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将至,各种关于年经济形势发展的预测纷纷流出。年,中国的产业园区和招商引资将会有哪些变化?我们选取产业集聚专家杨建国的文章,他的研判认为年中国产业园区将出现3个重大变化,这会对招商引资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细细咂摸。
第一个预测:
年产业园,尤其是中西部产业园发展会迎来一个困难节点,而且会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为什么这么难?
①首先,这个难和大环境有关。
“新常态”这个词用的多,说的多,但到底怎么才叫“新常态”?举两个数字:第一个是出口,从年到年,中国的出口增长每年都达到16.4%。而年这个数字是多少呢?负增长2.8%。今年上半年的数据进一步恶化,出口增长下滑了7.7%。出口下滑的原因,就是之前进口我国的产品的发达国家,日子也不太好过。第二个是投资,“十一五”时期我国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长是25.5%,“十二五”期间下降了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的投资增速为18.8%,而且有一个趋势,越往后下降的越快。年,投资增长10%。
民间投资和工业投资的下降,说明了投资增长后劲不足;而进出口总额的下降,则说明外向需求也同样不足。驱动经济发展的两辆主要马车:出口、投资都下降明显。
所以出口下降,投资疲软的结果,就是沿海地区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在这些企业更操心如何活下去的关键时刻,中西部产业园再去招商引资,再想去搞产业转移,是不是越来越难?
②其次,这个难和区域竞争的新格局有关。
这两天,一个企业家火了。“玻璃大王”曹德旺不仅准备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设玻璃工厂,还说了几句得罪很多人的话。
曹德旺说:美国电价约3毛,中国6毛多,高速公路,美国不收费,中国过路费一吨5毛钱。这还不包括税负。美国只有35%的所得税,中国除了25%的所得税,还有百分之几十的增值税。再算上其他各项税费,算下来,中国制造业的综合税负比美国高35%。
在中国从事制造业,“除了人力,什么都比美国贵。”而且劳动力成本现在也只是比美国便宜,跟周边国家比,一点竞争力都没有。
老曹说的其实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现在还在搞实体经济的心声。而这种心声指向的就是:要素成本。
最终体现的结果是:伴随高速增长,中国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也还没形成独到性优势。同时,印度、越南逐渐开放,成本比我们更低。
除了要素成本,还有一个关键词是:回归经济。
产业园招商引资中,“回归经济”一直是重点之一。
但现在全球经济进入新常态,大家日子都不太好多,都在提回归经济,美国的说法是“制造业回流”,浙江、江苏、广东等产业转出大省,现在也都在提“回归经济”。原本外资、企业流出地,现在反而在拼命的留住、甚至加大力度把争取这些企业重新流入,留给中西部,留给产业园的空间还能剩下多少呢?
所谓:事分两面。新常态以来,产业集聚区工作开展是越来越难,但同时在提质转型发展关键期中,所起到的作用却越来越重要。
第二个预测:
培育本土企业比招商引资更重要。
到了经济新常态,大家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做法上,却没有大的变化。其实,过去谋发展的许多老办法不能用也行不通了,需要变一下思路,换一种路径。
关于未来产业园发展应该怎么办,笔者有几个新的想法:
①首先,培育比引进更重要。
这么说可能有点夸张,不是说引进不重要了,而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如果以比例划分的话,过去大家在招商和培育的精力分配按比例是8:2的话,笔者希望今后,大家能把这个比例调成5、5开,甚至把更多精力放到培育上来。
为什么要这么强调培育?前面说了,既然外部环境会相当不好,在这种状况下,需要看的恰恰是地方的内部经济增长动力是否足够了。
未来产业园的发展趋势是,从产业招商,转向培育产业环境,尤其是孵化加速产业园区作用和功能。本地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把这些企业作为产业园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作用园区经济增量的核心,可能是未来更长久的产业发展路径。
②第二,通道比方式更重要。
这个通道是由“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是由跨境电商带来的。“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实施,为国际产业合作开辟了新的通路,也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机遇。而新经济,尤其是网络经济的不断孕育、成长、状大,也产业流动提供了新的动力和趋势。
同时,与“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落地成型有关,跨境产业合作从之前点式,面式合作,走向了立体化,跨境产业合作模式以及平台也会相应的更加多样化;另一方面,也与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迅速,典型模式和成效明显。
③第三,一定要培育构建自己的创新生态。
创新是笔者眼中,决定未来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关键。从当前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现状来看,凡是有创新生态和能力的集聚区,发展的都挺好,为什么,因为它不仅仅是横向的复制,它有纵向的改进、升级,这就能让这些地方从靠成本、靠人力资源等传统要素的竞争中,跳脱出来,发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与动力。
产业园创新生态该怎么搞?从下面这两个方面下手即可:
一方面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龙头企业创新,来形成创新型企业集群,为经济发展培育持久创业创新动力;另一方面,着重培育创新平台,包括将双创与产业集聚区结合,与企业研发机构结合,与孵化器结合,以及构建配套融资体系等。
第三个预测:
对于中西部来说,产业园越来越重要。
①首先,产业园为中西部地区提质转型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以三产结构来说,很多中西部地区三产比重优化明显;以产业结构来说,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甚至部分地区成为成为工业主导力量;以网络经济来说,跨境电商产业发展迅猛等等……
可以说,过去五年,中西部地区构建、培育、成长了一整套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形成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竞争力、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链,这些是未来五年的“提质”发展的根基。
②其次,构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产业园发展为基础。
十二五期间,很多中西部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成功构建了现代城镇体系。以河南省为例,从吸纳就业方面来看,在国内外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产业集聚区就业吸纳能力却在持续扩大,省外务工劳动力加速回流,产业集聚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民工转移就业的主阵地”;
从产城融合上看,在产业集聚区的助推下,全省城镇化率由年的36%提高到年的43.8%,城镇公共服务逐步延伸到产业集聚区,公共配套设施逐步实现全覆盖……
从政策配套上看,通过规划引导集聚区发展,逐步完善配套服务功能、促进产城互动融合、破解要素瓶颈制约、健全体制机制等,为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政策保障。
③第三,自贸区、“一带一路”、双创等国家级政策红利落地,需要产业集聚区作为承接平台。
河南省商务厅焦锦淼厅长就认为,自贸区就是一个关口,如果在在自贸区可以试行,我们可以在全省经过省委省政府同意,我们可以在全省所有的新区、园区、保税区、开发区进行复制推广。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自贸区的战略红利,需要在全省推广开来,和遍布河南的个产业集聚区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起到优化河南的产业结构和提升河南发展层次,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等作用。自贸区如此,跨境电商、一带一路、双创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