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产业315特稿混淆概念诋毁竞品

导语

本文系一位科技媒体从业者给新界线的独家投稿,因为考虑到舆论的潜在影响,做了匿名处理,文中的署名均称之为“爆料菌”。刊载此文的目的在于对“爆料菌”观点的认同,不知道你们会怎么想,反正,我们也看不下去了!

一年一度的3·15如约而至,又到了各大企业最紧张也最忙碌的时候。大家平日遇到的各种消费纠纷、造假、侵权等问题,都会被各大媒体以及相关机构/部门汇总成“罪状书”披露出来。

在很多特定的场所里面,“相关部门”还会专门开辟宣传点,展示一些常见的消费问题,为的是让消费者们能够随时拿起属于维权“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这样一些略带“法制宣传”意味的活动,放在纷繁复杂的VR头显硬件市场里面,实际意义并不大,毕竟这是一个刚刚兴起没多久的产业,大众对于它的认知还处于极其浅显的层面。

中国消费者协会历年的3·15主题

今年,中国消费者协会确定的年主题是“网络诚信,消费无忧”,既然提到了“诚信”,爆料菌就借着这样一个机会,简单聊一聊VR头显硬件行业存在的一些“罪证”,希望通过这样一篇文章,大家能够对这些企业以及产品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知。

罪证之一:混淆概念

不管是VR头显硬件(不包括需要配合智能手机使用的VR眼镜盒子),还是电视、智能手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都有一项重要的参数——屏幕分辨率。

虽然并没有明确的业界标准,但习惯上,我们会把屏幕横向像素(Pixl)达到以上的分辨率称之为“2K”,较为主流的2K分辨率就是x(QuadHD)。此外,按照不同的屏幕比例,“2K分辨率”还延伸出来多种规格,如×(QXGA)、×(WQXGA)等,这些也被视为“2K”级别。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要想记住QuadHD、QXGA、WQXGA这些规格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所以,也就有了约定俗成的“2K”的叫法。不过,偏偏有一些VR头显企业特立独行的创造了“2.5K”的叫法,比如大朋,比如微鲸,本质上讲,他们采用的都是三星的5.7英寸AMOLED屏,分辨率都是x。既然没有明确的业界标准,称之为“2.5K”也并不是件多么夸张的事情,但在这其中,大朋俨然把“2.5K”视作一体机产品的最大卖点,这就有混淆概念,糊弄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之嫌了。

当然,如果要论混淆概念哪家强,还是要数某“全球领先的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数据挖掘和分析机构”,去年年中的时候,爆料菌留意到有一篇文章怒怼其发布的“中国虚拟现实行业报告”,据文章作者透露,“可能是挡了他们的生财之道,对方羞恼成怒,没多久便发来律师函相威胁”。爆料菌想说的是,不做亏心事又何必怕鬼敲门?最终的结果也可想而知——不了了之。大家感受一下:

决定VR体验的因素有很多,屏幕分辨率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包括屏幕材质、PPI、屏幕刷新率以及体验内容的质量等等,单纯拿分辨率来说事儿显然有混淆概念之嫌的。就实际体验来看,同为AMOLED屏的情况下,2K级别的*和*肉眼几乎感受不到明显差异(纱窗效应都挺明显的),要想获得身临其境的VR体验,别说2K,4K、8K都是不够的。

屏幕分辨率只是VR硬件企业混淆概念的“重灾区”之一,记得此前有不少厂商宣称其产品采用“高性能的8核心AllWinnrH8处理器”。全志H8的确是一枚8核心的CPU,但跟“高性能”是扯不上半毛钱关系的!稍有科技圈常识的都知道,全志H8风靡于年,时至今日,仍旧有不少网络机顶盒采用这颗处理器。如果只是想买回去看个毛片儿,撸几管子,那就请自行略过这段吧,能看,也能撸,效果另说!如果想买回去体验VR游戏,呵呵哒,三年前的网络机顶盒能玩VR游戏吗?就这样配置的产品,售价居然还要接近两千元。这坑,挖的也忒深了点儿……

罪证之二:虚标参数

虚标参数一直都是VR头显领域的重灾区,尤其是对于国内市场而言。

一些核心参数描述的含糊不清,明显存在虚标之嫌:要不采用类似于“高清”、“更低”等模棱两可的词汇,要不干脆避而不谈。更有甚者,依照现有的中国人民共和国税法,吹牛X是不用上税,但这好玩么?有意思么?哪个从业者心里不跟明镜儿似得?

大朋说它的M2Pro延迟仅有15ms,怎么算出来的?如果没记错的话,上一代的M2官方宣称的延迟大约是19.3ms,在硬件(CPU/GPU、屏幕)和软件(底层OS)层面均未做大幅变动的前提下,延迟如何又降低了4.3ms?唯一合理的解释就只有“屏幕刷新率”提升到了75Hz或者更高,但关于这一块,不管是大朋







































百部酊
国内白癜风联合诊疗中心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sj/110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