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三产业比重升至47环保产

3月7日,记者从省发改委获悉,《河南省“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全文附后)出台,我省力争到年能源消费总量不突破2.67亿吨标准煤,年均能源消费增速控制在2.88%以内。

《规划》指出,我省节能低碳发展目标是能源消费总量得到有效控制、能源结构不断优化、行业能效大幅提升、支撑体系更加完善,主要任务是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实施重点领域节能低碳行动、实施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实施全民节能低碳行动。

在构建节能环保型产业体系中提出: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目标,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提升工业产品、装备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着力壮大装备制造、食品制造、新型材料制造、电子制造、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培育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新能源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提升冶金、建材、化工、轻纺等传统产业。

积极发展低碳型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业,加快壮大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专业生产服务、服务外包等产业规模,做大做强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内涵和附加值,创新发展商贸流通业,增加健康养老、居民和家庭等服务供给,拓展提升生活性服务业,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到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提高至47%左右。

坚决遏制产能盲目扩张。以钢铁、煤炭行业为重点,兼顾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因业、因地、因企制宜,有序处置过剩产能,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目标任务。

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和产品,扩大高效节能产品和先进环保装备的供给能力,加快发展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全面提升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中西部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到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亿元。

在构建绿色低碳能源体系中提出: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进豫西北、豫西南和豫南风电基地建设,开展豫北太行山与平原过渡地带风电开发项目示范,因地制宜发展分散式风电,新增风电装机万千瓦。推动太阳能多元化利用,有序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在有条件的产业集聚区、公共设施及商业建筑屋顶和个人家庭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太阳能热水利用建筑面积,新增光伏发电装机万千瓦、太阳能集热利用面积万平方米。建设先进生物质能示范基地,新增各类生物质发电装机23万千瓦。

此外,《规划》还提出:

工业节能低碳行动计划。在推进中国制造河南行动、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过程中,树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思路,突出抓好重点用能单位,推动工业节能逐步由单一的、具体的项目“小节能”向园区化、系统化、链条化的“大节能”转变。到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23%,水泥、化工、钢铁等高耗能行业主要耗能产品能耗大幅下降。

农业农村节能降碳计划。加快农村用能方式变革,坚持把农业和农村节能降碳作为转变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着力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实现现代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到年,全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农作物秸秆养分还田率达到60%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污粪处理设施比例达到75%以上。

附《规划》全文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

《河南省“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你们按照规划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认真组织实施。

附件:河南省“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

年12月29日

河南省“十三五”节能低碳发展规划

节能低碳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有效途径,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加快破解资源环境约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本规划根据《节约能源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年)》和《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美丽河南的意见》、《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是指导“十三五”时期全省节能低碳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为年至年。

第一章规划背景

第一节发展现状

“十二五”时期,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河南的总体要求和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不以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节能低碳产业,狠抓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全省节能低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能效水平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全省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下降22.9%、26.0%,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一五”期间的0.68下降至0.42,以能源消费年均4.1%的增速支撑了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9.6%的增长。电力、电解铝、水泥等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分别下降4.6%、4.5%和14.7%,主要高耗能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大幅下降。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由年的13.8:55.5:30.7调整为年的11.4:48.4:40.2,低能耗、低排放的服务业占比提高9.5个百分点。高成长性制造业及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5.5个百分点。产业集聚发展态势良好,产业集聚区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20个百分点以上。

能源结构持续改善。非化石能源消费逐步增加,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5.88%,较年提高1.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由“十一五”末的82.8%降至76.5%。电力结构调整深入推进,火电装机中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达到80%,6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占比达到50%。

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节能重点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实施余热余压利用、合同能源管理等重点工程余个,实现节能量万吨标准煤。节能低碳技术不断创新,组建省级节能环保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4家,认定科技创新示范企业99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入实施,累计推广高效照明产品万只,节能汽车、家电及工业节能产品70万台(套),实现节能量60万吨标准煤。

行业节能深入实施。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效果明显,重点用能单位累计实现节能量万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45.65%。绿色建筑行动有序开展,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万平方米,新增绿色建筑标识面积万平方米。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稳步建设,率先在国内建成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甩挂运输居于全国领先水平。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扎实推进,在全国率先规范公共机构合同能源管理,公共机构低效照明产品基本淘汰。

低碳试点扎实开展。济源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高碳产业低碳化发展初见成效,郑州、新乡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公共交通出行明显增加,鹤壁、济源中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城镇规划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郑州、洛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低碳发展政策综合集成效果初现,新蔡县黄楼社区省级低碳社区试点基本建成。

工作机制日趋完善。省政府调整成立了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和宏观指导能力得到加强。一批地方节能标准颁布实施,节能指标首次纳入市县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节能评估和审查、能效“领跑者”等管理制度得到实施。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初步建立,节能监察执法队伍日益壮大。节能低碳宣传培训活动形式多样,节能低碳意识逐步深入人心。

第二节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三大特征已经鲜明地表现出来,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对节能降碳工作必然带来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

紧紧把握节能低碳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源环境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布局,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央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与绿色化“五化”协同推进,“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13个约束性指标中,资源环境类就有10个,绿色发展已经成为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同时,人民群众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环境问题高度







































丹芪偏瘫胶囊
如何快速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sj/97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