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铁建设有哪些好处其对于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地铁作为一种高效、低碳、大容量的公共交通方式,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

地铁的建设和运营不仅能够改善城市交通状况,提高城市运行效率,还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扩展城市空间结构,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然而,地铁的建设也需要巨额的投资和维护成本,对城市财政和社会资源造成一定的压力和负担。

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规划和评估地铁的建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

地铁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影响

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是衡量城市交通系统性能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城市交通系统在满足居民出行需求的同时,能够有效利用交通资源,节约交通成本,减少交通污染和拥堵的能力。地铁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低污染的轨道交通方式,能够显著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缩短出行时间。地铁具有高速度、高频率、高可靠性等特点,能够大幅度缩短乘客的出行时间,提高出行效率。根据国际公共交通联盟(UITP)的数据,年全球平均每公里地铁速度为2.4公里/小时,而公共汽车为18.公里/小时,私家车为2.5公里/小时。以北京为例,年北京地铁日均客运量达到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8.8%,平均每人每天节省出行时间约为25分钟。

节约交通成本。地铁具有低能耗、低排放、低噪音等特点,能够节约交通成本,减少对环境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根据中国轨道交通协会(CRTA)的数据,年中国轨道交通平均每百万人公里耗电量为0.18兆瓦时,而公共汽车为0.6兆瓦时,私家车为0.54兆瓦时。以上海为例,年上海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达到万人次,相当于减少了约50万辆汽车上路,节约了约10万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耗,减少了约25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提高道路利用率。地铁具有高容量、高密度、高安全性等特点,能够提高道路利用率,缓解道路拥堵。根据世界银行(WB)的数据,年全球平均每公里地铁容量为1.8万人/小时,而公共汽车为0.9万人/小时,私家车为0.6万人/小时。以深圳为例,年深圳地铁日均客运量达到万人次,占全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50.4%,相当于减少了约0%的道路交通量,提高了约15%的道路通行能力。

综上所述,地铁建设对城市交通运行效率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能够有效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性能和水平。

地铁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沿线地区是指与地铁线路相邻或相连的区域,通常包括地铁站点周边的商业、住宅、办公等用地。地铁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带动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地铁建设能够提高沿线地区的交通便利性和可达性,吸引更多的人口、资本、技术等要素流入,促进沿线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和创新能力提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研究,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拉动效应为0.1%,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拉动效应为0.24%。以广州为例,年广州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拉动效应为0.28%,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拉动效应为0.21%。

提升沿线地区的土地价值和房价水平。地铁建设能够提高沿线地区的居住和工作吸引力,增加沿线地区的土地需求和供给紧张程度,推动沿线地区的土地价值和房价水平上涨。根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年上海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土地价格的提升效应为8.7%,对沿线地区房价的提升效应为6.5%。以成都为例,年成都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土地价格的提升效应为7.9%,对沿线地区房价的提升效应为5.8%。

促进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地铁建设能够提高沿线地区的就业供给和需求匹配度,增加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根据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年深圳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就业人口的增加效应为4.%,对沿线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效应为.6%。以西安为例,年西安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地区就业人口的增加效应为.8%,对沿线地区居民收入的增加效应为.2%。

综上所述,地铁建设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作用,能够有效带动沿线地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提升沿线地区的土地价值和房价水平,促进沿线地区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和作用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内部各种功能区域的分布、组织和联系的形式,它反映了城市的规模、形态、功能和特征。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和形态。城市中心区是城市的核心区域,集聚了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重要功能,也承受了城市的交通、环境等重要压力。地铁建设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和污染问题,提高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可达性和环境质量。同时,地铁建设也能够有效促进城市中心区的功能优化和形态更新,提高城市中心区的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根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研究,年北京市轨道交通对中心区人口密度的降低效应为.2%,对中心区建筑密度的增加效应为4.5%。以武汉为例,年武汉市轨道交通对中心区人口密度的降低效应为2.9%,对中心区建筑密度的增加效应为4.1%。

拓展城市外围区的发展和活力。城市外围区是城市的边缘区域,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余量,也面临着较大的发展不平衡和服务不足等问题。地铁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城市外围区与中心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增加城市外围区的发展机会和服务水平。同时,地铁建设也能够有效促进城市外围区的发展多样化和活力提升,提高城市外围区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研究,年上海市轨道交通对外围区人口增长率的提升效应为2.7%,对外围区经济增长率的提升效应为.1%。以南京为例,年南京市轨道交通对外围区人口增长率的提升效应为2.4%,对外围区经济增长率的提升效应为2.8%。

塑造城市新型区域的特色和形象。城市新型区域是指由地铁线路连接或引导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功能或主题的新兴区域,如商业圈、科技园、文化街等。地铁建设能够有效塑造城市新型区域的特色和形象,增加城市新型区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地铁建设也能够有效支持城市新型区域的发展壮大和创新突破,增加城市新型区域的贡献度和竞争力。根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CMC)的研究,年杭州市轨道交通对沿线新型商业圈的平均营业额提升效应为12.6%,对沿线新型科技园的平均研发投入提升效应为9.8%。以重庆为例,年重庆市轨道交通对沿线新型商业圈的平均营业额提升效应为11.4%,对沿线新型科技园的平均研发投入提升效应为8.6%。

地铁建设对城市空间结构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和作用,能够有效优化城市中心区的功能和形态,拓展城市外围区的发展和活力,塑造城市新型区域的特色和形象。

结语

城市地铁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它不仅涉及到巨额的资金和资源的投入和回收,还涉及到城市的交通、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对城市地铁建设与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进行科学合理的研究和评估,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工作。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sj/17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