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青浦:
围绕全球卓越城市发展愿景
积极打造上海对外服务门户!
青浦区委书记赵惠琴代表
听了韩正同志代表十届市委向大会所作的报告,我们感触良多。时值上海全面深化改革承前启后、城市创新发展继往开来之际,“让民众幸福指数跑赢经济增长指数”等新提法带着温度和感情,落实着中央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
上海未来要着力打造的,是一个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让建筑可以阅读,街区适合漫步,城市始终有温度。作为地区代表,我在学习贯彻市党代会精神过程中最大的感悟就是,如何围绕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发展愿景,在服务上海总体发展战略中紧密结合区位的实际,着眼新的实践,推动青浦跨越发展。
作为上海唯一和江苏、浙江两省都接壤的行政区,青浦区位和交通优势非常明显。过去五年,我们就是把这种区位的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积极抢抓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机遇,举全区之力“决战西虹桥”,(西虹桥商务区涉及徐泾镇约16.5平方公里,华新镇约2.5平方公里)全面建设引领创新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中央商务区,已成功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会展综合体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斗导航产业创新示范基地。更具青浦特色、发展前景更好的会展商务、北斗导航、民用航空、快递物流等产业正在不断崛起,成为青浦经济重要的产业平台。
目前,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深化、上海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重大产业平台和交通枢纽设施的建设,青浦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日益显现,在全市乃至长三角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正处于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回顾过去五年,青浦是赶超时期,地方财政收入从67.3亿元增长到.2亿元,增长率达到.0%。今年一季度,青浦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8.5亿元,目前总量位居全市第四,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展望未来五年,我们将进入跨越时代。去年底我们区党代会明确提出了“新青浦、新生活”的发展主题,核心内容有三个:一是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主线,二是打造“上海对外服务的门户城市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综合性节点城市”,三是着力塑造生态宜居和现代化相融合的城市特色。
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市发展大局,围绕上海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发展愿景,准确把握区域发展的定位和内涵,以打造“五个一体化的体系”作为战略目标的实施路径,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
打造一体化的创新产业体系。布局建设北斗、核建等为重点的东部科创中心,移动终端等为重点的西部科创中心和中部“一园三区”科创中心。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打造6-8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产业功能平台,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的区域产业体系。
打造一体化的城镇布局体系。重点打造“一城两翼”功能圈,东部依托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打造以西虹桥商务区为核心的国际CBD功能区,西部依托21个天然湖泊打造以全国三大历史文化名镇联动发展为核心的世界著名湖区,中部打造以“产城一体、水城融合”为特色的现代化综合新城。
打造一体化的生态建设体系。把生态优势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资源,统筹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促进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坚持以更严的标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和中小河道整治,全面创建无违村居,存量违法建筑实现归零目标。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大气、噪声、土壤污染防治。
打造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以社区为基础单元,滚动实施社会事业三年行动计划,逐步完善教育、医疗、体育、商业等基本服务功能,努力构建便捷可达、功能复合的城镇社区生活圈和农村社区生活圈,广大群众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区,提升市民文明素养。从群众的精神需求出发,加强文化设施布局和服务体系建设。充分挖掘好利用好青浦历史文化资源,把青浦打造成上海的重要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市民文化生活功能承载区和文化产业发展集聚区。
打造一体化的综合治理体系。深入落实市委“1+6”文件精神,持续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严格坚守“四条底线”,健全立体化、信息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大人口、土地综合调控力度,全力确保城市运行安全和生产安全。
我们将按照中央和市委要求,着力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贯彻落实好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部分来源:新华网
赞赏