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珠一粒子草一粒关,散寒草

/裂叶秋海棠(学名:BegoniapalmataD.Don.):秋海棠科、秋海棠属多年生具茎草本植物,高可达50厘米。根状茎匐匐,节膨大,茎直立,有明显沟纹,茎生叶互生,叶片两侧不相等,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叶柄被褐色长毛,托叶膜质,披针形,聚伞花序,花玫瑰色、白色、粉红色,数朵,苞片大,花丝离生,花药倒卵球形,子房长圆倒卵形,蒴果下垂,种子小数极多,光滑长圆形淡褐色。8月开花,9月开始结果。

分布中国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岛、台湾、等地。生于河边、山谷阴处密林中岩石、岩壁上、山坡常绿阔叶林下、林中潮湿的石上,海拔-米。该种花形多姿,叶色柔媚。盆栽常用来点缀客厅、橱窗或装点家庭窗台、阳台、茶几等地方。??

基本信息

水蜈蚣(《植物名实图考》)

:KyllingabrevifoliaRottb.

:greenkyllinga

水蜈蚣[莎草科植物]

三荚草(《岭南采药录》),金钮子(《广州植物志》),金钮草(《福建民间草药》),夜摩草(《广西药植图志》),寒气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十字草(《江西民间草药》),姜虫草、露水草、水牛草、三步跳(《贵州民间药物》),散寒草、姜芽草、寒筋草(《四川中药志》),水香附、燕含珠(《重庆草药》),发汗草(《中国药植图鉴》),山蜈蚣、水乌梅、无头香附、龙吐珠(《泉州本草》),金牛草、水香草(《湖南药物志》),一粒雪、土柴胡、三角草、落地杨梅、三箭草(《闽东本草》),球头草、顶棍草(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雷公草、地杨梅、三人扛珠(《江西草药》),寒热头草、三角棱草、一粒珠、九头香、细竹草、杨梅草、苦香子、水竹钵(《浙江民间常用草药》),三棱环、一粒子草、黄古头草(《上海常用中草药》),水金钗(《陕西中草药》),水土香(《福建中草药》),钢拳头(江西《草药手册》),库鞠恣托(藏名)。

:水蜈蚣、蜈蚣草(通称)、无头厚香(潮汕)、三荚草、金钮草、散寒草、无头厚香(南澳)、三星草、三须蜈蚣(海丰)、三荚草、三棱草、梳子草、耙齿草(惠阳)、三荚草、水蜈蚣、疟疾草、三星草、顶棍草(湛江)、三星草、三荚草、顶棍草(广州)、发汗草、散寒草、三角草、三荚草、疟疾草(万山岛)、三荚草、入地蜈蚣、水蜈蚣、顶棍草(阳春)、三荚球(曲江)、三角草(连山、韶关、仁化)、水蜈蚣(佛冈)、水土香(厦门)、耙齿癀(厦门、漳州、同安)、三角草(同安、永安、长汀、建阳、寿宁)、一粒珠(莆田、古田)、金钮草(龙海、福州、仙游、霞浦、政和、古田)、金钮草(广西梧州)。

为莎草科植物水蜈蚣的全草或根。

形态特征

水蜈蚣,多年生草本,丛生。全株光滑无毛,鲜时有如菖蒲的香气。根状茎柔弱,匍匐平卧于地下;形似蜈蚣,节多数,节下生须根多数,每节上有一小苗。秆成列散生,纤弱,高7~20cm,扁三棱形,平滑。叶窄线形,宽2~4mm,基部鞘状抱茎,最下2个叶鞘呈干膜质。夏季从秆顶生一球形、黄绿色的头状花序,具极多数密生小穗,下面有向下反折的叶状苞片3枚,所以又有“三荚草”之称,鳞片膜质,背面龙骨状突起无翅。坚果卵形,极小。秆成列地散生,细弱,高7-20厘米,扁三稜形,平滑,基部不膨大,具4-5个圆筒状叶鞘,最下面2个叶鞘常为干膜质,棕色,鞘口斜截形,顶端渐尖,上面2-3个叶鞘顶端具叶片。叶柔弱,短于或稍长于秆,宽2-4毫米,平张,上部边缘和背面中肋上具细刺。叶状苞片3枚,极展开,后期常向下反折;穗状花序单个,极少2或3个,球形或卵球形,长5-11毫米,宽4.5-10毫米,具极多数密生的小穗。小穗长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压扁,长约3毫米,宽0.8-1毫米,具1朵花;鳞片膜质,长2.8-3毫米,下面鳞片短于上面的鳞片,白色,具锈斑,少为麦秆黄色,背面的龙骨状突起绿色,具刺,顶端延伸成外弯的短尖,脉5-7条;雄蕊3-1个,花药线形;花柱细长,柱头2,长不及花柱的1/2。小坚果倒卵状长圆形,扁双凸状,长约为鳞片的1/2,表面具密的细点。花果期5-9月。多年生草本,丛生,性温,味辛,可入药。

:生长于水边、略旁、水田及旷野湿地。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四川、云南、东北等省区。

含挥发油。牡荆素(vitexin)等黄酮类(flavonoids)。

鉴别方式

1.取该品70%乙醇提取液1滴滴于滤纸片上,晾干,加2%三氯化铝乙醇1滴,晾干后于紫外灯下观察,显黄色荧光。

2.取该品70%乙醇提取液1ml于试管中,水浴加热,加镁粉少许,滴加盐酸3-4滴,溶液显浅红棕色。

辛,平。

①《福建民间草药》:“甘微辛,平。”

②《广西药植图志》:“味辛,性微温,无毒。”

③《四川中药志》:“性温,味辛。”

功用主治

治感冒风寒,寒热头痛,筋骨疼痛,咳嗽,疟疾,黄疸,痢疾,疮疡肿毒,跌打刀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杀虫,败毒。”

②《广州植物志》:“主治亦白痢。”

③《福建民间草药》:“解热利尿。治疟疾。”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散风,除陈寒,止咳嗽。”

⑤《广西药植图志》:“除风热,利窍,止血,止咳。治跌打,蛇伤。”

⑥《南宁市药物志》:“去瘀,消肿,止痛,杀虫,舒筋,活络。”

⑦《四川中药志》:“治感冒风寒,无汗头痛,筋骨疼痛,恶寒发热。”

⑧《广东中药》Ⅱ:“镇咳祛痰,治百日咳,燥热咳。”

用法与用量

内服:煎汤,鲜者1~2两;或捣汁。外用:捣敷。

选方分类

①治时疫发热:水蜈蚣、威灵仙,水煎服。(《岭南采药录》)

②治赤白痢疾:鲜水蜈蚣全草一两至一两五钱,酌加开水和冰糖五钱,炖一小时服。(《福建民间草药》)

③治疮疡肿毒:水蜈蚣全草、芭蕉根。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④治跌打伤痛:水蜈蚣一斤。捣烂,酒四两冲。滤取酒二两内服,渣炒热外敷痛处。(《广西药植图志》)

⑤治一般蛇伤:水蜈蚣二两。捣烂,酒二两冲,内服一两,一两搽抹伤口四周。(《广西药植图志》)

⑥治皮肤瘙痒:水蜈蚣煎水外洗。(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⑦治百日咳,支气管炎,咽喉肿痛:水蜈蚣干品一两至二两。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⑧治疟疾:水蜈蚣一两。水煎,于疟发前8~4小时服。(《江西草药》)

⑨治小儿口腔炎:水蜈蚣根茎一两。水煎,冲蜂蜜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⑩治风湿骨痛:水蜈蚣一至二两。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⑾治刀伤骨折:鲜水蜈蚣捣绒,包患处,一天换药两次。(《贵州草药》)

⑿治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水蜈蚣鲜全草一至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⒀治气滞腹痛:水蜈蚣鲜全草一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临床应用

①治疗疟疾:取水蜈蚣全草连根(晒至半干)2~3两,水煎3~4小时。于疟疾发作前2小时或前1天顿服,连服3天。共治48例,其中21例用2两,服药前血检找到疟原虫,服药后症状消失,厚血片未查得疟原虫者15例;用3两的27例,有效24例。认为剂量不宜少于3两,煎药时间不少于3小时,服药不少于3天。但据中国医学科学院江苏分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用小白鼠所作的实验结果证明:水蜈蚣对鼠疟原虫作用不佳,可以初步肯定抗鼠疟原虫无效;同时观察到水蜈蚣根部的浓缩煎剂与乙醇回流浓缩液均具毒性,因此,用大剂量的水蜈蚣进行临床试验前,极有必要先做测毒试验。

②治疗乳糜尿:取干水蜈蚣根茎、桂圆各2两,水煎服,每天1剂,或代茶,连服15天。治疗余例,均有一定效果。

③治疗菌痢:取水蜈蚣、白粉藤(即独角乌桕)各1两,水煎分2次服(重症可每日2剂)。治疗70例,平均服药7天左右,痊愈54例,显效14例,无效2例。退热时间平均2.3天,大便次数及性状恢复正常平均日数约5天,大便培养转阴平均4.08天。其疗效与磺胺胍对照组相比,似无逊色。

④治疗慢性气管炎:取地杨梅(水蜈蚣)1斤,香叶树(别名山苍树)根、叶各半斤,加水0毫升蒸馏,取中段蒸馏液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10天为一疗程。治疗92例,控制11例,显效12例,好转41例,有效率69.4%。本药具有一定的镇咳、平喘、祛痰作用,疗效多在服药后2~4天出现,副作用轻微。但远期疗效欠佳,停药后易复发。有将剂量增至每次30毫升,以20天为一疗程,治疗例,有效率显著提高。

瓜子藤本品为夹竹桃科念珠藤属植物链珠藤AlyxiasinensisChamp.exBenth.,以全株入药。全年可采,切碎晒干或鲜用。功能主治为: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主风湿痹痛;血瘀经闭;胃痛;泄泻;跌打损伤;湿脚气。

别名念珠藤(《广州植物志》),瓜子藤、瓜子英、山红木、过山香、春根藤、过骨边(《福建民间草药》),瓜子金(《浙江中药资源名录》),七里香(《福建中草药》)。

出处《福建民间草药》

来源为夹竹桃科植物链珠藤的全草及根。

原形态披散或藤状、秃净灌木。叶对生或3枚轮生,革质,卵形、倒卵形或椭圆形,长1.5~3.5厘米,宽8~20毫米,先端钝或微凹入,有时短尖,基部钝或短尖,两面均秃净,边缘背卷,侧脉不明显;具短柄。花序为无柄或具短柄的花束或圆锥花序,长不及1.5厘米,顶生或生于小枝之顶;萼小,长不及1毫米,萼内无腺体;花冠白色,长3~4毫米,管圆柱形,近顶端稍收缩,裂片小,卵形;雄蕊5,花药内藏;心皮2,分离,但为1单花柱所连结。浆果卵形,长约1厘米;有种子1颗,有时中央收缩为两个果节,每节有种子1颗。花期7月。

生境分部野生山地、林木间。分布浙江、福建、广东等地。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①《福建民间草药》:"苦,平,有毒。"

②《闽东本草)):"性温,味微苦辛,有小毒。"

归经《闽东本草》:"入肺、肝、脾三经。"

功能主治祛风利湿,活血通络。治风湿性关节痛,脾虚泄泻,脚气,周身浮肿,妇人经闭,跌打损伤。

①《福建民间草药》:"解热镇痛,消痈解毒。"

②《闽南民间草药》:"理风湿,疗损伤,行血活络。"

③《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头面浮肿。"

④《闽东本草》:"醒脾理气,舒筋通络.祛风活血。治胸膈胀闷,骨节酸痛,腹中冷痛泄泻,周身浮肿及妇人经闭。"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4钱(鲜者1~2两);或浸酒。

注意《闽东本草》:"阴虚发热,肠胃伏热及妇人怀孕者皆所禁用;忌与牛奶仔、穿山龙同用。"

复方①治风湿性关节痛:阿利藤根一两至两半,猪蹄一只。酌加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②治脾虚泄泻:阿利藤干根一两,鼠曲草根五钱。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③治湿性脚气:阿利藤干根或茎五钱至一两,六棱菊一两。酒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④治水肿,跌打损伤:阿利藤、鸡血藤各等量,浸酒内服,每早晚饮服一次,每次一小杯。或和水酒炖猪赤肉服。(《闽南民间草药》)

⑤治经闭:阿利藤三两。煎汤去渣,调红糖服。(《闽东本草》)

⑥治跌打损伤:阿利藤根一至二两。酌加酒、水各半,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⑦治腰闪痛:阿利藤四钱,红酒四两。炖服。(《闽东本草》)

⑧治风火齿痛:阿利藤鲜根五至八钱,酌加开水炖服。(《福建民间草药》)

有需要的可以扫上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isanchanyea.com/dscyys/140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