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资讯 全球钢铁业三次产业转
中国经济时报:国际钢协的数据显示,年上半年全球累计产钢7.亿吨,同比下滑1.9%。亚洲中,中国内地上半年产钢3.亿吨,占世界总量的50.27%。今年7月24日,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发布公报称认识到钢铁和其他行业的产能过剩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共同应对。世界钢铁产业转移的规律是什么?中国钢铁工业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卢锋:实际上,从全球钢铁长期的产业转移角度来看,是三次产业转移阶段性的现象。理解这三次产业转移,对于认识当前的形势具有借鉴意义。18世纪、19世纪工业革命的近现代钢铁业,英国是主要的国家,占全球60%的钢产量,其中主要是铁产量。19世纪末,第一次产业转移发生在美国,在后来的大半个世纪都在起主导作用。第二次产业转移在日本、前苏联、德国,使钢铁的重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第三次产业转移就是中国,中国钢铁业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崛起,目前正在改变全球产业的格局。
背后有什么规律呢?需求决定未来,大多数的钢铁业崛起一定是有巨大的内需。从技术转移的创新规律看,前沿国家原创的技术更有可能在一些后进的国家开花结果,墙内开花墙外香,实际上推动了产业变化。钢铁大国的崛起一定要高速投资,引进新的技术、对培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的熟练程度,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数据看得很清楚,美国19世纪末钢铁产量达到万吨的规模,超过英国的两倍,当时正好处于钢铁大发展的时代,美国钢铁业主要发展起来是依靠欧洲技术的转移。日本钢铁业崛起的经验是采取了新的技术路线,运用氧气钻孔技术等。
中国钢铁业在21世纪初开始有数量上的快速扩张,同时在技术上、整体系统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当下应该是处于数量的扩张,在全世界占支配地位,未来10年到20年,可能要转向全面提升的转型期、过渡期、调整期。在转型期间,钢铁的产业政策是很重要的。供给侧的变革包括技术路径的转变、国产设备制造能力的提升、固定投资的支持、节能减排取得进步、大规模应用优等品质的国外铁矿石资源等。
回顾过去,宝钢当年举全国之力,开始钢铁业内6大技术的攻关,再到高炉的大型化、信息化、智能化,带动整体的钢铁供应链、供给侧能力的提升。因此,我国钢铁设备的投资成本跟国际比较起来有巨大的优势,实际上是和工业化的时期互相促进的。在新世纪的初年,开始高速投资增长,中国的大高炉几乎和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差不多。后来,中国整个钢铁供应链向沿海市场化调整,可以利用国际市场上优质的铁矿石资源,使先进的技术设备能真正发挥效能。
从当前的国内形势分析,钢铁价格大幅度下降,年初低谷时的价格可能比年、年最高峰时下降了70%。很多行业的价格也在下降,PPI一直在下降,钢铁产业的利润和投资也在下降。这其中,既有共性的原因,也有个性的原因。新世纪初,宏观经济经历了超预期的增长,需求非常旺,乐观的预期导致了非常过度的投资,再加上后来四万亿的叠加,当需求下来时就产能过剩了。这是共性的解释。
要理解钢铁为什么价格降得如此厉害,可能要从钢铁行业本身的技术成本结构特点去找原因。钢铁有庞大的固定成本,甚至很多固定成本就是生产成本,所以退出的门槛非常高。钢铁有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高炉,高炉一旦点火后没法停,因为停一次代价太高,大一点的高炉停火就损失一两千万元,停一次几乎要破产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是产量的调减面临巨大的成本。地方政府对钢铁有很大的补贴,使得钢铁业退出更加困难。如果政府没有保护的话,就会倒逼一些高杠杆、高负债、低效率的企业退出。最后按照机制,要慢慢过渡到新的大体均衡状态。
从全球钢铁贸易再平衡的角度分析,钢铁出口最近几年增长非常快,贸易的摩擦增加得更多。无论是多边还是双边,钢铁业成为国际热议的话题,主要是欧美所主导的,对中国有很多的责难。如果把全球的钢铁贸易除以钢铁产量,得到贸易产量的占比这个指标。实际上所谓贸易再平衡,现在正在经历这个指标向上的趋势。这样的过程,实际上给中国带来了客观的机遇,也就是贸易的增加。中国是新兴国家,出口竞争力比别的国家好。我推测未来5年到10年,比例能达到年40%的历史峰值水平。如果假定全球钢铁的产量维持在现在的16亿吨,最后有一个相当规模的潜在贸易增加量,这个增加量对中国来讲有重要的含义。近年来中国钢铁出口增长较快,就是在这样一个趋势背景下。
李新创:钢铁工业由中国几代人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无论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钢铁永远是重要的结构材料,也是重要的功能材料。不仅仅是资源型产业,钢铁业更是重要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直接就业有几百万工人,整个产业链下来有上千万工人。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各种场馆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这些都是钢铁的贡献。材料行业离不开钢铁,钢铁可以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即使是在全球经济贸易下滑的情况下,年我国钢铁出口同比增长19%,而金融贸易下降了7%。年上半年中国的金融贸易仍保持下降,但钢铁出口保持了9%的增长速度。我觉得,去产能不是去钢铁,而是让钢铁产业更好地发展。我们要对中国的国情,包括对钢铁有基本的认识:生产规模巨大,占全球一半;消耗了全球60%的铁矿石。我国既有世界上最好的钢铁企业,也有最糟糕的钢铁企业,产权还比较复杂,现在民营钢铁企业的产量接近60%了。全球钢铁年的销售额是15.23亿元,年产能利用率为64.6%;年上半年,全球产能利用率都在增加。到目前为止,中国贡献了全球钢铁产量的85%。
我们认为,全球钢铁进入了新的平衡,主要是中国总量不增反降。
中国有两个省钢铁产量超过了1亿吨,分别是省和江苏省。以前江苏产量不足万吨,现在是1.2亿吨,根本因素就是经济发展。年消费到峰值了,而国际市场占有率高就是竞争方向。中国钢铁之所以在全球有这么好的市场空间,就是以产品为代表的进步,包括好产品、好价格、好服务、好规模,现在向好品牌转移,这是中国钢铁和其他行业相比难得的优势。
国内的消费仍然是以建筑为主,中国总体来讲消费了55%,其中35%左右以制造业消费为主。今年1月到7月份汽车产业增长了9%左右,没有钢铁就支撑不起来。我认为,这仍然是全球钢铁最火的时代。中国有完整的产业体系,包括市场体系、人才优势、企业优势,还有以规划为支撑的咨询服务优势、完善且先进的工艺流程。中国建筑(,股吧)的钢铁比例不到10%,桥梁不到1%,而发达国家是60%以上,钢结构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发展空间,更多的使用钢铁也意味着更多的淘汰。比如中国是地震多发地区,而建筑标准较低。再比如机械行业的器械产品出口占整个出口的60%,依靠钢铁的包括汽车业、造船业等。
中国钢铁要坚持中央新的发展理念,包括供给侧改革等,需求侧是拉动钢消费的,供给侧是保证钢铁未来潜在性增长的动力。中国钢铁是在减量发展的阶段,但要实现绿色化、有序化、差异化、服务化、标准化、国际化,重塑钢铁价值链,继续引领和全面提升中国钢铁的竞争力。
窦力威:在所有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个规律,从高速起飞的阶段到中低速时代,无不伴随着钢铁产业的转型。中国钢铁在“十五”时期是一个高速增长期,单看产量增速不是太快,但增速增长了23%。“十一五”时期增长了21%,“十二五”时期增长了4.1%,“十三五”时期一定是峰值。
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渐渐进入中高速发展阶段,国内粗钢的消费到峰值了。粗钢年产量是8.22亿吨,到现在为止是第一个峰值,当时是人均产钢千克,而15个发达国家到峰值时候的数字是千克。中国钢铁工业对世界影响极其深远,从年近代工业革命以后到现在,从1年钢铁工业的重心转到中国人手上,已经整整20年了。我们从钢铁大国向钢铁强国迈进,这个过程不是偶然的。
而其背后的意义深远,二战以后大幅度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什么?第一个阶段是年到年,西欧和日本背后的推动力量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战后把日本裹进来了,全世界工业技术最雄厚的地区开始进行战后恢复重建,年增长率在1.95%。到年连续三次的石油危机,西欧、日本完成经济起飞,开始经济转型,其余的国家没有跟上来,一直到年基本上是平台区。全世界年召开国际钢铁大会的时候,当时全世界的产能是1.7亿吨,判断很乐观,认为可以翻番。年最后的阶段,真正推动的力量是中国人。而钢铁行业新的阶段需要漫长等待,恰恰是等待的过程,使上下游产业链重新整合。
长按识别下方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好医院北京白癜风治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