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与电子之外,什么是两江新区未来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我们将把生命健康产业作为第三大支柱产业来打造。”4月25日,两江生命科技城揭牌仪式上,两江新区负责人给出了答案。
活动现场一系列动作,也能看出两江新区要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的决心——
发布《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行动方案》和《重庆两江新区促进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专项政策》;
组建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并现场向特聘专家颁发证书;
集中签约16个入驻两江生命科技城的项目,涵盖新型研究院、新药研发、医疗器械生产、医院等多个领域.......
作为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主战场,两江新区将如何在生命健康产业上发力?
年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亿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而在疫情背景下,这一需求进一步提高。为此,近年来,两江新区也一直在生命健康产业上积极布局。
据了解,目前,两江新区已建立起新药研发、高端制剂生产、医疗器械和高值耗材、生物技术等产业集群。“新区已基本初步形成传统化学制剂企业为规模支撑,高成长性新兴医疗器械企业领跑的企业格局。”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新区已聚集生命健康相关企业近家。
如今,两江新区将生命健康产业定位“第三产业”,自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
到年,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规模突破亿元。其中,工业产值达到亿元,医药商贸流通业(不含药店)实现营业收入亿元,技术研发等相关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
产业集群上,到年,两江新区力争培育和引进1-2家营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龙头企业、5-8家营收达到20亿元级企业、5-8家上市企业,在若干细分领域形成30家以上“专精特新”企业。
创新能力上,到年,两江新区争取在研新药品种超过20个,力争实现化学创新药、生物制品上市批文零的突破,力争获批创新医疗器械2-3个。
构建“一城两园”与“3+3”产业体系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两江新区提出了路径:构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3+3”产业体系,形成“一城两园”集聚发展的空间格局,即两江生命科技城,照母山数字医疗产业园、明月湖生命科技创新园。
两江新区产业促进局局长胡景兵介绍,“一城”重点聚焦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新中药、新服务等产业发展,致力打造形成“总部基地-研发中心-制造基地-服务平台”全域发展的产业集群。
两园,则聚焦数字医疗产业,发展新医疗,推动数字医疗新场景、新模式应用。同时,也将集聚新型研发机构、高端医疗资源等,加快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赋能两江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
“3+3”,则指医疗器械、生物制品、化学制剂三大主导产业,和新中药、新服务、新医疗三大新兴产业。
胡景兵表示,“一城两园”及“3+3”体系的落地生根后,两江新区也将成立两江生命健康产业促进中心,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三链融合”,构建有利于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服务生态体系。
“真金白银”支持产业发展
生命健康产业产品研发过程风险高、投入大、周期长,其技术创新要靠企业不懈努力,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为此,两江新区出台了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政策,以增强企业自力更生能力,鼓励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在两江新区,I类新药单品种创新研发最高可获万元补贴;I类新药单品种产业化最高可获万元奖励;新型服务平台建设最高可获万元扶持;国内外顶尖的一流科学家及团队最高可给予1亿元经费资助。
“这些政策也可以跟《重庆市加快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若干措施》等相关政策叠加使用,扶持力度大,特别是创新研发扶持方面优势明显。”两江新区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企业层面给予了充分肯定。
中科院院士,重庆市润泽霖科核酸医药研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润生说表示,核酸疫苗和核酸药物是当今新药领域的国际前沿和热点。得益于两江新区的支持,他所在企业很多新药研发与生产企业能够顺利落地。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徐建青则表示,自己长期从事抗击传染病的疫苗研发和肿瘤治疗的细胞创新技术研发,已有多项成果实现转化。在政策激励下,自己已与两江新区签署合作协议,未来将有更多成果在两江新区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