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亮绘画艺术的文化哲学透视
——怪才徐亮和他的艺术之路
远行——成长的契机
走出自己的家乡,看到外面的世界,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成长之机。而对于混迹江湖,又没有学历的徐亮来说,更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
而机遇又只青睐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于没有准备的头脑来说,机遇是根本没有成立的基础的。因而在徐亮内心深处日益发酵的理想,已经为他的远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只等待机遇的光临了。只是这机遇竟又是缘自一场震撼全中国的灾难,那就是年的中国特大洪水。
年中国特大洪水,受灾最严重的有四个省区,北方的是黑龙江省,南方的则是湖北、湖南和江西三省,而蕲春所属的黄冈市则是严重的受灾区之一。因而便有深圳的老板来邻县武穴赈灾,捐款万。武穴市政府便帮助该公司在电视台做广告招工,徐亮便作为油漆工跑去应招,于是便和武穴师范的一批学生50多人一起到了深圳。开启了人生的远行之旅。
正是这一次远行,让徐亮得以认识外面的世界,也有了转变自己人生轨迹的契机。
自信——高扬个性的风帆
自信,应该是画家必要的素质之一,试想一个没有个性的绘画作品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作品呢?而作品中的自信即是个性,这个性也展现为一定程度的“神经质”,而这种神经质又必然来自于画家、来自于艺术家那种强烈的自信。应该说每一个有个性、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是来自于艺术家高扬的个性风帆。
画家徐亮的自信、徐亮的个性即来自于他自小的叛逆精神和叛逆性格,来自于他桀傲不训的抗争,来自于他并不明确目标的个性追索,来自于他对绘画艺术情有独钟的热爱。只不过这种个性和自信在现实中被有幸地一步步强化了、明确了、清晰了、成型了。
徐亮讲,在他们去深圳后,他就开始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了。当时他们培训工一共有50多人,都是湖北的,因为被分进了很多不同的部门,就有人不高兴。他就跟大家讲,这个太好了,如果大家把所有流程弄明白了,直接去印度复制这么一个厂子。印度人又多又穷,肯定能发财。大家都笑话他,但是就现在看起来,那也是个很不错的思路啊。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清晰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了。
一个多人的工厂,一个个对老板念念不忘的员工,一个个近似于天文数字的生产效益,所有这一切都再次激发了画家徐亮那自幼便不服输的精神,那“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念。
也就是这个自信,这个让他深感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让他开始了不同的选择,开始了冒险,开始了不同的人生抉择,开始了公开宣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他要拜师学艺了。
这个个性风帆的高扬,也在日后逐渐融入了他的作品,融入了他的画风,并成为了他绘画的内在精神品质。
拜师——惺惺相惜的共鸣
拜师对于徐亮来讲意义重大,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人生转折,也是一次强烈的思想共鸣与人生唱和。
用一句极俗的话来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高人指路。对徐亮而言,也是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前面的东西都有了,就差这高人指路的一关了。
这一关,还意味着人生的一重抉择。
年,徐亮选择了在绘画领域的深造,而更巧的是,他选择了画家赵晓佳,这一个与他经历和性格颇为相似的绘画大师,也正因为如此,才有惺惺相惜的可能,才有了因共鸣而产生的人生辉煌。
画家赵晓佳先生也是一位有个性、有思想的伟大画家。
赵晓佳先生,年生于辽宁省锦州市。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辽宁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事、锦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锦州市油画学会主席、辽河画院职业画家。
赵晓佳老师也是一个怪才,一个富有才华的人,但是他远没有钱钟书、沈从文先生那么幸运。赵老师第一次考中央美院就拿了个全国第三,可惜是文化课不行,连考了八年竟然都没有考上。而艺术研究的结果,赵晓佳先生却是他的所有师兄弟当中最杰出的一个,这可真是一个苦涩的玩笑,一个现实版的反讽。
这一点与徐亮的经历也有些相似,好在这个社会还允许他们有成功的些微希望。在年底,徐亮到深圳一家工艺礼品厂参加美术文化课考试,当时和他一起考试的是一批师范学校的美术生。他考的是倒数第二,还有一位是压根就不去学习的人。
现世需要人才,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可惜的是所有的条条框框又往往是限制和遏制人才的东西。有时候真难说得清楚,那些怪异的人才要在怎样的夹缝中才能喷涌而出?一若古之毛遂者,要有隐忍多年的耐力,还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正是因为有了赵晓佳老师,有了张君凌老师等高人的精心指导,徐亮的才华才有了得以展示的机会,有了得以前进的明确方向。
赵晓佳老师
张君凌老师
涅槃——浴火重生的蜕变
凤凰涅槃是一种浴火重生的升华,一种质的蜕变,一种生生不息的永生,她也寓示着奋斗、寓示着痛楚、寓示着痛快淋漓、寓示着前进的方向。
就象智慧的武师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换力”的过程一样,艺术也有一个不断升迁的过程,也有需要日益跨越的台阶,才能完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升华历程。
从人生经验的积累,思想的日渐萌芽,到拜师学艺,徐亮终于完成了登堂入室的前奏,开始了他在艺术天地的自由徜徉。
拜师学艺的年,自然是徐亮人生的重大转折,是一次登堂入室的质的跨越。
艺术的砥砺、勤奋的努力、刻苦的钻研、伯乐般的赏识、父母般的支持,这样的艺术历程决不是一般的奋斗所能诠释的,也决不是一般的指路名师所能给予的恩惠。幸运的是徐亮还有一个手足情深的亲弟弟徐兵全力以赴的支撑。他的艺术之旅才变得那般坚定、那般绚丽夺目。
年“纪念延安讲话发表60周年”获锦州市二等奖并被锦州晚报报道;
年参展新绘画的精神--辽宁省首届青年艺术家邀请展;
年辽宁省第五届青年美展铜奖;
南北方交流展;
北京后备箱艺术计划;
北京-厦门-建阳巡展“朱熹故里行”;首届青竹画材杯。
这毫无疑问的,是一张绚丽的榜单,从拜师学艺的第二年始,徐亮便有了百点热耀出千分光的成绩。而07到15年又是他的一个瓶颈期、苦闷期、求索期和突破期。个中的坚涩非当事者难得明白,那又是怎样的涅槃才能获取的绚丽光彩呢!
自省——永远的艺术求索
在哲学的最高范畴,有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意识能不能认识它自身的问题。所以人人都有一个自省,一个自我认识的终极问题。而探索这个问题是痛楚的愉悦,是稍有觉悟的人们就会萌生的灵魂自觉。
这是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也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永不止息地纠缠着的神圣命题。它自然也是一切艺术的最高命题。这个命题也是人类能够在根本上不断进步的伟大动力之源。
马克思也曾明确地指出:蜜蜂筑巢的本领令世间无数伟大的建筑师汗颜,但哪怕是一个最蹩脚的建筑师,在一开始就比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在他动手之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好了。
这是人类天性的高明之处,可惜太多所谓的大师往往迷惑于肤浅的外物,却于本真的命题反而浑沌无知。
好在徐亮在一开始就揪住了这个至高命题,并用全部的生命来诠释她。
徐亮非常感慨于先圣孔子的感叹——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得到了多大的快乐啊!
当然,这是由衷的快乐,是不能遏制的内在愉悦与兴奋,这是探究生命的本源,探索自我的真知灼见所激发的永恒热情。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人兴奋的呢?
认识自我本身就是一件极难的事,尤其是小有成就者,更容易迷惑于功名利禄。徐亮动容地谈到一次他的经历:当代著名画家、诗人、散文家席慕容先生,60岁才悟到自己是谁。有一次他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她讲话,讲到这个,她都哭了。这个经历给徐亮带来极大的共鸣与冲击。认识清楚自己有多难啊!
徐亮还讲到了一个对他影响极深的纪录片《吴清源》。这是一个日本人拍的纪录片。
打败日本无敌手的棋坛第一人,吴清源大师,被称为“昭和棋圣”,倾其一生雄踞“天下第一”的无冕王位。吴先生19岁就参悟《道德经》并运用到了他的棋艺上,那是多么高深的境界啊!然而就是这么高的一个人,居然在日本信了十几年的邪教,直到那个教门被日本政府给灭了。
徐亮长吁一口气感叹道:我也经常在想,究竟有哪些动作显示出了我的无知?我又到底有多认识自己啊?
徐亮讲:我也观察过别人如何走到“悟”的境界,那需要很大的机缘,机缘不到,任何别的人说了什么都不算的。那可真是一个难啊!
画家徐亮是幸运的!他在无意间的叛逆中给自己埋伏好了探索人生的根基,积累了足够的人生体验。他的叛逆、他的抗争、他的求索、他的觉醒又给了他撞开艺术之门的机缘。遇到赵晓佳老师这样惺惺相惜的大咖和伯乐、遇到张君凌老师这样慈母般呵护和提携的师长、遇到手足情深的弟弟徐兵的全力支撑,这一切实在是够幸运的了。
然而更幸运的恐怕是他抓住了自省,抓住了追问生命本真这个人类永恒的命题,这个能够给他带来不竭创造和追索愉悦的永恒动力!这恐怕是他作为艺术家的、全部的、成长的根基,也是他的一切绚丽的艺术奇葩得以被创造和宣示在未来天空的内在魂魄。
作者简介:
徐睿达,男,汉族,笔名:日边雨。河北邯郸人,明德文化网总裁。
北京华信商略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
河北玖伍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裁。
中共党史专业法学硕士;
国家高级理财规划师;
白益民产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三农产业发展研究院高级经济顾问。
主要研究方向: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哲学、金融学等。
徐睿达先生,得古都邯郸乡土民风之启蒙,习研老子道德真经之智慧,游弋于儒道墨法诸子百家之流,交融中西历史哲学之义,仰受名师高贤之器重,俯察社会民生之疾苦。习经邦济世之道,受文明教化之任。执教多年,沉醉学术,讲演多于清华等高校论坛,论著多在学术期刊。
人生理想: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以高屋建瓴的战略思维成就杰出的企业家,用东方文化的智慧打造中国自己的财团商社!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