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后的世界将会怎样大衰退

当前疫情对全世界的影响正在急速放大,严重性似乎已经超出控制初期。我认为这次疫情经济的影响只是一次阶段性的暂时性的波动。疫情过去以后,一切又会回到原来的样子,03年的非典差不多。可是就在美国政府已经通过了无限QE的法案。QE是量化宽松政策的缩写,是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或者公司债,将新货货币投放给市场的行为。

因为债务签个字就能造出来,钱也可以直接印出来。政府为防止恶性通胀,会规定一个购买限量,所以叫量化宽松政策。而这次量化宽松变成了无限量宽松,自己向自己无限借钱,到期时同样可以新债还旧债,因为利率早就被降没了。美元在全球的信誉和霸权可以不要,因为当前是一个美国的日子还过不过的问题。而且这是在美国推出2.2万亿美元刺激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释放的流动性。要知道08年金融危机相应的刺激计划也只有亿美元,算上这12年美元大约30%的通胀,当前的刺激计划也是08年金融危机的两倍还多。08年经济危机的影响,对全球的影响历历在目,所以很多人已经将当下的情况和30年代大萧条做对比。要知道那次萧条是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我们就从经济金融角度为切入点,看清楚疫情当前的影响,以及疫情之后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已知的全球性灾难可分为3类。

1、外生灾害,即自然灾害,比如超大的火山爆发、外星体撞击等

2、内生灾害,如世界大战、核战争、生化战、超大经济危机、技术失控,如AI失控等。

3、外生伴随内生的灾害,如自然性瘟疫。

瘟疫的来源为外生,但其蔓延情况依赖于控制举措。此次疫情显然属于第三类,即外生伴随内生。可以说这是全球人类第一次作为一个整体共同面对的突发灾难。所以让经济重新运转之前,应对内生经济危机的注资举措根本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是否得当,以及全球政策是否能够协调配合,对疫情的全球蔓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而疫情的逐步扩散以及严重程度的不断增加,也导致了政府的应对从常态管理急速转变为非常态管理,并且应对措施不断升级、加码。因此抗疫的胜是其他一切恢复常态的先决条件,这也是主导接下来各国乃至全球经济政策的决定性因素。

其实每个国家政府在发现疫情之后,都要经历或者即将经历3个阶段。首先,第一阶段,以稳定经济和金融为主线的常态管理。在这一阶段疫情尚处于全球局部发展阶段,欧美主要经济体政府只是认为疫情有蔓延至本国的风险,并未采取超常规的应对措施,仅采用了常规的货币和金融政策,以稳定金融市场和经济,维护市场信心为主要目标。现在看来初期目标的偏差带来了一系列决策错误。第二阶段是以抗疫救灾为首要任务,同时尽量稳定金融经济,属于非常在应对阶段。

从3月中旬至现在,疫情进入全球爆发阶段,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的国内疫情开始迅速恶化。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疫情防控是当务之急,也是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同时兼顾不稳定经济、金融。第三阶段,以复产、复工和恢复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常态经济政策。也就是说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各国的经济政策会进入第三阶段,即稳定经济并推动复苏,相应的政策目标会转向常态目标。也就是那些老生常谈的就业和增长。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经济的稳定和复苏只能在疫情完全控制以后才有效。

以上论述的灾难的定义,以及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是这次故事的逻辑背景。虽然说各国政府都会经历这3个阶段,但是因为各国的客观情况不同,各阶段所经历的时间也不相同。故事是从我们身边开始的,无论病毒起源在哪里,疫情确实是在我国最早爆发,或者说是我们最先发现、最先重视起来的。由于信息还不充分,我们最初也同样经历了第一阶段,将维持社会稳定,避免社会层面和经济层面的恐慌放在首位。所以出现了忽视很多关键消息,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有力抉择的问题。作为事后诸葛亮的我们当然明白那时候的侧重点错了,可是在当时信息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如果预防犯错误,反应过度的负面印象可不是几天就能消除的,落到具体的决策者身上,那就是能否负起这个责任的问题。

可是在举国体制之下,加之迫在眉睫的春运压力,当病理学证据进一步充分之后,决策层很快做出了果断的决定,在春节前进入第二阶段,将抗击疫情放在工作的首位,各地的1级响应迅速出现。春节探亲在中国人的骨子里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但相关的举措在中央决策的第二天,就被最基层的村级单位强力高效执行。而且还能做到让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加之全国的抗疫一力量,看着像湖北重灾区集中疫情也就在全国人民的宅家生活中得到有效控制。在2月底国家开始支持复产复工,3月下旬至今,工作重点已经成了防输入性抗疫,以及为经济复苏做准备,以上是我国的情况。

那么国外呢西方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服务业占比过大,而全面的抗疫工作会让第三产业几乎归0。所以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初期,欧美等国在抗疫和经济的平衡上更偏重于后者。抗疫工作不坚决导致国内疫情大规模爆发。当前欧美等国的抗疫政策逐步进入第二阶段,他们在第一阶段的政策是尽量将病毒控制在本国以外,避免疫情的区域性转移,同时采取常态的货币政策稳定金融市场。疫情开始全球蔓延之后,加之沙特开启了原油价格战,全球股市均在1周内出现了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从最高点下降近点,巨大的跌幅引发了史无前例的连续4次熔断。自3月3日的紧急降息,到3月23日的无限量QE美联储推出了一系列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的措施,意在切断金融市场震荡对整个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毕竟实体工业需要金融市场融资,但是当前金融市场动荡的本身就是它所支持的实体经济的停滞。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疫情,美联储的流动性投放行为并不能带动市场产生有效的信用流转。指数中,金融市场未能帮助美国把握疫情防控的最佳时期,毕竟这是金权控制的政府。

疫情的客观存在让他们被迫进入第二阶段,动用非常态的经济政策,全方位支持疫情控制工作。虽然美国总统特朗普在2月26日委任副总统彭斯领导全国对抗疫情的工作,但是整个抗疫工作依然没有实质的措施,政策方向一直在抗击疫情和维护经济之间摇摆。在3月20日美国感染人数超过2万以后,才陆续有16个州推出居家令,最终持续升级了疫情,使特朗普总统无限期延长了限制商业及民众活动的抗疫禁令,并收回此前提出了在复活节前重启经济的言论,将抗击疫情作为当下的首要任务。该阶段的政策主要集中在抗疫救灾,保证民生稳定经济上。首当其冲的就是3月25日,美国参议员全票通过了2.2万亿美元的救助计划,其中亿流向地方政府。帮助抗疫亿,用于医疗等公共卫生服务。亿美元流向个人,亿流向小企业,亿流向大企业。所以说虽说是针对疫情的救助计划,落实在抗疫项目上的比例也可以看出政府的偏重。

经济本来就是供需关系的体现,经济危机就是供需失衡。之前历史上的经济危机都是社会内部市场调节失效导致的。重商主义社会虽然产生财富的效率会很高,但是也会出现赢家通吃的现象,财富向少数人集中,贫富分化,不可逆的增大,但是这少数人又没有需求去消费社会生产出来的所有商品,有需求的人又因为没有财富消费不起,因为社会财富就是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乘以数量,而财富又过度集中于少数人。需求太小支撑不了产量,商品滞销,经济不再运转,造成危机。

于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让普通人的购买力持续下降。而为调配资源而生的金融机构在这个过程中早已崩溃,金融产品被顾客挤兑,失去金融机构的经济体就没有了信贷功能,更多经济活动停滞。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同样也会失去很多财富和资本,财富和货币不在市场上流动了,这时候政府通常会将流动性直接注入市场,让工厂重新运转,普通人获得工资,从而重新获得购买能力。同时重组银行等金融机构,让他们再次获得民众的信任。具体做法也是给银行注资,让他们能够给顾客支付金融产品的本金和收益,让经济再次流动起来。政府的注资通常是以贷款的形式给资本家,日后还需要资本家偿还。这也就相当于一次将富人的财富向普通人分散。当然不是完全分散,而是一定程度上的分散。经济恢复之后,资本主义社会又会进入下一轮循环。

封建时期,土地的集中与分散构成社会的循环。近代资本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以后,围绕资本的分散与集中形成了新的循环,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周期。但是此次疫情造成的经济危机情况还会是这样吗?首先这次经济危机不是内生的,而是外生的,不同于人类社会内生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对供给和需求同时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实体产业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归0,因为不是人,他们没有购买力了,而是交易各方因为隔绝传染的需要直接停止了交易。就连房地产也因为无法为客户提供服务,交易量下降,从而出现了一定幅度的整体价格下跌。依托于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的金融业同样被严重影响。由于现在金融交易不受地点制约,在线上就能完成,所以世界各国都出现了大量的外盘互补产品,比如股票和债券,甚至黄金也都出现了罕见的同时下跌这个情况。

通常这些金融产品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比如利率升高,企业的融资成本增加,但债主的利息收入也会增加,所以提高利率会让股市下跌,债市上扬。可是如果整体经济直接停滞,会让所有人对金融产品的收益去持悲观态度。避险的黄金也会因为交易量下降而下跌。资本家们显然知道,如果全社会将抗疫作为首要任务以后,资本市场以及整个经济体会遭受怎样的打击。

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的杠杆率就很高,那就更加无法承受全面抗疫带来的经济风险。简单来说就是它停不下来。从政府负债率来看,全球的几个主要经济体,日本位列第一,负债高达GDP的%,美国为%,英国为84%,德国为60%,法国和意大利也有相对庞大的政府债务,而中国相对较低为47%。可以看出,以美日英为首的发达国家的传统货币政策空间已经所剩无几,财政负债率接连创新高,也制约了未来的财政刺激力度。而我国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都相对较大,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政府敢于在第一时间采取强有力的抗疫措施,而西方各国却显得畏首畏尾,日本更是在推迟奥运会之前尽量不检测,因为他们在高杠杆之下担心经济停滞带来的崩溃,担心未来饿死的人会为病死的人多。

所以这里面真的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傲慢和偏见。感性的东西不会左右领导者以及智库的决策,决策者都是在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结合自身经济体的特点进行着风险与收益的评估。只是疫情的破坏力显然超出了西方决策者最初的预计,中国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春运让疫情的风险变得可怕,让决策者能够下定决心。而财政条件的相对宽松也成为决策者的后盾。

4月3日,摩根士丹利预测,美国第二季度平均失业率将达到15.7%,那将是年以来的最高水平,仅次于30年代的大萧条。失业的高危行业包括住宿、餐饮、交通、零售、娱乐、制造业等,基本上也没剩下什么行业,预计影响约1/4的美国劳工,这其中很多人不会进入失业,但收入必然在下降。如果疫情进一步恶化,不断攀升的失业率将使美国政府的补助不足以资助所有失业居民。现在看来,之前应对经济危机的方法基本无效,因为问题的根源是外生的疫情,增大流动性以及新建基础设施的作用都不会很大,可以出现瞬间的经济数据反弹。但是4月的疫情又会将情况拉回到更糟的境地。常规经济政策必须是在疫情得到控制以后才会有效。

当前美股出现一定程度上的反弹,但这完全在意料之内,之前的跌幅有很大的卖空行为,也有很多不理性的卖盘。在美联储几次放水和各种政策性支持之后,流动性危机得到部分修复。但是本次冲击的效应绝对不会,其实在一两个月内可以解决的,也不是1到2年可以消散的,因为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经济的损失已经降低了很多企业的价值。在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供应链的断裂不会让世界出现所谓的影响。这也就是为什么即使国内抗疫情况向好,大家的职场情况却依然艰难。不过以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值得期待的。

结合对疫情性质和影响,以及各国政策目标和措施的研究,下一步政策走向取决于4个因素,各国疫情发展以及抗疫的成效,现行政策的效果,经济形势的发展以及全球疫情蔓延的情况。这4个因素是相互关联的。如果各国疫情形势依然严重,抗疫效果不佳,那么对经济、金融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大。如果疫情持续时间过长,经济则可能步入大衰退时期。那么疫情到底还会不会持续,当前的现实却不容乐观。全球抗疫的难度和进度面临几个最为不确定的因素。

1、至于欧美疫情的发展,目前欧美的疫情仍未达到最高峰,防疫抗疫的公共卫生政策仍处于变动之中,无法准确预期疫情控制时间,这个时间持续越久,大衰退的可能性就越大。

2、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疫情发展情况,如印度、南美。虽然这类地区大多处于低纬度的热带地区,高温不利于病毒传播,但并不是绝对能阻止传播。即使是在40度的空间,这种病毒也需要几个小时才会失去活性。在印度贫民窟这样的环境下,几个小时对于病毒的传播也足够了。如果这些国家疫情出现大规模爆发,将带来全球疫情的第二次冲击波和巨大的人道危机,并为疫情的最终控制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

第三是全球疫情的交互影响,目前疫情在全球几个地区就先后传播,需要谨防未来在更多地区产生的交互影响,否则会导致疫情进一步反复和扩散。目前各国处于疫情的不同阶段,抗疫政策的发力程度并不同步,合作较少。之前我们常说要让全人类团结起来,需要共同的危机来实现。可是当前这样的危机出现了,世界人民却并未站到一起,相互攻击和坑害,独善其身反而有所加剧,国际社会陷入了集体瘫痪。数千年的纷争,让各国依然用对立竞争的固化思维去处理,全球世界要合作就得转化思维,但是转变思维又何尝容易?率先利他的国家必然遭受损失,可能真的需要一轮优胜劣汰的演化原理。在残酷环境的清洗之后,合作的意识才能被保留下来。

人类简史的作者之前发表文章说过,我们大多数人会在这场危机中活下来,但是会活在一个和异形志向不一样的社会里,除了很多非常时期的政策可能变成日后的常态以外,全球的政治格局和国际协作模式也会改变。先前的全球领导者已经放弃了领导人的职务,在危机面前甚至开始从盟友那里夺取医疗资源,并推卸自己的责任。而未来是会有国家能够胜任新的全球领导者呢?或者说是否有国家愿意变成全球领导者,人类需要做出选择,我们是走全球团结的道路,还是继续各居一方?如果我们选择不团结,这不仅会延长危机,而且将来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灾难。如果我们选择全球团结,这不仅是对抗新冠病毒的胜利,也是抗击可能在21世纪袭击人类的所有未来流行病和危机的胜利。

知识参考来自:

百度百科

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对中国经济影响的分析》

尤瓦尔赫拉利:冠状病毒之后的世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sj/170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