,通过优化施肥,通过综合体系的运用,完全可以把化肥量减下来。

“关键是要转变农业生产理念和生产方式。”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所长任天志表示,为实现农业增长而不惜环境代价的理念必须转变,要杜绝欠新账,逐步还旧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3超薄农膜便宜但难回收地膜需加厚回收应给补贴

目前,我国农膜使用量是万吨,其中地膜是万吨。在农膜方面,怎么实行农膜的有效回收处置以及循环利用呢?

从污染源头来讲,主要是材料问题。现在厚度小于0.毫米甚至小于0.毫米的农膜还在大量使用,主要是因为成本比较低,农民基本都买这种。这些农膜容易老化,而且容易残留在土壤当中。

张桃林表示,这就需要对症下药,首先要通过激励机制、政策的支持,促进农民或者生产者更多使用合乎标准的农膜。第二,开展农田残膜回收区域性示范,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逐步健全回收加工网络,创新地膜回收与再利用机制。第三,应加快生态友好型可降解地膜及地膜残留捡拾与加工机械的研发,建立健全可降解地膜评估评价体系。

同时,《意见》提出,加快地膜标准修订,严格规定地膜厚度和拉伸强度,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在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同时,加大旱作农业技术补助资金支持,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

4底数不清协同不力管理不善需健全监测网络创新治理模式

现在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类型、范围以及程度不是非常清楚,需要加强基础性的普查工作来摸清底数。而且要通过监测,不断把握其动态。张桃林表示,在这个基础上,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并要做好科学规划。

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首先要形成职能分工明晰合理且工作到位的管理体系。“农业面源污染是开放的、跨流域的,而且是流动性的,所以流域上中下游之间要加强协同。”张桃林还表示,监管体系建设非常重要,要健全监测网络体系,完善监测方法和手段,加密污染检测站点。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的工作,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但同时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以及农民之间形成一个协同共治的格局。

“农业面源污染是个长期累积的问题,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得到完全解决,需要长时期的不懈努力。”张桃林强调,总的一个原则就是谁污染谁负责、谁污染谁治理,而且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要有一些法律和监管机制。另外,治理模式要有所创新,防止将污染成本转嫁给农民,切实保护农民的利益。

中国环境报记者赵娜

环境工程

huanjinggongcheng

点击标题下方蓝色字“环境工程”







































小儿白癜风能治好吗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js/1024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