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
(一)评估对象
按照《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规定的目标任务,从省、市(州)、县三个层面对提高75个县(包括县级市、特区,下同)的县域经济进行评估[1]。
(二)评估内容
1.全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评估
75个县域生产总值占88个县的比重变化情况,发展实力提高情况,产业结构优化情况,创新能力提高情况,品牌培育强化情况,重点任务和项目推进情况。
2.各市(州)提高县域经济比重评估
各市(州)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75个县域生产总值比重提高情况。
3.75个县域经济比重提高评估
各县县域生产总值占75个县县域生产总值比重提高情况。
(三)数据来源
本评估采用的数据是省直有关单位和各市(州)政府提供的年预计数或快报数,与统计部门最后确认和发布的数据会有一定差异。
二、全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评估
(一)县域生产总值占88个县比重难以达标
《行动计划》要求:“到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亿元左右,占全省88个县(市、区、特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1%”。根据各县年预计数,75个县域生产总值达到.51亿元,占全省88个县级行政区生产总值.61亿元的66.15%,比年的66.44%降低了0.29个百分点,难以达到67%的目标(见表1)。
表1年县域经济发展实力指标完成情况
指标
预计完成值
年度目标任务
年目标
五年目标完成率
生产总值(亿元)
.51
.70
.38
52.92%
固定资产投资
总额(亿元)
.77
.00
.34
47.31%
规模以上工业
增加值(亿元)
.12
.00
.50
45.61%
社会消费品零
售总额(亿元)
.05
.90
.50
59.42%
公共财政预算
收入(亿元)
.71
.18
.13
60.45%
生产总值超
亿元的县(个)
17个
/
35个
48.57%
生产总值超
亿元县(个)
4个
/
14个
28.57%
生产总值超
亿元的县(个)
2个
/
5个
40%
数据来源:根据各县提供的年预计数计算得出。
(二)县域经济发展实力年度目标超额完成
年,县域生产总值完成了行动计划年度目标任务.70亿元的.70%,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8.24%。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县级行政区17个,其中超过亿元的4个,超过亿元的2个,分别完成五年目标任务35个、14个和5个的48.57%、28.57%和40%。固定资产投资达.7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亿元,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见表1)。城镇新增就业51.95万人,已完成五年目标任务(4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凯里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清镇达10元,目前已超过任务目标值,而最低的望谟为元,仅完成目标任务的46.5%。
(三)县域经济实力分类评估
为分析到年是否有35个县域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亿元以及后10名弱县发展情况,我们将75个县分为前20名、中间45名、后10名进行评估。
前20名占全省县域经济半壁河山。年生产总值排名前20的仁怀、盘县、兴义、遵义、清镇、金沙、凯里、水城、黔西、都匀、大方、开阳、纳雍、威宁、息烽、六枝、福泉、桐梓、习水、修文等,由于基础雄厚、措施得力、投资拉动作用明显,发展势头强劲。该20县域的生产总值共计.35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56.25%,比年的56.68%降低了0.43个百分点。
中间45名你追我赶。在全省增比进位的热潮中,生产总值排名中间的45个县域不甘落后、发展迅猛。年,其生产总值之和为.27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39.66%,比年的39.30%提高了0.36个百分点。
后10名发展向好。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弱县的发展,专门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并加大项目和资金的倾斜支持力度,成效初显。全省县域生产总值排位后十名仍分别是雷山、台江、丹寨、册亨、施秉、三穗、剑河、锦屏、麻江和望谟,十县生产总值总和为.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4.09%,比年的4.02%略有上升。
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与年分类比较见表2。
表2年全省县域生产总值与年分类比较(单位:亿元、%)
指标
年
年
比较
生产总值
占全省县域重
生产总值
占全省县域比重
前20名
.35
56.25
.08
56.68
-0.43%
中间45名
.27
39.66
.68
39.3
0.36%
后10名
.91
4.09
.36
4.02
0.07%
数据来源:各县(市、区、特区)报送数据
(四)产业结构指标基本完成,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
各县域通过“三个15万”、增加全社会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等政策措施,积极开展优势资源招商引资,助推民营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年,全省县域完成民营经济增加值.9亿元,产业投资额.29亿元,工业增加值.04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8.62亿元;全省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15.68:45.06:39.26,比年的16.86:44.36:38.78有所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见表3)。
(五)创新指标顺利推进,县域创新能力有所提高
累计到年,全省县域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个,分别完成五年目标任务的40%和24%(见表3)。
(六)品牌意识进一步提高,培育指标进展良好
全省各地对品牌培育的力度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累计到年,全省县域共培育驰名商标28件、贵州省著名商标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8件、培育贵州名牌产品89个、培育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43个,分别占五年目标任务的93.3%、36.4%、70%、.25%、43%,品牌效应将会在今后的特色产业发展中进一步显现(见表3)。
表3年全省县域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品牌培育完成情况
指标
预计完成值
年目标
五年目标完成率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
45.82
50
91.64%
民营经济产业投资额占全省县域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
24.44
50
48.88%
工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
39.86
40
99.65%
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
1.2
5
24%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
0.67
1
67%
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6
15
40%
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个)
18
75
24%
培育驰名商标(件)
28
30
93.3%
贵州省著名商标(件)
36.4%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件)
28
40
70%
培育贵州名牌产品(个)
89
80
.25%
培育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个)
43
43%
数据来源:根据各县提供统计数据计算,部分县未对民营经济增加值和产业投资额的统计进行规范,因此,实际数据会有一些出入。
(七)重点任务完成良好,个项目有序推进
1.重点领域指标完成较好
煤电磷、煤电铝、煤电钢、煤电化等“四个一体化”产业链条延伸加快,预计到年底[2],县域亿元级企业集团6个,为年目标值的40%。县域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家,为目标值的32%,以烟、酒、茶、民族医药、特色食品“五张名片”为代表的农业产业集团化、规模化持续提升。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推动加快,全省县域亿元级高新技术产业园预计达18个。0万元级物流企业预计达26个,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2.重点平台[3]指标强力推进
优势产业及优质企业进一步向园区聚集,地方特色产业园区、50亿元级产业园区及亿元级产业园区加快打造。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进展良好,已统计农产品商品率的园区商品率普遍在75%-90%之间,其中20个县域超过90%。产城同步推进加快,城镇综合承载功能进一步健全,预计到年底,约15个县域城镇化率超过40%,开阳、六枝、仁怀、都匀已超过年目标值。梵净山、百里杜鹃等84个县域旅游景区建设顺利,乡村旅游扶贫项目完成投资万元,新增国家5A和4A旅游景区1个和6个,预计年年底,全省县域旅游总收入约.5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完成.47亿元。
3、个重点特色产业项目建设良好
80个续建及45个新开工示范带动项目继续助推产业发展,25个预备示范带动项目配套条件加快落实,完成较好的有安龙鹏昇再生纸(一期)生产项目年内完成投资达2.2亿元,石阡大关酒厂异地改扩建、大龙经济开发区锰精深加工等项目年内完成投资2.2亿元及1.7亿元,较计划增加1.47亿元和0.2亿元。
4、招商引资签约项目落地较好
年,各县加强与世界强、中国民企强、央企等的联系对接,推进项目落地建设。重点推进的仁怀市祥康酱香型白酒生产线项目、六枝特区路喜循环经济园区热电联产项目等一批县域招商引资项目落地较好。
5、黔中经济区产业示范引领项目加快推进
投资1.46亿元的仁怀名酒工业园区荣昌坝生产区公共基础设施已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1.62亿元的息烽循环经济磷煤精细化工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投资1.29亿元的遵义智鹏高新铝材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高端工业铝型材及其辅材等项目基本建成投产。
三、各个市(州)提高县域经济比重评估
年,全省9个市(州)县域经济都有所增长,较年增长.88亿元,增长19.31%。其中,六盘水市、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县域生产总值略有下降,其他6市(州)小幅提高(见表4)。从各市(州)县域生产总值超过亿元的县来看,毕节市6个,贵阳市3个,六盘水市3个,遵义市2个,黔西南州、黔东南州、黔南州各1个(见表5)。
表4年、年各市州县域经济比较(单位:亿元)
市(州)名称
年
年
县域经济生产总值预计值
占75个县域经济比重
排名
县域经济
生产总值
占75个县域经济比重
排名
全省县域合计
.51
/
/
.63
/
/
遵义市
.59
20.75%
1
.44
20.62%
1
毕节市
14.62%
2
.82
14.85%
2
黔南州
.41
12.00%
3
.4
11.96%
3
六盘水市
.9
10.64%
4
.53
10.71%
4
黔东南州
.56
10.63%
5
.48
10.62%
5
黔西南州
.23
10.36%
6
.63
10.24%
6
贵阳市
.28
8.67%
7
.62
8.55%
7
铜仁市
.69
7.52%
8
.02
7.62%
8
安顺市
.85
4.82%
9
.69
4.83%
9
四、各县提高县域经济比重评估
75个县域经济在年均有增长,生产总值排名位次变动不大,桐梓掉出前20名,修文进入前20名。年前20名占75个县域经济比重,兴义、遵义、都匀、开阳县、息烽、六枝、习水和修文8个县域经济有所增长,其余12个均小幅下降;年排名后10名的县域经济,年仍然处在后十位。前20名中,有9个是产煤大县,2个是白酒生产大县,2个是磷化工基地,排名靠前的县域经济对能矿资源依赖较大。同时,75个县域经济规模相差很大,年排名第一的仁怀市是排名最后雷山县的22.1倍(见表5)。
表5年——年全省75个县域经济排名(单位:亿元)
县(市、特区)名称
年
年
生产总值
排名
占75个县域经济比重
生产总值
排名
占75个县域经济比重
仁怀市
1
6.76%
.56
1
6.99%
盘县
2
6.42%
.72
2
6.51%
兴义市
3
4.41%
.96
3
4.33%
遵义县
.9
4
4.32%
.28
4
4.08%
清镇市
5
2.90%
.16
5
3.06%
金沙县
.4
6
2.73%
.15
6
2.76%
凯里市
7
2.61%
.93
7
2.63%
水城县
.9
8
2.40%
.51
8
2.41%
都匀市
.5
9
2.37%
.16
10
2.34%
开阳县
10
2.29%
.88
13
2.18%
黔西县
.8
11
2.29%
.81
9
2.37%
大方县
.9
12
2.28%
.24
11
2.32%
纳雍县
.1
13
2.17%
.07
12
2.19%
威宁县
.1
14
2.12%
.66
14
2.14%
织金县
.1
15
1.89%
90.3
15
1.92%
息烽县
.28
16
1.87%
84.34
16
1.79%
六枝特区
17
1.81%
84.3
17
1.79%
福泉市
94.19
18
1.68%
79.63
18
1.69%
习水县
90.51
19
1.61%
74.53
20
1.58%
修文县
90
20
1.60%
71.24
21
1.51%
桐梓县
89.8
21
1.60%
74.89
19
1.59%
兴仁县
79
22
1.41%
64.47
22
1.37%
平坝县
75
23
1.33%
62.2
24
1.32%
瓮安县
75
23
1.33%
60.57
26
1.29%
思南县
72
25
1.28%
62.4
23
1.32%
松桃县
71
26
1.26%
61.56
25
1.31%
赫章县
64.6
27
1.15%
54.59
27
1.16%
安龙县
62.02
28
1.10%
54.1
28
1.15%
贞丰县
61.09
29
1.09%
53.4
29
1.13%
绥阳县
60.18
30
1.07%
49.15
34
1.04%
德江县
59.8
31
1.06%
50.52
30
1.07%
沿河县
59.1
32
1.05%
49.6
32
1.05%
赤水市
59
33
1.05%
49.45
33
1.05%
普定县
55.2
34
0.98%
50.49
31
1.07%
龙里县
54.2
35
0.96%
46.64
35
0.99%
湄潭县
54
36
0.96%
44.11
36
0.94%
镇宁县
52
37
0.93%
43.85
38
0.93%
贵定县
51.75
38
0.92%
44.11
36
0.94%
关岭县
49.82
39
0.89%
42.3
40
0.90%
惠水县
49.6
40
0.88%
43.12
39
0.92%
印江县
49.5
41
0.88%
40.41
42
0.86%
天柱县
49.05
42
0.87%
41.37
41
0.88%
黎平县
46.81
43
0.83%
39.27
43
0.83%
玉屏县
45.99
44
0.82%
39.06
44
0.83%
镇远县
45.12
45
0.80%
38.6
45
0.82%
独山县
44.04
46
0.78%
36.62
47
0.78%
余庆县
43
47
0.76%
36.58
48
0.78%
正安县
42.8
48
0.76%
35.63
49
0.76%
普安县
42.58
49
0.76%
36.73
46
0.78%
罗甸县
40.5
50
0.72%
33.99
50
0.72%
凤冈县
39.6
51
0.70%
32.29
51
0.69%
晴隆县
39
52
0.69%
31.06
53
0.66%
紫云县
38.83
53
0.69%
28.85
56
0.61%
石阡县
37
54
0.66%
32.21
52
0.68%
榕江县
36
55
0.64%
29.75
54
0.63%
从江县
36
55
0.64%
29.06
55
0.62%
三都县
34.52
57
0.61%
27.91
58
0.59%
务川县
34.2
58
0.61%
28.29
57
0.60%
荔波县
33.78
59
0.60%
27.47
59
0.58%
平塘县
31.69
60
0.56%
26.64
60
0.57%
长顺县
31.64
61
0.56%
26.54
61
0.56%
道真县
30.6
62
0.54%
24.68
63
0.52%
黄平县
30
63
0.53%
25.66
62
0.54%
江口县
28.3
64
0.50%
23.26
64
0.49%
岑巩县
28.2
65
0.50%
22.39
65
0.48%
望谟县
28
66
0.50%
21.37
68
0.45%
麻江县
26.03
67
0.46%
21.85
66
0.46%
锦屏县
25.6
68
0.46%
21.12
69
0.45%
剑河县
25.53
69
0.45%
21.83
67
0.46%
三穗县
24.45
70
0.43%
20.69
70
0.44%
施秉县
22.9
71
0.41%
19.75
71
0.42%
册亨县
22.54
72
0.40%
17.54
72
0.37%
丹寨县
19
73
0.34%
15.22
74
0.32%
台江县
18.67
74
0.33%
15.4
73
0.33%
雷山县
17.2
75
0.31%
14.59
75
0.31%
五、主要做法和问题
(一)主要做法
1、盘县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促进县域经济稳步发展。该县坚持抓项目就是抓投资、抓投资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强力推进产业、基础设施、民生等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扩大投资规模。全县实施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共个,项目总投资.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其中,“十大工程”项目62个,“二十件民生实事”项目49个。积极搞好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强化经济运行监测,加强经济运行分析调度,强化生产要素保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煤炭生产、电煤供应、煤炭外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证了全县经济健康稳定运行。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亿元,一举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县市”,实现了贵州省“百强县”零的突破。
2、威宁扎实推进“四化同步”,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该县依托资源禀赋,加强规划引领,着力推进“5个工程”,五里岗产业园实现工业总产值30亿元;以风电、水电、太阳能为主的绿色能源建设快速推进,建成7个风电场,实现装机容量35万千瓦,预计实现产值4.6亿元。以迤那镇和东风镇两个示范性小城镇以及巴迪鲁旺城市综合体为重点的城镇化顺利推进,全县城镇化率达32.1%。以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为抓手的农业产业化有序推进,全县引进农业产业化企业5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4家,实现总产值12亿元,带动周边农民2.65万人就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马铃薯、烤烟等产业进一步壮大,粮经比调整为55:45。以草海为重点的旅游景区设施不断完善,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大幅提升。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了扶贫开发,全年实现15万人脱贫,成功减贫摘帽。
3、凯里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该市积极推进煤电铝一体化、民族医药和特色食品加工以及重点旅游龙头企业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其中,以其亚铝业公司为核心建设的煤电铝一体化产业园区,年实现产值30亿元以上;建成苗蒸堂、飞云岭等民族医药企业和三辣明洋食品有限公司、亮欢寨餐饮娱乐管理有限公司;凯里苗侗风情园被列为全省个重点旅游景区和省级文化产业基地,吸引了户商家入驻园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岗位人,进一步促进了产城互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元,居全省县域之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经济”没有官方定义
“县域经济”至今没有国家任何部门的官方定义,大多数是理论界的学术研究,有些则是民间机构为了经济利益而形成的评比活动,如中国百强县的评比就没有得到国家统计局的支持,不好界定谁是县域经济,谁不是县域经济。对我省来说,七星关区、西秀区、碧江区和凯里市、都匀市、兴义市都差不多,但由于进行市改区后,七星关区、西秀区、碧江区就不是县域经济,凯里市、都匀市、兴义市没有市改区,仍然是县域经济。
2.县域经济比重达到《行动计划》目标要求难度较大
按照《行动计划》的要求,年的75个县域占全省88个县域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67%,年要达到71%,然而,根据各地全年预计数,年比重仅为66.15%,比年降低了0.29个百分点,县域经济比重不升反降。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与发达程度成正比,县域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数量与发达程度成反比。因此,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就会下降。所以,提高县域经济比重,关键是提高县域二三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而不是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占88个县级行政区中的比重(见表6)。
表、75县GDP及三次产业结构比
指标
年
年
年
88县GDP(亿元)
.85
.53
.44
75县GDP(亿元)
.06
.07
3.13
县域占全省GDP比(%)
66.45
65.75
66.42
全省三产比
12.62:42.94:44.44
12.88:43.10:44.02
14.71:41.19:44.10
县域三产比
16.86:44.36:38.78
17.31:44.37:38.32
19.95:41.88:38.47
3.《行动计划》有些指标定得不尽合理
按照《行动计划》要求,到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但年一年城镇新增就业就达51.95万人,一年干完五年的活,显然指标定得过低。我们理解应是“每年新增城镇化就业40万人”。再有就是驰名商标、贵州省著名商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贵州名牌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过于细碎,县级难以理解和统计。
4.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要素支撑不足
虽然省级已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五年行动计划和重大项目,但是,融资难、项目担保难、环评难、土地供应难、电力供应难等制约着项目建设步伐,改革开放程度不高,商务成本、货运成本高,生态脆弱,使得要素保障趋紧,更加制约了县域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投产。大多数县难以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影响着县域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省只有贵阳市周边的息烽、清镇、修文、福泉、惠水、龙里等建成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他县市均无企业技术中心。多数地方仍主要依赖资源开发的传统增长模式,75个县域采掘业占二次产业的比重超过20%,部分地区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新的地质灾害隐患不断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
5.提速增效难度加大
年,我省受到外需紧缩、内需不振的影响,各县域工业用电量急剧下滑,对以能矿开发为主的经济冲击较大。“四个一体化”项目推进较为缓慢,多数地方仍未产生经济效益,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明显。此外,消费市场低迷,各类企业生产和投资的欲望受到抑制,第三产业发展也面临诸多困难,失业人数呈增加趋势,对县域经济的提速增效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如毕节的茶叶加工业,年的生产总值仅为3.63亿元,比年下降22%。
6.县域企业规模难以做大
我省多数县域交通条件、自然条件等处于不利地位,更受制于经济基础、资金、项目、人才、政策措施、发展意识乏等的影响,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如水城作为经济发展较好的县,今年新增-0万元规模企业4个,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个,比照新增25个以上规模以上企业的目标欠账较大;沿边县及能矿资源缺乏的三都、望谟、雷山、麻江等几乎没有0万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赤水的竹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黔西南州的薏仁米等特色杂粮已有一定生产基础、市场前景较好,但均未列入“五张名片”加以支持,制约了规模以上企业的培育。
7.市(州)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缺乏激情
第一,由于推进省直管县是今后发展趋势,县由省直管后,不可避免削弱了市(州)一级对人财物的统筹能力,因此,市(州)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第二,省级层面缺乏相应政策和资金导向,对各市(州)没有有效指导和激励,《行动计划》中有关强化统筹协调、强化要素保障、强化政策支持、强化激励约束的保障措施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第三,行政区划特点导致提高县域经济比重市州差异大,我省少数民族三州全部是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不管发展如何,县域经济比重都达到了%,没有提高空间和工作压力,而其他6市由于不完全是县域经济,再努力也无法达到少数民族三州的比重,也会影响其积极性。第四,各市(州)对县域经济缺乏足够重视,各市州报送给省政府的工作总结中,仅贵阳市提及县域经济发展事宜,其他市(州)均未涉及。
8.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与地方发展规划相矛盾
与县域相比,非县域基础设施较好、对资金的吸纳能力强、发展环境较好、二三产业具有一定基础,有先发优势。同时,贵阳、遵义、安顺等6市在发展规划中,均以非县域经济(市辖区、开发区、风景名胜管理区等)为重要经济区或核心经济区,在该导向下,县域经济比重提高势必会受到影响。以六盘水市为例,除钟山区外均属县域,但今后钟山区将作为六盘水市的经济增长极进行打造,人口、企业、资金等都会在此聚集,而六盘水如要整体提升就要打造钟山区经济增长极,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就要削弱钟山区的发展。铜仁市和毕节市也面临类似的问题。
9.基础设施落后瓶颈仍未完全突破
第一,交通基础设施仍需加快建设。一是近年来,虽然全省高速公路建设方面成绩明显,但县域之间和县域内通乡、通村公路在“建、管、养”上还相当滞后,公路技术等级低,农村公路通畅率低,同时,除黔中经济区外,其它区域亟需加快铁路建设,带动边远县域经济的发展。第二,工程性缺水突出。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坡耕地多,土壤贫瘠,石漠化严重,尽管降雨量丰富,但存水能力低,地表径流相对较少,山区水库渠系配套跟不上,灌溉和供水覆盖面积小,工程性缺水明显。
六、建议
(一)调整提高县域经济比重的内涵
根据前面的分析,建议调整提高县域经济比重的内涵,不再要求提高县域经济地区生产总值占88个县的比重,以及县域占全省的比重,改为要求提高县域经济内部二三产业(或非农产业)占三次产业的比重,以促进县域经济结构优化、效益提升。
(二)强化省直管县的激励措施
凡是上一年地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亿元、财政总收入超过50亿元的县域,下一年自动进入省直管县序列,享受与威宁、仁怀一样的政策待遇。
(三)做好行政审批权限削减和下放的承接准备
全省在加快简政放权的同时,各级行政机关应该提前做好行政审批权限承接的准备工作,落实人员编制、提升业务能力、完善基础设施,确保权限下放后,行政审批效率得到及时有效的提高。
(四)加快推进县域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快县、乡、村三级公路设施和水利灌溉渠系配套建设,建立完善乡村公路和水利设施运、管、养护体系,夯实县域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基础;加快边远地区铁路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提高交通服务能力,降低物流、出行成本,改善招商引资基础条件,借助外力助推县域经济发展。
(五)强化政策保障和监督措施
出台《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的政策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建立健全县域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责任,形成合力,抓好《贵州省提高县域经济比重五年行动计划》各项年度目标任务的落实。积极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建设按进度推进,早日建成发挥效益
(六)加大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力度
扩大“五张名片”的覆盖范围,将各地具有资源优势和市场前景较好,且已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农产品加工业列入“五张名片”支持的范畴,助推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切实将各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资源匮乏、交通不便、生态脆弱地区,加大公共服务项目的倾斜支持,着力改善当地民生;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加大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力度,确保当地居民生活质量不降低。
注:①评估数据由各市(州)和各县(市、区、特区)提供。
注:②重点任务及个县域特色优势产业项目其年全年或年底预计数均由9市(州)及75个县(市)统计并提供,其中部分县未统计或提供部分指标预计数,毕节市仅提供年6月数。
③重点平台包括工业集群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发展、产城互动发展、新兴服务业态集聚发展、旅游文化产业联动发展平台等。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