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主要城市产业结构现状

前言

这是一篇知识贴,里面有很多人文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的理论知识,希望你能耐心看。

为调查中国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本平台与百度城市GDP吧吧友

张宸煊合作,统计了以下这张表格。调查对象包括年中国大陆GDP总量前50名的城市、GDP总量未进入前50的省会城市以及部分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型城市、工业城市,共计67座城市。涉及的数据包括GDP总量、增速。第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及占GDP的百分比。以及政府报告中该市的支柱性产业。

总表分表简单总结

1.目前第三产业占比过低的城市GDP增速普遍较低,且其中很多已经陷入负增长,典型代表为:克拉玛依、大庆、榆林。

2.第三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第三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GDP普遍在6%-9%之间,中速增长。

3.大部分城市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汽车、电子设备制造、准备制造、机械、化工、能源为大部分城市的支柱产业。但同处这一阶段的城市,GDP增速差异很大。

3.目前产业结构较优(三产占比高、支柱产业较高端)的城市只有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座。

4.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第三产业占比普遍远远高于普通地级市,前17名都不是普通地级市。这与中心城市的职能有关,这些城市总部经济比较发达、服务业的服务范围也较大,因此往往是一个地区第三产业最发达的城市。

相关理论知识

一、产业类型划分

(1)克拉克对三次产业划分

英国经济学家C.G.克拉克首先提出三次产业划分。

第一产业:直接取材于自然界的自然物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农业和矿业。

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的生产,包括广义的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服务并衍生于有形物质生产之上的无形财富的生产,主要特性是提供服务。

指一、二产业之外所有的社会经济活动。

可再划分为:

主要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

主要为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

社会性的基础设施产业。

(2)中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标准

注:电力、供暖、自来水供应等,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算作第三产业,在我国被划归为第二产业。

(3)第一产业中的工业

在第一产业中,属于工业领域的有伐木业、捕捞业、采矿业。

(赵荣等.人文地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年)

(4)第四产业

第四产业概念:即以计算机和通讯设备行业为主体的IT业(信息产业)。信息产业以信息为劳动对象,以信息的收集、生产、传播、处理、储存、流通和服务等为职能。信息产业成为发达国家新的就业重心和利润中心,以此触发的“新经济”成为当今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支柱。

第四产业特点:技术新,知识、智力、科技密集;行业多,领域宽,涉及面广,社会服务性和相关性强。

与第三产业的区别: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产品形态、劳动形式均不同。

单独划分第四产业的意义(考研真题):

将其单独划分,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划分第四产业,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扩大就业门路。

发展第四产业,也是实现社会生产集约化的重要条件,使生产、运输、销售日益全球化,能充分发挥多功能中心城市的作用。同时还能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5)第五产业

由丹麦未来学家沃尔夫·伦森提出,指文化产业。

可分为三类:

生产物质形态文化产品的行业(图书、报刊、影视、音像行业);

以劳务形式出现的文化服务行业(戏剧舞蹈演出、体育、娱乐、策划、经纪业);

向其他行业或商品提供文化附加值的行业(装潢、装饰、形象设计、文化旅游)

二、产业结构演化规律

(1)配第-克拉克定律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揭示的关于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制造业比农业、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收入差异促使劳动力由低收入部门向高收入部门转移。

克拉克的研究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由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进而转移到第三产业。从劳动力在三次产业的分布情况来看,一产的劳动力比重逐渐下降,二产,特别是三产劳动力比重增加。

人们将克拉克的结论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

(2)钱纳里经济发展六阶段论

美国经济学家H.B.钱纳里发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会规律性地经过6个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的发展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对应各阶段的特征,我国大部分城市目前应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少数城市则步入了后工业化阶段。

(3)收入弹性

收入弹性是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动因。

指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产业产品需求的增加率与人均收入增长率的比值。一般来说,收入弹性系数小于1,表明某产品的市场处于相对萎缩状态。

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力上升,主导地区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

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总量扩张影响大,或所占比重高的产业,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

四、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概念:某区域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耦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

总部经济依赖三个基本条件:

1.信息经济较充分发展;

2.企业在发展中对于战略资源的需求地位上升;

3.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不同区域间,两类资源的禀赋存在差异。

中心城市发展总部经济的五种效应:

税收贡献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带动效应、劳动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附表:年35个主要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

(表中仅有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没有普通地级市)

赞赏

长按







































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
鍖椾含鎵嬫湳娌荤枟鐧界櫆椋庤垂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sj/101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